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我市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08-23 10:14:21

【走进乡村看小康】

王元地村种植的优质小麦实现就地加工。

农业合作社打响“王原地”品牌面粉。

农产品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依托城乡物流体系和消费末端网点,面食系列产品摆上超市柜台。

农业种植基地的特色农产品长势正旺。

乌兰淖尔镇特色农产品直供商超。

甜玉米、西瓜等本地鲜食农副产品从采摘到超市专柜销售仅用几小时;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过深加工后变成馒头、糕点等食品,直供城区商超、便民蔬菜店……今年以来,我市商务部门联合各级供销合作社,加强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深加工配送中心、完善生鲜物流配送体系,依托供销社便民蔬菜直销店、社区平价菜店、城中供销生鲜超市等网点,织密农产品零售网络,积极推进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加强农超对接 “菜园子”直达“菜篮子”

皮薄汁甜的西瓜、西红柿、小黄柿子、小蜜薯,香甜软糯的甜玉米……时下正是我市瓜果成熟、集中上市的季节,在我市几家大型商超内看到,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销售专柜,销售势头正旺。

8月20日清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团结新村玉米地里,一片繁忙的掰玉米景象。青莲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正在组织种植户掰玉米。几个小时后,这批新鲜的甜玉米通过城乡物流配送,摆上了城中供销生鲜大卖场的农产品专柜,实现即产即销。 “7月份甜玉米即将上市的时候,我们合作社和超市签订了销售合同,每天向超市供应新鲜的甜玉米。当日采摘,当日销售。开售第一周就卖掉了4.5万公斤甜玉米,供不应求。最近一段时间,甜玉米的销量一直保持畅销的势头。”青莲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乌达区乌兰淖尔镇种植的“乌兰乡”品牌西瓜、小黄柿子、小红柿子等农产品每日准时运抵大型超市,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泛着晶莹透亮的光泽,散发着清新的味道。

“我们公司种植的多款特色农产品直供3家大型商超。小柿子每日销售100多公斤,硒砂西瓜每日销售三四百公斤,超市销售量占农产品总产量的30%至40%。”市果紫农业生态公司负责人王冠峰说,特色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一年多来,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还打响了“乌兰乡”特色品牌。农产品直供超市,减少了中间商环节,农产品的价格也更亲民,老百姓享受到了价格优惠。

今年以来,我市商务部门大力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推进农产品“超市+基地”直供模式,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稳定了城区菜价。“菜园子”直达“菜篮子”,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对接”。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9月至今年7月,我市各大超市销售本地农产品约35万公斤,农超对接的范围在逐步扩大,销售的农产品品种日渐丰富。

延长产业链 从卖农货到创品牌

把当地种植的高品质小麦通过深加工变成面粉,再经过加工变成手工馒头、烤馍、面包、蛋糕等产品,通过完善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依托遍布城区的便民蔬菜直销店、社区便民店和城中大型超市等网点,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助力农户增收,助推农区产业发展。如今,这条农业产业链在我市正在逐步完善。

8月21日,记者在刚刚建成投入运营的海勃湾区城中供销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看到,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基地分为主食部、烘焙部、熟食部3大区域,几十名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

在主食部工作台旁,十余名工作人员正在赶制一批手工馒头。和面、揉面团、摆盘、上蒸柜、出炉冷却、包装,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忙而不乱。

“主食部每日需要面粉800公斤,鸡蛋400公斤,这些生产原料直接从千里山镇各村采购,让本地农产品不出村、不出镇就能实现销售。”主食部负责人李秀梅介绍,目前,该基地主食部和烘焙部可生产130多种面食产品,直接销往城区3家大型超市。今年年底,随着我市两家在建市场的投入运营,末端销售网点将增加至5个,基地深加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从绿油油的麦田到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一条集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初步形成。

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东侧,果蔬分拣配送中心项目即将动工建设。市商务局市场建设科科长靳春波介绍,果蔬分拣配送中心项目目前已与三区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果蔬收购协议,预计9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和果蔬分拣配送中心将采取线下收购、线上销售、统一物流配送的方式运营,培育我市涉农电商企业,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在城中供销便民蔬菜店、城中供销生鲜卖场等销售终端,乌兰淖尔镇的西红柿、王元地牌面粉等本土农产品均有专柜销售,让农区居民从卖农货到卖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区产业发展。”海勃湾城中供销社经理马凌霄说。

(作者:路静;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