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渣山”上种“绿金”——乌海能源公司平沟煤矿开展渣堆绿化工程侧记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09-13 09:46:53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渣堆斜坡绿化效果显著。

平沟煤矿5号渣堆披绿装。

绿化技术员查看渣堆斜坡 绿植长势。

9月的乌海,蓝天白云,秋高气爽。

9日,站在平沟煤矿4号渣堆山脚下,一股股绿草和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昔日黑色的渣堆如今已身披绿装,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矗立在渣堆顶部,格外醒目。

渣堆斜坡如一面巨大的绿墙,料石砌成的方形网格中,花草长势正旺。陆续绽放的黄色小花在微风中摇曳,散发出淡淡的花香,吸引来许多蝴蝶,围着花儿翩翩起舞。

拾级而上,渣堆顶部平台平整的空地也被绿植覆盖,宛若一个绿草如茵的足球场。远眺相邻的5号渣堆,亦是一片喜人的绿色。

矿区渣堆是由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碎石土堆积而成,长期露天堆积造成矿区环境污染,破坏矿区生态景观。一座座垂直高度数十米的渣堆成为矿区生态的“黑色伤疤”。

今年,乌海能源公司平沟煤矿积极响应我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对该矿所属的14座渣堆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

想让长期以来寸草不生、鸟儿绕道飞的黑渣堆变成茵茵绿草地,必须营造适宜绿植生长的良好环境,平沟煤矿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打造绿植生长基地。平沟煤矿首先利用机械对渣堆进行削坡开级处理,使坡度变缓(小于25°),消除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然后对渣堆进行覆土平整,平台覆土厚度为0.5米,边坡覆土厚度为0.3米。覆土平整后,再对渣堆最底层边坡进行浆砌石方形网格固化,抵挡雨水冲刷,防止水土流失。

12种植物担当矿区生态“绿化卫士”。矿区治理区干旱少雨多风,再加上土壤呈强碱性,生态十分脆弱。寻找矿区生态“绿化卫士”成为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的关键一环。

为进一步探索治得住、长得好的矿区生态治理模式,乌海能源公司积极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应用研究与示范研究工作,重点调查了乌海及周边城市和地区本土化植物,筛选出近40种典型植被进行模拟及现场试种实验,最终筛选出12种宿根植物投入乌海能源公司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平沟煤矿4号渣堆种植的就是这12种植物。

宿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耐寒、耐旱、抗盐碱,植株地下部分可以宿存于土壤中“冬眠”,翌年春天地上部分又可萌发生长、开花结籽。一年种植可多年繁育、吐绿开花。

俯下身来近距离观察,才发现绿植中有许多不同品种的植物。“刚露头的那株是紫花苜蓿,已经扎根成活。叶片形状像羽毛的这株叫草木樨,叶子尖尖的是柠条……”绿化技术员张文博介绍起植物来如数家珍。

渣堆斜坡上喷播草种后覆盖的草帘,不仅能起到防风保湿作用,草帘腐化后还是上好的肥料滋养绿植。绿化灌溉用水取自骆驼山煤矿经过处理的矿井水,酸碱度适中,适合植物生长。每天早晚4次启动滴灌系统浇水、使用羊粪和活性菌配比发酵制成有机肥施肥、安排专门的绿化人员定期巡视、查看……“矿区治理区要想把植物养活、养好,必须吃‘细粮’。”平沟煤矿矿长邢永亮形象地说。

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精心养护下,黑色的渣山逐渐变成了青山,绿植在这里“安家落户”,平沟煤矿矿区生态修复效果初步显现。

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重要民生工程。乌海能源公司以“重塑地貌、再造土体、恢复植被、建设园林”为目标,按照自治区最新治理标准,高标准、严要求完成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累计投资17.1亿元。目前已完成治理矸石渣堆54处,排土场10处,治理面积约735万平方米。

如今,由“黑”向“绿”的华丽转身,成为乌海能源公司绿色矿山建设的全新实践,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正在持续改善。

(作者:路静;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