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7-29 10:05:0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问题看似极其微小,很容易被人忽略,却“牵一发而动全身”,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困扰。这些问题或者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或者是一次不愉快的消费体验,或者是不安全的行为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的同时也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本期《关注》记者就搜集了一组相关话题,通过街头采访,听听市民们都怎么说。
高层住宅楼道停放电动车或充电要罚款
近年来,电动车进楼入户发生火情及其他安全事故的事件频发,电动车不安全停放和充电的问题是这一事故的元凶。
为此,应急管理部发布了《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该《规定》将于2021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规定》即将实行,市民知晓率如何?是赞同还是反对?相关部门采取哪些行动了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26日中午,记者在海勃湾区祥泰家园某高层住宅看到,正值下班高峰期,不停地有人将电动车推进楼道门厅内,少数居民还将电动车推进了电梯。在美林国际小区某高层住宅,类似的情况也在发生,一位女士将电动车推进电梯,同乘还有三四名居民,并无人阻拦。
“您所住的小区,电动车还在上楼吗?”当记者就这个问题进行采访时,多数受访者表示:“以前经常能看到有人推电动车进电梯,但自从成都某小区因电动车电池爆炸3秒钟吞噬电梯那段视频曝光后,推车上楼的人就少了很多。”
但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电梯没有阻车装置,物业也不管,电动车是否上楼全凭业主自觉。至于放在门厅、过道或者是安全门附近则是常见的事儿:“有时候晚上出来,单元门被电动车堵得都开不开门。”居民宋凤英说。
对于即将实行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多数市民都表示知晓,并且非常赞同。“小区里有车棚,且有公共充电桩,停放在车棚里能遮风避雨还能共享充电,一举多得。”市民郭超说。住在乌达浩业小区的孟娜也认为:“近年来电动车因电池爆炸等问题引发火灾的情况屡见报端,确实应该离居民楼远一点,停在楼道或者门厅里又影响出入,又有安全隐患。”
也有部分受访者发愁自家电动车去哪里充电:“共享充电总是充不饱和,走着走着就没电了,还贵。不让放楼道也挺发愁,我们小区没有车棚,刮风下雨车子遭殃。”市民石海霞说。另一位市民李波则犯愁电动车安全问题:“没有车棚,而且只有楼道单元门口有监控,我怕停远电瓶丢了。”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尽管《规定》实施在即,但许多市民还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在大家看来,尽管有了相关法规,但谁来执行、怎样执行并不明了。“物业并没有权利处罚业主,再说如果能管得住电动车上楼早就管了,哪至于出了这么多问题。”受访者高峰说。另一名受访者王建国则认为,经营性场所好管理,但大量的普通住宅小区怕是很难实现。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受访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孟娜认为,目前电动车充电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量的事实表明,电动车电池安全除了要严格把控源头,也就是生产厂家之外,大多数还是因为不规范使用、不规范充电引起的。所以就需要媒体和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引导,让人们从内心重视起来,才能达到自觉规范摆放、安全充电,以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受访者石海霞则表示:“处罚和硬性管理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求‘源’。如果开发商和物业能建好车棚、充电桩、监控等配套设施,相信大多数住户会为了自身安全考虑遵守安全摆放和充电的规定。”
“扫码点餐”困住了中老年人
智能手机“代替”一切的时代,没有一部智能手机,你可能连餐都点不了。
近来,不少市民发现,许多餐饮商家都推出了用“扫码点餐”代替纸质菜单,点餐需要在手机上操作,结账也要靠手机完成,看似很方便,却让不少中老年人“望而却步”。
市民徐占军今年46岁,但感觉自己已经“被时代淘汰”。“我和妻子到餐厅吃饭,服务员说想点餐要先关注,然后扫取二维码选择门店才能点餐。我说太麻烦了,你直接帮我点了呗,服务员说不行,只能扫码点才能将信息同步传到后厨。”他说。
自己鼓捣了半天不行,妻子又跟着鼓捣了半天,其间咨询了服务员无数次,终于把餐点明白吃上了饭,等出门结账的时候又遇到了难题,收银台居然不能直接结账,还得需要顾客自己在手机端结账后才能打印小票。这一番操作彻底耗完了徐占军的耐心,“烦死了,以后再也不来这家店了。”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许多中老年人都有类似徐占军的困扰。在他们看来,这种电子餐单方便了商家,却为难了顾客:“我只是想吃个饭而已,干嘛要关注一堆根本不想看的公众号啊?”受访者彭邰说。
彭邰今年64岁,是在带着孙子买炸鸡的时候遇到了这种困扰,“那家店当天正在搞活动,订单特别多,工作人员忙着出餐,根本没有人来帮我点餐。我这视力又不好,看一会儿就晕了,稍不留心就点错了,还得退出重来。你们年轻人觉得很简单的事儿对于我这个岁数来说太难了,最后我也没点成,只好带着孩子悻悻地离开。”他说。
除了操作复杂,也有市民担心,这些在点餐时候扫的二维码动辄就要注册或者是授权,是否会泄露个人信息。“我明明只用微信扫码点了餐,手机号码却收到了这个商家的推广短信,我觉得我个人信息已经被收集走了。”市民何艾春说。她的老伴儿高先生也有同样的困惑:“我去吃自助餐,服务台说必须得关注公众号注册才能购买餐券,服务员帮着我一通操作,等我回过神来,就变成会员了。我从来都没用过的那个微信卡包里多了一张会员卡,上面有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可我明明没有打算成为这家店的会员啊。”他说。
视力不好看着晕,反复操作太复杂,绑定信息有风险,使用中实打实遇到的困难太多,中老年顾客被划定为“不适应群体”。那么对商家来说,这样的结果是他们的初衷吗?记者也进行了走访。
某火锅店店长张贵莲告诉记者,店里上电子点餐和结账小程序,本意是解放服务员。“之前疫情期间外地的服务员都不来了,店里一下少了很多人手,电子点单很方便,节省了服务员的工作量,也分担了收银员的工作量,本来是挺好的。但用了一阶段发现,确实有顾客对没有纸质菜单感到不适应,尤其是中老年客人不适感更强,后来还是用起了点餐机。”她说。
某烧烤店经营者刘伟也告诉记者,的确有顾客反映消费体验变差了:“我本意也是想少用服务员,才让客人自助扫码下单,但因为我购买的那套点单系统需要先注册会员,顾客很反感被收集信息。别说老年人了,年轻人也常常跟我嚷嚷。”他说。
某加盟奶茶店主朱欣也表示,自从减掉前台点单和收银员,自己档口的消费者从全年龄变成了年轻人居多,最近一段时间基本靠外卖活着。“我所在的商圈经常办活动,以前常常有中老年人带着孩子来买奶茶,自从只能从手机下单后,很多顾客一问觉得麻烦,就去别人家了。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准备改回来。”她说。
商家并没有达成节约成本的目的,却让一部分顾客产生“畏难”心理,可能再也不愿意来了,这样的结果可谓是得不偿失。
事实上,针对类似的问题,中消协早就有明确表示:新技术不应该成为消费障碍。要警惕“消费便利”变成“消费烦恼”。由于智能手机的操作比较复杂,扫码点餐并不具有普适性,除了中老年人,还有未成年人,都可能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点餐过程。一味地推行电子点餐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消费体验,更别说有些商家为了大数据分析,过度收集了顾客的隐私信息。新技术应用不应该成为限制消费者或者给消费者带来风险隐患的借口。
中消协也建议,餐饮创新应该多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在尊重消费者的前提下提供多样的可选的服务,让消费者享受“技术”红利,而非“技术”难题。
电动平衡车能当代步车吗
电动平衡车是当下青少年们青睐的时尚单品之一。这种操作简单、外形炫酷还不占地儿的“大玩具”因为兼具了娱乐与实用的功能,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用其代步。记者也注意到,夏季清晨和傍晚气温适宜,在户外公共场合使用电动平衡车的人越来越多,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上,经常可见青少年们踩着电动平衡车的身影。
这类工具真的能够“代步”吗?倘若使用其行驶在人车混行的城市道路上,可能隐藏什么样的风险隐患呢?记者也进行了一番走访。
26日傍晚,在市人民公园内,14岁的少年小高正踩着电动平衡车穿梭在人群中。见记者好奇他的“玩具”,他极开心地给记者演示了一番。“我的同学基本都有,平时学校不让带,假期才能玩儿。”小高说。小高买平衡车的主要目的除了觉得“很酷”之外就是当代步工具。“我的年龄还不能骑电动自行车,而我又不想骑自行车,用平衡车充好电能跑很远,也很方便。”他说。
青少年们喜欢平衡车的时尚和快捷方便,商家也抓住其心理,在宣传中极尽凸显“炫酷”“代步”“方便”等功能。打开各类电商网站,电动平衡车往往被描述为“运动娱乐工具”,宣传语里大多宣称“两分钟轻松学会”“最时尚的代步工具”等。当记者向客服咨询是否有使用限制时,多家电动平衡车商家的客服都表示,这类产品没有具体限制,只要不低于3岁,体重不超过200斤都可以使用。
由于没有具体的限制,不少家长也会买电动平衡车作为送给孩子的“玩具”,认为可以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家住春舒小区的郭先生之前就给9岁的儿子买了平衡车当生日礼物,在他看来,电动平衡车和轮滑没什么区别,“我一直以为是个玩具啊,难道还有啥隐患?”他说。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发现,电动车平衡车并非按照玩具标准设计生产,也未列入国家玩具安全认证。按照相关标准,电动童车最大速度不得超过8千米/小时,而平衡车普遍达到20千米/小时。
市民钟霞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开车出小区,恰好遇到小孩踩着电动平衡车进门,自己踩了刹车,孩子却刹不住,直直的撞上了她的前机盖,虽然人和车都没受太大的伤害,她还是吓出了一身冷汗。
市民方琼琼也曾因此受伤:“我的工作单位距家只有不到1公里,有时候出门晚了就踩着平衡车去,结果过马路的时候没有看好路,跟右转道上的电动车撞在一起。”她说。
电动平衡车虽然可以代步,却不能称之为“交通工具”,因为它没有物理刹车系统,完全依赖骑行者的重心移动来实现加速、减速和转向,这就意味着安全性和稳定性很难被掌控。
那么,电动平衡车可以上路代步吗?海勃湾交警大队民警王宏纪告诉记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四条规定:“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电动平衡车是一种电力驱动的滑行工具,当然也在此范畴之内。
不能当儿童玩具,也算不上交通工具,电动平衡车的产品属性、适用场景就无从划分,相关部门也就无法跟进监管。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许多受访者都认为,使用电动平衡车当做代步工具或者是儿童玩具有很大风险,商家将“代步”功能作为宣传点显然不合适。
“我认为既然电动平衡车的设计初衷是运动娱乐工具,就应该守着运动和娱乐两个标准,需要更加确凿的公共空间。就像各种运动娱乐器械一样,有自己的适用环境,比如打球要到球场上去,射击要到靶场上去。打球当然也可以到空旷的地方打,但肯定不能站在马路上打。”受访者钟霞说。
也有受访者认为,电动平衡车无论是特点还是使用方式,都不适合低龄儿童,所以必须出台相应的标准,商家也不应该用锻炼平衡能力等卖点误导家长。
总而言之,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青少年们还是不要再把电动平衡车作为代步工具,家长们也应该提高认识,别将其作为低龄孩子们的日常玩具。 (作者:韩建慧)
乌海日报社 | 2021-07-29 10:05:01
乌海日报社 | 2021-07-22 09:50:13
乌海日报社 | 2021-07-19 08:59:16
乌海日报社 | 2021-07-16 1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