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11-08 09:40:05
采编人员在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交流业务。 (石历增 摄)
记者用无人机进行航拍。 (张旭 摄)
记者在采访中。 (石历增 摄)
审校编辑认真审核、修改稿件。 (赵荣 摄)
我社职工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健步走、跳绳、广播操等比赛,并多次获奖,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风采。 (王超)
11月7日虽然是个星期天,但报社大楼的灯光依然亮到了深夜。 (公言 摄)
一棵“新闻树”是怎样长成的,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
过去,从线索发现到选题策划,从记者采访到完成初稿,从多次审校到签发付印,直至开机印刷,24小时内,一份散发着油墨香的纸质报纸便会呈现在您的眼前。
在媒体融合的当下,这棵“新闻树”上开出了更多的花朵,手机端、PC端,各种各样的载体迅速将新闻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满足不同受众人群对于信息的需求。
乌海日报这棵“新闻树”是怎样长成的,记者通过几组镜头带您瞧一瞧。
镜头一:线索发现和选题策划
线索发现和选题策划属于媒体记者的“基本功”。
每天下午3点半,全媒体指挥中心的选题会准时开始。记者们汇报着当天的采访情况,并且及时将发现的新闻线索汇总,经过集体讨论后,一条条看似凌乱的新闻线索被整理出头绪。
记者中心主任闫琪嘱咐年轻记者们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他不厌其烦地嘱咐:“一定要比采访对象提前到,要预判好路上的情况,留出应急时间。采访时随时注意核对提纲,及时修改和更新,要注意在采访过程中收集细节,这是发现新线索的关键。”
创意制作中心负责人赵永强则在准备一份策划案。这份关于书法年展的报道计划需要多部门配合,他一边跟同事们沟通,一边调整着报道方案,这样的策划案在他的桌上还有厚厚一沓。
镜头二:你以为的记者采访和真实的采访
记者有个好听的名字——无冕之王。在圈外人看来,记者这个职业风光、神秘还刺激,充满了许多“普通人”接触不到的机会。在大家看来,“记者”相当于白领,坐明亮宽敞的办公室,到哪里采访都一定会被“前呼后拥”。
大家对新闻媒体的具体分工也不甚了解,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社会记者是不是什么事儿都知道?经济部的记者是不是会理财?时政记者经常见大领导,一定跟他们很熟吧?你们有娱乐记者吗?能经常出差去看大明星吗?”
是的,你以为的记者采访都是这样的,但事实上的记者采访却如他们所说——
“进报社时家里人想着挺好的,觉得记者时间自由,不用坐班。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发现,不用坐班是因为没时间坐着。”经济社会中心记者路静这样说,“晨昏颠倒,没有休息日,下班从来没有具体时间,这就是做记者的日常状态。”从2012年进入报社,路静已经当了近10年的一线记者:“老公常常半真半假地说,有个记者媳妇儿真闹心,家里啥都顾不上,除夕夜都得陪着去采访。”
二宝妈妈赵荣是文化生活中心的记者,她形容自己的日常就像是“打仗”一样,“每天定无数个闹铃,提醒我几点接娃几点交稿,常常写稿子到一半闹铃响起,就飞快冲下楼把孩子接回来塞到妈妈手里,再冲回单位。”
无冕之王是什么样的?其实融入大街的人流当中,你很难认出哪些人的职业是记者。他们跟你一样,是父母的儿女,是儿女的父母。但在每一个重要时刻,你一定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或者用文字,或者用图像,或者用视频告诉你想知道的事儿……
镜头三:“报社时间”里的编采人
报社每天的日子似乎都一样,但其实每天又都不一样。
早上8点30分,时政新闻中心副主任鲁吟已坐在办公桌前,浏览当日报纸,然后打开电脑,与头一天的值班编辑核对稿件,他的记事本上有许多标画出来的重点,尽管早就熟记于心,但还是习惯每天要再看一遍。
同一时间,同中心的编辑崔建敏也核对完了版面稿,正电话联系记者中心主任,了解记者采访动态,以便统筹版面。
9点30分,完成了当日公众号第一次发布的创意制作中心编辑李镇开始做第二次发布的预排。他熟练地操作着剪辑软件,有趣的视频、好看的图片,陆续添加进编辑好的稿件里。
这个时候,文化生活中心的记者董巍巍已经联系好了一个采访,等电梯的时候,恰好碰见也要出去采访的专题专版中心记者陈洋,两人简短交谈了几句,便匆匆各奔东西。
上午10点,记者们采写的新闻稿件,已经经过记者中心主任初步把关,传到了责任编辑们的平台上。所有版面编辑投入紧张的编稿过程。他们字斟句酌地修改稿件,一个标题、一段导语有时要改上十几遍……两个小时后,初稿被陆续上传,等待中心主任和审校编辑的审核。
下午正常上班的时间是15点,但当日的版面编辑提前半个小时就到岗了。此时,经过多次审核的稿件已回传,编辑们准备与总编辑、副总编辑、报网发布中心的同事们联合召开编前会。
15点30分,编前会准时开始,编辑们逐一汇报版面内容,总编辑、副总编辑和编委根据情况提出意见。
16点30分,确定好的内容被精心排版发出第一遍大样。为了节省时间,版面编辑和审校编辑同时看版,一张版面多则九千字少则四五千字,大家纷纷埋头在字里行间。这样的过程一共要过3遍。为了保证审核把关的效率,审校编辑们每天都要连续伏案工作近10个小时。
18点30分,少数版面陆续签发付印,但以要闻版为主的多数版面还要继续坚守。为了抓住时效,编辑们必须延长工作时间。
20点,记者黄建飞刚刚结束了会议采访,开车返回报社。
22点,创意制作中心的编辑刘思雨完成了当日公众号第3次发布,疲惫中露出了微笑。
23点,记者和编辑们还在头对着头修改一个措辞,凌晨1点,清样终于印出,大家鼓着劲儿集体通读……
镜头四:好的新媒体产品,是绞尽脑汁“做”出来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正以史无前例的迭代速度,催生传媒版图的变革,发展新媒体、融媒体,做更多实用、有趣、有传播力的新闻产品也成为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出更多有趣的新媒体产品,记者们可谓绞尽脑汁。
去年,创意制作中心编辑刘思雨自采自编的作品《猫头鹰太胖卡墙缝 乌海消防叔叔来救你》获得了我市2020年度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网友最喜爱的新媒体作品”。网友们纷纷表示,猫头鹰很萌蠢,消防员叔叔很暖心,把这个新闻讲给大家听的小编更幽默有趣,这样的新闻人人都爱看。
2019年,苏如娜自采的融媒作品《霸屏!乌海小伙骑单车娶亲》获得了内蒙古新闻奖三等奖,这是她拿到的第二个自治区新闻奖。“从发现线索和现场采访,到将其同时转化成报纸产品和新媒体产品,我经历了一个重塑思维的过程。相比起报纸产品,融媒产品需要更活泼、更生动,才能具有更为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苏如娜说。
“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一则新闻如何被大家注意到,除了内容扎实以外,很考验我们新媒体编辑的思维能力。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有趣的标题和呈现方式都是绞尽脑汁做出来的,一次采集、多元生成,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更多生动又有意义的新闻产品展示给大家。”苏如娜说。
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乌海日报这棵常青树,凝结了太多人的心血。一个个赶稿加班的不眠之夜,一个个通宵亮灯的办公室,大树的成长,凝聚着媒体人的辛勤汗水和付出。
由于常年“连轴转”,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严重影响了记者编辑的身体,许多同事的颈椎、腰椎都出现了问题,发出了警告。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热爱这份事业。
工作之余,他们也与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一样,喜欢各类文体活动,喜欢唱歌跳舞、体育运动,多次参加市直机关工委、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市总工会等组织的健步走、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摄影比赛等,并多次获奖,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风采。
与此同时,他们也从未忘记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们坚持深入一线,冒着风险采访,工作之余便参与疫情防控值守,踏实履行新闻记者应有的责任担当。
时代在变,但属于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从未改变。
即使是站在新媒体极速前进的征途上,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那些半夜起床奔赴现场的“鸡血精神”还是一样;那种修改标题几十遍,只为了眼前一亮的“老编辑思维”还是一样;那种中午为了一个选题争执的面红耳赤的“工匠态度”还是一样;那种不惧压力、执着真相的记者本色还是一样。
有理想,便是千山万水。
今天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奉上一棵常青新闻树,带读者朋友了解我们工作的同时,也借此祝福和鼓励我们自己:
初心不改,则未来可期。做新闻,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韩建慧;图片:石历增,张旭,赵荣,王超,公言;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1-11-08 09:40:05
乌海日报社 | 2021-10-29 09:34:28
乌海日报社 | 2021-10-28 09:54:02
乌海日报社 | 2021-10-22 08: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