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秋天的邀请——海南区乡村游随笔(三)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09-30 10:02:48

万亩滩村“农场记忆”主题展馆外景。

老物件中藏着旧时光。

农场工人曾经使用的农具和生活用品。

透过春华秋实看时代的变迁。

探寻“农场记忆”,感叹今日生活之变化。

百看不厌的泥塑。

泥塑作品《运石》。

泥塑作品《起场》。

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难忘。

致读者

明天,“十一”长假开启。今天,本版刊登海南区乡村游随笔·第五景——万亩滩村“农场记忆”主题展馆。至此,《乌海日报・海南时讯》以三个版面将海南区“醉”美乡村旅游攻略奉献给读者,伴读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远离城市的喧闹,寻找田园的快乐和文化的浸润。

从9月16日,海南区乡村游随笔到今日,已刊发了海南区的五个值得打卡之景。它们各有特色,在赛汗乌素村,游者可以采摘到甜酸适口、红绿黑紫、新鲜多汁的葡萄,不仅能体验到采摘的快乐,更能和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快乐,还能将这份喜悦带回家;在西行客栈,农家院落的质朴,农人的热情,以及秋花灿烂的风景让人沉醉,而天水一色的诗情画意更会让人沉溺于其中。看风景、品农家美食,再到黄河石彩绘工作室看看“藏着故事”的黄河石,带着孩子到萌宠园看看萌宠……时间会在笑声中悄悄流走;阳光田宇国际酒庄离西行客栈只是一路之隔,这里的葡萄、沙果也能让人享受到采摘的快乐。到阳光田宇国际酒庄,葡萄酒是必须要品尝的,桃红、赤霞珠,红葡萄酒、白葡萄酒……葡萄酒虽好,可不能贪杯哟!把自己喜欢的葡萄酒带回家中,与家人朋友一同分享才是最大的幸福。喜欢露营的朋友,更可以在这里搭起帐篷,听虫低鸣、望星空之辽阔;在曙光村附近的乌海地区最早的党支部纪念馆,走进一间间窑洞,那些生动的文字、珍贵的图片和“原汁原味”的展室,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乌海的发展历史。在这里,可以读到老一辈建设者奋斗的故事,感受到他们创业的艰辛,更会深刻感受“如果没有老一辈人昨天的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在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有这样一个地方值得去看——“农场记忆”主题展馆,20世纪60年代,陆续有国家干部、技术工人、知识青年、转业军人告别城市来到这满是沙丘和荒草滩的农场,同时,还有因三年自然灾害流入这里的外地人。他们在这里开垦土地、建设农场,用汗水为农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那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见证着当年热火朝天的场景,也目睹着农区的巨大发展变迁。

无论是喜尝秋实的采摘游、快乐寻秋趣的田园游、浪漫观秋景的休闲游,还是拾遗感秋意的文化游,国庆期间,走进海南区乡村,放慢脚步走一走乡间的路,把美景定格在行囊中,或驻足于那留着感人故事的地方、驻足于可以让记忆停留的地方,在旅途中重温风华往事,感悟红色精神!

秋景、秋香、秋食……走进秋日海南区的乡村,品味中会收获无尽的惊喜。

◆景五 春秋数十载 农场记忆留

●万亩滩村的前世今生●

万亩滩村是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下辖的行政村,前身为伊克昭盟国营巴音陶亥农场,隶属于原伊克昭盟农牧场管理局管辖。

巴音陶亥农场原属于宁夏。为便于管辖,195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所辖的巴音陶亥农场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上海庙农场的月亮湖地区协议互换管辖权(后称59协议)。巴音陶亥农场地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后,自治区政府经论证,决定在此建一国营农场,并派干部到此规划筹建。1960年正式行文成立巴音陶亥农场,规格为准县级。管理农场事务的干部主要来自原伊克昭盟鄂托克旗。

农场建设之初,先从国营上海庙牧场调入10多名技术工人,后来又从鄂托克旗东部的公社选入部分农民转为农场工人。其他大多数工人是从全国各省自行流入。因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人员流动性大,经研究决定,凡从外地流入到农场参与劳动并坚持到1961年的人员,全部转为农场工人。同时,转业军人和知青等的加入,更为农场建设添了力量。

1961年,职工相对稳定后,农场又选部分职工家属进入工人编制。当时,农场总人口800多人,分三个集中点居住在黄河边,耕种着约47公顷的耕地,周边全部都是沙丘和荒草滩,自然条件极其艰苦,境内无路,出行全靠步行。

虽然守着黄河水,巴音陶亥农场却因为黄河水的漫灌,土地多为一片片盐碱滩涂。为了将盐碱地变成良田,第一代农垦人开荒地,围坝用清水降盐碱。最困难时,忙碌一整天也无法保证吃饱,只好用喝水来“欺骗”肚子。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农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开始兴修水利,向沙丘要庄稼地,变旱地为水浇地,变盐碱地为良田。到1968年,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小型扬水泵站5处,并配套了引水渠系,发展水浇地260余公顷,修建完成了第一条通往渡口的简易土路。其间,上级部门给调配了大批抽水设备和农业机械设备,农场初步具备了小型国营农场的规模,并享有了国营农场体制。为保护岸边农田不被黄河水冲淹,农场逐年加固黄河护岸,修建黄河护岸码头23处,为农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4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批准,农场整体划归乌海市,改成5个行政村并与原乌海市东风农场合并成立海南区东风乡;2006年4月乌海市又将东风乡与巴音陶亥乡合并成立巴音陶亥镇;2009年8月,村庄合并,将5个行政村合并为1个行政村,名为万亩滩村。

如今,经过三代农垦人的努力,万亩滩村种植面积达到970余公顷,种植有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并大力发展养殖业。

改善村内人居环境、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按照“兴产业、壮集体、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万亩滩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并精准施策,将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2016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同时,万亩滩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建立了万亩滩村经济合作社,建起面粉加工厂,让村民实现增收的基础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因为有着第一代农垦人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日之万亩滩村。为了记住第一代农垦人的艰苦创业史,记住万亩滩村风雨六十载的发展史,万亩滩村将20世纪60年代用于备战备荒、储存粮食的废旧窑洞改造为“农场记忆”主题展馆。展馆分6个展厅,分别展示了当时农场的生产器具、农户生活用品及具有当时文化特色的珍贵印刷品,详细真实再现了当时农场的生产生活状况,使置身于其中的参观者“穿越”到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

●老物件中的记忆●

对经历过农垦生活的人来说,生活中的老物件,承载着太多的美好记忆。

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村民生活主要来源一直靠大田种植和肉羊养殖。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变的是土地的春绿秋黄,改变的是土地收获和耕种土地的农具以及农人的生活。如今,荒芜几十年的盐碱地正在被彻底改造,轰鸣声过后的小麦地里已完成收割,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弯曲的村道上亮起了路灯,贫困村民已实现脱贫……今天的万亩滩村,经济的发展与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没有什么变化,能像今天这么快。怀旧,成了老一辈人闲谈时的话题。

一张张没有色彩的老照片,一支不出墨水的钢笔……这些曾经的老物件,有着年代的痕迹,承载着奋斗创造幸福的记忆。

顺着老物件留下的印记,人们就踏着它去怀旧。

万亩滩村的“农场记忆”主题展馆就这样闯入了人们怀旧的视线中,勾起人们曾经的回忆,也将曾经的历史片段保留了下来。

“农场记忆”主题展馆由20世纪60年代农场的粮仓——石头砌成的窑洞改造而成,由综合陈列室、农具陈列室、农副产品展示室、泥塑展示室等房间组成。踏着木条铺成的小道,一个门一个门走进走出,“农场记忆”的“历史笔记”就这样被打开了。

无需找专业的讲解员,这里的每一位老居民都可以成为游客的讲解员。

“看到这些老物件,我们这些曾经在农场里工作过的人感到特别的亲切。我1966年来到这里,那时这里条件不好。这木质播种机,老祖宗时就是这个样式,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用上这样铁质的播种机,而现在的播种机更先进好几倍呢。”72岁的杨森牛回忆着历史,也感叹着今天的快速发展。

令杨森牛至今难忘的,就是排碱。

“挖排碱沟是个体力活儿。用铁锹挖土,柳条筐担土,一天下来,就算壮小伙儿也累得够呛。最主要的是还不出活儿。一天挖不了多长。现在,无论挖啥沟,钩机‘唱着歌儿’就能把活儿干了。”杨森牛说。

一边听村民“讲过去的故事”,一边打开“农场记忆之门”。

一间屋内,陈列的是这里产出的农作物。

玉米、豆、麦……虽然这些农作物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食物。可如果让一个城里人认全它们,却也有点难度。这倒不怕,农作物上的标签可以告诉人们谁是谁。

在农具陈列室,一个大大的木家伙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只见这个大家伙方方正正像个大箱子,箱子前方有一些空格,侧面后方有个木质摇把。

“这是扇车,给麦脱糠的。”杨森牛一边说一边演示如何操作。

参观“农场记忆”主题展馆,最让人心动,让人停留时间最长的要数展示农人生活和劳作情景的泥塑展示室了。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农人在忙碌中享受着汗水带来的喜悦。又是一年播种季,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齐动员进行耕种——一个挂着铃铛的小毛驴在主人的驱使下成为“开路先锋”帮着犁松土地,而撒种、踏实的人分工明确;夏季,禾苗长势正旺,农人正在农田清除杂草;丰收了,金黄的麦苗上挂着沉甸甸的麦穗,割麦、捆麦、运送……农人的汗水化作了金黄的收获;打麦场上梿枷上下翻飞,麦粒就在农人的一起一落间掉落,丰收的喜悦也在农人的劳作中传递;起场之时,农人毫不懈怠;除杂、入库,当麦粒装入麻袋中即将入库之时,农人一年的劳作也进入了尾声。坐在装满麦子的麻袋上,抽支烟,汗水和辛苦像轻烟一样飘散……泥塑的农人劳作情景引人入胜,能把游人带到田野里,带到丰收的喜悦里。回忆满满,让人百看不厌。

民居在变、家居摆设在变、农具在变、生活在变……流年似水!日子在寒来暑往中走过,万亩滩农场的陈年旧事藏在了人们记忆中。听着过去的故事,人们会更珍惜今天的生活,也会努力向明天更美的生活奋发!

(作者:王颖;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