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军工岁月:山沟里的“六五四”

乌海日报

2021-07-22 09:50:13

【乌海红色记忆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古棕美术作品 《山沟里的“六五四”》


“三线精神”

“天马”牌缝纫机产品配件

“天马”牌洗衣机和缝纫机

颇具时代感的搪瓷脸盆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三线”建设工程。

“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其中“小三线”建设是指在中部及沿海、沿边省区市的后方腹地建设地方军事工业体系,以发展地方常规军用武器为主。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特殊,战略位置重要,一向被视作祖国的北大门。依据中央关于“小三线”建设“靠山、隐蔽、分散以及不占良田、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自治区选定原海勃湾市的山沟为主机厂和配套厂的厂址。

1965年4月,遵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的决定,自治区副主席李质以及阿木古郎、王孟樵、王振邦、杨振声、芦克勤和靳文龙等同志到当时的海勃湾市进行实地选点考察。厂址第一次选在市区东北方向的摩尔沟,但因为这里河槽太宽、雨季可能遭洪水袭击而未被采纳。经过反复考察比较,最后确定在市区南约30公里处的拉僧仲庙建枪厂和子弹厂,在6公里处建地雷、手榴弹厂,并决定成立了工程指挥部。

王孟樵、阿木古郎、王言荣为副总指挥,下设办公室、后勤处、政治部。因为确定军工企业厂址的时间是1965年4月,于是相继开工的军工企业的建设工程统称为“六五四工程”。

这就是神秘的“六五四”的由来。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六五四”有力地推动了乌海地区的轻工业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机械工业的基础,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的消息一传出,许多曾经在“六五四”系统工作和生活过的人就坐不住了。他们或邀上三五老同事,或联系昔日的老街坊老朋友,或由亲朋陪伴,纷纷前去参观,希望通过故地重游和欣赏这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展品,重温那段难忘的军工岁月。

其实,“六五四”火红的军工岁月距今并不久远。20世纪6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工建设者打起背包,风餐露宿,跋山涉水,默默来此扎根深山,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地方军工发展的时代传奇。

先生产后生活

山沟里建起“六五四”

1965年,经过一系列选址定址后,“六五四”工程开工建设。当时,为了支持地方军工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和关键工序的技术工人,都由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按照产品对口从有关部属企业抽调支援。

当年4月,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正式开工。该厂生产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代号为国营九六四厂。为了抓紧时间,广大建设者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在山沟里兴建厂房,一部分人则利用海勃湾机械厂旧址建工具车间。

本报记者曾采访过原一通厂副厂长王子明,王老还记得自己初到厂里的第一个晚上:“天气很冷,十几个工人挤在一间空空的大房子里,睡着钢丝床,条件很艰苦,但心里却是对军工工作的无比崇敬和满腔热情。”

这样的热情也是广大建设者的共同心声。一年零四个月后,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造出了第一批半自动步枪,掀开了内蒙古军工生产新的一页。

内蒙古第二通用机械厂,代号为国营九五四厂,是地方轻武器配套厂,主要生产7.62毫米普通枪弹。建厂伊始,自治区从重工业厅、内蒙军区和其他企业抽调了一批领导干部,组成了企业班子,健全了组织机构,同时成立了产品试制鉴定委员会,采用了厂房建设和产品试制同时并举的办法推进生产,在建厂一周年前夕便生产出56式7.62毫米普通枪弹17390发,填补了自治区枪弹生产的空白,为正式生产打下了基础。

内蒙古第三通用机械厂,代号为国营五五六厂。厂址定在现海勃湾区东南侧,当时主要生产地雷和木柄手榴弹。建厂初期的工作亦十分艰苦,广大开拓者在一无住房、二无床铺,头顶蓝天、脚踏荒沙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在短短一年内,就建起169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还建成了两条生产装配线,试制成功了手榴弹和地雷,当年底就生产出木柄手榴弹39.57万枚。

三个主机厂建厂的同时,为之配套的军工企业和其他社会事业也陆续建立起来,如内蒙古木器厂、内蒙古第二铸锻厂、内蒙古胜利机修厂、内蒙古工具厂、内蒙古跃进电厂、“六五四”医院、国防工业职工中专学校、内蒙古军事工业局招待所、“715”工程指挥部等先后落户海勃湾地区,这些军工企业在从1965年动工建设到1979年军品生产基本结束的十几年间,共创造工业产值1.82亿元、利润1985万元,这些军工企业在我国国防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地方军工企业也造就了一批企业管理干部和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我市的机械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六五四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克服了许许多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市民宋鑫告诉记者,他的爷爷宋志军是从四川到一通厂工作的。宋鑫听爷爷说,当时,没有水电是最难的事儿。“建设初期,宁夏至“六五四”工地的送变电工程还没有完工,厂区用电只能靠两台小型柴油发电机。发电机还带着一口深井水泵,一旦发不了电,就意味着没水,各项建设就只能停下来。”他说。

为了尽快解决用电问题,宋志军和同事们吃住都在工厂,不分昼夜工作,终于完成了送变电工程。“奶奶常说,那时候爷爷十天半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儿,偶尔回家换一次衣服,衣服硬得都能自己站起来。”宋鑫说。

靠着这样的初心,军品生产期间,各厂区屡创佳绩:一通厂开展技术革新,完成较大技改项目220多项。工业电视打靶和激光检验轻武器射击精度获得国家兵器技术成果二等奖;二通厂曾提前128天超额完成了56式7.62毫米枪弹全年的生产任务,填补了自治区枪弹生产空白,连续两年被自治区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

顺形势谋发展

逆境求存“军转民”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军品生产需求的急剧减少,从1979年开始,军工企业逆境求存,开展艰难的“军转民”。

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在完成军品生产任务后,于1979年开始转产准备,开发民用产品,实行军民结合。在民品开发中,先后生产了“金杯”牌气步枪、“双菱”牌猎枪、“双菱”牌体育训练用气手枪及“天马”牌缝纫机。1983年6月又生产了风力发电机,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风力发电机定点生产厂家。1985年开始生产摩托车前减振器,到1992年共开发出12个品种,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摩托车减振器生产厂家之一。

这其中,“双菱”牌气枪便极负盛名。我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便曾使用过“双菱”牌气枪进行训练。1982年,在安徽省举办的第五届运动会上,许海峰就曾用“双菱”牌普通气手枪,击败手握德国生产的气手枪的省射击队员,传出了轰动一时的“土枪”打败“洋枪”的佳话。

“天马”牌缝纫机更是许多乌海人难忘的记忆。

曾在一通厂工作多年的王增明老人就曾给记者寄过一封信,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上海学习生产缝纫机的故事。他说,1982年,厂里计划试制“JA”型缝纫机,样式与天津生产的“牡丹”、上海生产的“飞人”一样。这种缝纫机虽然能吃厚(可缝布料厚度的指标),但样式不太美观,使用时声音也大。于是厂里决定改制“JB”型,外观与上海缝纫机三厂的“蜜蜂”牌类似,样式美观大方。

王增明回忆,1982年的春天,他们一行人到达上海,费尽周折才得到进入上海缝纫机三厂学习的机会。当时生产线上都是流水作业,每个岗位都特别忙,被分配到总装车间的王增明只能“偷师学艺”。为了节省时间,他不按工序学习,专挑难度大的工序来练,争分夺秒反复练习操作,学了一个星期就掌握了“挑线机构”。

1983年6月,经过内蒙古自治区质检部门和上海缝纫机三厂技术工人的鉴定后,一通厂自己生产的“天马”牌缝纫机定型量产,并开始向全国销售。当时,斯琴高娃因出演《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一角声名鹊起,于是厂里将这位“草原明星”的头像印上了宣传页,并配了诙谐有趣的广告词。这段广告词许多乌海人都耳熟能详:“天马,天马,草原长大,包钢是我的母亲,能吃厚,噪音小,是不会唱歌的斯琴高娃。”

1979年,内蒙古第二通用机械厂也开始着手“军转民”,先后开发出镀锌铁丝、铁钉、猎枪弹底火、太阳能热水器、气枪弹、减振器扩散件、家电音响、“天马”牌单缸洗衣机和脱水机等产品。1986年,根据市场调研和资源优势,该厂转为化工企业,选择以聚氯乙烯和不织布包装复合袋为转产突破口。

内蒙古第三通用机械厂于1980年开发出化工产品元明粉,1986年生产岩棉,但因销路不畅,被迫停产。1985年,三通厂开发成功警用催泪弹新产品,并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企业主导产品之一,三通厂也正式由机械工业企业转为化学工业企业。2003年,企业改制为内蒙古北方保安民爆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主打增雨防雹火箭等项目。2008年,该企业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消减雨作业装备唯一供应单位。

跃进电厂于1967年筹备建设,除冷却塔、蓄水池外,其余主辅设备均安装在人工开凿的洞中。跃进电厂是一个集发、供电为一体的小型电厂。1993年4月5日,由于设备陈旧、机组老化,停止生产,跃进电厂完成了历史任务。

除此之外,还有由铸锻厂转型的乌海缝纫机总厂,由胜利机修厂转型的内蒙古电梯厂,这些曾经的军工企业在经历了“军转民”的阵痛之后,纷纷以新的面貌和姿态继续活跃在乌海轻工业建设的舞台上,直至完成历史使命。

转眼就是半个世纪。

由于我市仍然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小三线”建设时期的厂房、建筑物、构筑物、机械等工业景观,海南区建设起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用三个展厅和向社会征集到的500多件展品,来纪念“小三线”建设历史,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正值夏日,绿树成荫,行走在纪念馆里,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介绍“小三线”建设历程,仿佛仍能透过那些泛黄的资料、文件、照片,饱历岁月痕迹的生活用品、军工产品,重温那段火红的峥嵘岁月。

这一段历史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轻工业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当地医疗、职业教育事业提供了支持,而且奠定了我市机械工业的基础,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些“小三线”企业无论在初创时期还是在“军转民”时期,它们的建设与发展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      (作者:韩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