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航测的“科技范儿”——乌海能源公司天荣公司物探队航测班组工作小记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09-06 10:07:08

3-5.jpg

天荣公司物探队航测班组在户外开展航测工作。

3-4.jpg

起降操控手抛飞无人机。

身穿防晒衣,肩背双肩背包,手推黑色拉杆箱,出行座驾——越野车后备箱内,户外遮阳伞、折叠桌椅、逆变器、插座全备齐……这些装备让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户外旅行”。然而真相是,这是乌海能源公司天荣公司物探队航测班组的日常工作装备。

这是一支特殊的“矿工”队伍。专业化、年轻化、高学历是这支队伍的代名词。除司机之外的10名职工均为矿井物理勘探领域、地质、测绘等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平均年龄仅25岁。

物探队航测班组常年在矿区户外工作,越野车是翻山越岭的代步工具,背包和拉杆箱内装的是笔记本电脑、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航测设备。无人机起降必须选择地面平坦、的空旷高地,航测任务长达六七个小时,遮阳伞和折叠桌椅成了班组的临时驻扎地,航测地面站也设置在这里,实时监测无人机的飞行状态。

9月2日,记者跟随航测班组来到海南区矿区某排土场,实地了解矿区航测工作。

当日上午9时许,在矿区经历了约半小时的颠簸和爬坡之后,越野车抵达某排土场顶部空地,3名航测技术员一下车便开始“安营扎寨”,竖起遮阳伞,摆好桌椅板凳,架设RTK基站、建立地面站系统,着手开展航测工作。

做好飞行前的各项检查工作后,在一片空地上,起降操控手刘国强熟练地将一架eBee-x固定翼无人机抛向空中。无人机盘旋数圈后,便越飞越高,逐渐飞离了人们的视野。

“无人机的起飞地和降落地都在这里,误差仅在几米之内。”刘国强指着脚下的空地说。一年来,260多架次的抛飞任务让刘国强已成长为一名专业的无人机起降操控手。

在不远处的航测地面站,无人机驾驶员白星宇坐在小凳子上,紧盯电脑屏幕,实时监测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几分钟后,这架无人机飞入事先设定好的航线,开始执行航测任务。

“咔嚓”“咔嚓”……200米高空,无人机以每秒拍摄一张图片的速度为矿区绘制正射影像图。

“任务仓安装在无人机的‘腹部’可以根据不同的航测任务搭载正摄相机、3D相机、红外相机等电子设备,机头下方一侧有两只‘小眼睛’,这是高度传感器。它们密切配合,采集航测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影像信息,后期经过技术员数据分析,可以在电脑上完整还原测绘场地的三维影像、数字线划图,为矿区地形测绘提供精准依据。”白星宇说。

“一架无人机飞行40分钟,可以完成人工测绘团队4天的工作量,而且获取的影像分辨率更高,测绘数据更精准。”物探队副队长刘博介绍,与传统的人工测绘“用脚丈量土地”相比,无人机测绘具有机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等科技测绘优势,打破了传统测绘周期长、人工作业量大、安全性较低的局限,测绘效率和准确度大幅提高,测绘成本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另一支航测小分队正在老石旦煤矿封闭煤场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开展盘煤验量工作。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时时扫描物体表面的三维点云数据,获取物体反射率的信息,准确测算煤场存煤量,这是传统测量手段无法做到的,彻底解决了煤矿封闭煤场库存无法精准测量的技术瓶颈。”物探队队长刘海东说。

随着我市智能化矿山和绿色矿山建设的深入推进,乌海能源公司于2020年引进无人机测绘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新型测绘技术,为矿区大区域地形测绘、矿山环境监测与综合治理、渣堆和矸石山体表面积测算、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矿山地表沉降、煤田火区治理调查、数字矿山建设、地籍证件办理以及封闭煤场盘煤验量等工作提供准确、全面的基础地理数据,为煤矿安全生产、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航测班组成立1年多来,完成矿区飞行260多架次,累计航测300多平方公里,为乌海能源公司节约生产成本700多万元。

(作者:路静;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