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然:追寻书画装裱艺术的“匠心之美”

乌海日报

2021-06-24 10:36:13

4-3.jpg

张然装裱书法作品。

近日,记者来到书画市场同珍斋,只见装裱好的书画作品挂满房间,整个店铺文化气息浓郁,伴着午后的阳光,张然与记者聊起了他与书画装裱的故事。

1988年,张然出生于陕西神木,后跟随父母来到乌海。他从小喜欢书法,“学校有书法课,在校跟着老师学,回家自己练习,书法启蒙对我以后学习书画装裱技艺很有益处。”张然说。

就这样,张然对书法的热爱延续了下来。闲暇时光,他喜欢看一些书画展。“在看展过程中,我发现装裱好的书画作品,不仅保存长久,也很美观,装裱对作品进行了‘深加工’。2009年,我萌生了学习装裱的想法,没想到这门技艺会陪伴我一生。”张然说。

经人介绍,张然跟随有着30多年经验的杨秀娟学习书画装裱,这个行业拜师比较难,得到这个机会很不容易,他很珍惜。“当时我还是学生,生活并不宽裕,为学习这门手艺,我边打工边学习。开始2天去一次,后来有了积蓄,我就天天泡在师傅那里。”张然说,“师傅首先安排我观看整个流程,工序容易忘记,我就反复观看,直到记住所有操作步骤为止。我从边角料装裱学起,一直延伸到整张字画的装裱。”张然说。经过3年的学习,他正式出师。

出师后,师傅希望张然留在呼和浩特发展,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乌海是中国书法城,我希望回家乡发展,开办自己的装裱店铺,繁荣我市的装裱市场。”张然说。为积累资金,张然先后干过多份工作,2016年,他的愿望实现了,装裱店铺“同珍斋”开办了起来,但喜悦没持续多久,他就遇到了新困难。

“初入书画装裱市场,店铺位置也不太好,往往一个多月都没有顾客、没有收入。我一度也很怀疑自己的选择,总是想着‘再坚持坚持会好的’,归根结底还是热爱吧。”张然说。为打开市场,他选择主动出击。“我通过朋友圈、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自己带上装裱的作品拜访我市书协、美协的老师,进行自我推荐。”张然说。一段时间后,他的生意有了起色。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发展至今,形成了制浆、刷浆、定型、覆背等几十道工序,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说起装裱过的作品,有两幅作品让他至今都难忘。

“2017年,我为一幅6尺整张的美术作品进行装裱,那是一幅绢画,对湿度要求很高。为防止作品开裂,我定时洒水,购买最好的原材料进行装裱。定型是装裱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步,我控制手指动作,慢慢地拓下画形,处理完这道工序,发现自己浑身被汗水湿透了。”张然说。为装裱好这幅作品,张然每天很早就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家,前后耗时半个月,是他平时装裱作品时间的几倍。“2019年,我为客户装裱了一幅一丈二的山水画,手工装裱前半部分,机器装裱后半部分,前后衔接尺度需要把握好。我仔细观察作品,控制湿度,增加覆背用料,装裱出的作品得到了顾客的好评。通过装裱这些大型作品,我的技艺得到提高,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张然说。

为促进我市装裱市场更好发展,2019年,张然联合我市6家装裱店铺,集中搬迁到书画市场。“乌海是中国书法城,我们希望游客来到我市有一个欣赏装裱技艺的地方,更好地展现我市魅力。开始书画市场的店铺都上锁,游客参观体验不好。经过商议,我们把市场内的所有店铺装饰成开放式的店面,游客的体验感好了很多。”张然说。

古语有云:“三分字画,七分裱”。精致的装裱技艺不仅可以使字画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也能起到烘托字画、突出神韵的作用。为更好地学习书画装裱艺术,张然每天坚持练习书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购买大量装裱艺术书籍与视频进行学习,先后去北京、呼和浩特等地学习前沿的装裱技艺。为让更多人了解书画装裱艺术,2021年,张然的传统手工装裱修复技艺申报了海勃湾区非遗项目。

回首自己的书画装裱之路,张然很有感触:“书画装裱是个比较冷门的行业,生存发展是比较艰难,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与此同时,希望有关部门积极扶持书画装裱行业的发展,组建专门的书画装裱行业协会,让书画装裱的艺术魅力为更多人所熟知。”(李浩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