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6-04 14:29:02
父母陪伴孩子参加趣味活动。
一起拼图。
一起做手工。
一起买书。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伙伴,有效陪伴则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爱。
这种陪伴可以是一起读书,一起做事,也可以是一起交流……
为人父母,最初的欣喜感与新鲜劲儿渐渐褪去后,长时间的亲子陪伴就会变得不再那么美好。它不仅仅是喂养、看护这些基本需求,还需要父母全身心地全程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倘若父母能忘掉自己的年龄,投入地去陪孩子做简单重复的游戏,就要付出极大的耐心,一遍又一遍地确认、鼓励、表扬、引导他探索、学习、交流,这样的陪伴我们称之为“有效陪伴”,也只有这样的陪伴才能令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亲子陪伴,从做计划开始
“周一至周五,我们的陪伴主要集中在放学后和睡觉前这段时间。晚上6:00—8:00,陪孩子在小区或公园进行户外活动;8:00—8:30,陪孩子阅读、识字、做游戏;然后睡前洗漱,9:00上床睡觉。周末和节假日,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加充裕,我和他爸爸会提前做好郊游计划,比如去滑沙、滑草、爬山,或者到乌海湖边玩水、去笼式足球场踢球、去科技馆、青少年创意园做手工等。”家住海勃湾文博佳苑小区的王敏是一位“80后”妈妈,她向记者展示了她和爱人的亲子陪伴计划。
为了更好地陪伴5岁的女儿,王敏和爱人商量并制定了“亲子陪伴计划”。“起初,我俩觉得陪孩子是件小事儿,顺其自然就好,可时间一长问题来了,没有计划就没有约束,我们总是偷懒儿,陪伴的质量不高,还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作为教师的王敏想到:“我为什么不像制作教学计划一样来定一个陪伴计划呢?”于是,她便将每周的陪伴计划做成表格,用这样的方式来督促并提升亲子陪伴质量。
“有了详细合理的计划,这件琐碎繁杂的事儿变得有条理起来。我俩不会因为谁陪孩子而吵架,孩子也渐渐养成了好习惯,我心里的焦虑感也减轻很多,陪伴质量至少有了保障。”王敏告诉记者,在这一年多里,她的“按计划陪伴”效果不错。
“我爱人在外地一家上市公司,一年只能回家两三趟,平常都是我和父母陪伴。”在我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郝佳有一个4岁的儿子,为了让内向腼腆的儿子能更勇敢、更自信,更好地与人相处,她每天都会带着儿子到小区或公园里与其他小朋友做游戏、交朋友。“他很内向、很胆小,体质也不太好。我和父母就经常带他做一些运动类游戏,除此之外,就是引导鼓励他多和同龄的孩子交朋友。周末或是放假,他爸爸回不来,我们就会去看他爸爸,一起逛游乐场或外出就餐,傍晚还会去看个电影,或是干脆在家做做亲子游戏。”郝佳向记者讲述了她和爱人的亲子陪伴计划,也向记者分享了儿子的一些可喜变化。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每天都有固定时间、有计划地陪伴孩子,是保证亲子陪伴质量的有效措施。
“形式陪伴”,会让孩子很受伤
陪孩子的同时会做家务、打电话、刷微信、看电视、写材料、聊天等,不少父母都会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开小差”,觉得“只要人在就是陪伴”。
郭思颖的儿子今年6岁,她是一个忙碌的职场妈妈。“打电话、回邮件、聊语音、刷微博,这些事儿我在陪孩子的时候都干过,有时候孩子叫我两三声,我都回应不了一声,这个时候孩子会变得更黏人、更淘气。”后来,郭思颖听从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的建议,试着全身心地专心陪伴儿子。“这样全情的投入,会让孩子得到很大的满足,即使只有十几分钟或半小时,效果都会比几个小时的‘形式陪伴’好。”郭思颖告诉记者,体会了“有效陪伴”后,她也终于明白了“形式陪伴”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她说:“如果有人跟我在一起,总是干其他事儿,那我也会感到生气、不开心,更何况是眼里心里只有你的孩子呢?”郭思颖逐渐意识到,即使孩子再小,也要尊重他。
在采访过程中,“隐形爸爸”依然存在于不少家庭,这是比“形式陪伴”影响更坏的一种现象。
“他爸爸是位高级技工,忙的时候半个月都见不着人,孩子说起爸爸总是淡淡的,就像在说别人的爸爸一样。”武燕飞非常无奈,爱人常常以工作性质为由,当起了“隐形爸爸”。“今年过‘六一’,幼儿园举办了亲子趣味运动会,他没请上假,我儿子中途两次想放弃,我和我妈连哄带骗才勉强交差。”武燕飞说,儿子之所以胆小爱哭,与老公经常不在有很大关系。
在这次采访调查中,有许多爸爸因为怕麻烦、怕照顾不好,或是因为没时间,而逃避陪伴责任,“隐形爸爸”现象并不少见,爸爸们的陪伴时间和主动陪伴意愿都没有妈妈们强烈。
孩子需要父母共同陪伴
“小朋友们,你们最想要的礼物是什么?”从事幼儿教育的李霞曾对幼儿园大班的30个孩子做过调查,她以为孩子们会要各种玩具或逛游乐场这样的礼物,但结果却让她出乎意料,“当一个孩子说出‘我想要爸爸妈妈一起陪我玩’时,其他小朋友立刻响应,这几乎是所有小朋友想要的礼物。”李霞感慨道。
许多教育和养育经验告诉我们,有父母共同陪伴的孩子会更自信、更勇敢,也更懂得表达爱。“我们每周至少有3个共同陪伴孩子的时段。而且我俩约好回家不玩手机,不能让孩子觉得‘手机绑架了爸爸妈妈’。总之,我们彼此分担家务,一起陪伴孩子。”李霞表示,这种“我们是一家人,凡事一起行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获得了极大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也让孩子在探索外界的过程中更有力量。
“心理学的依恋理论中,有一种早期亲子经验所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即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80后”妈妈王俊青是一位初中历史老师,也是一名5岁男孩的妈妈,她曾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看到了这段话,这让从事教育工作的她更加相信,父母共同的陪伴,会对一个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作用。
同样,英国教育专家夏洛特梅森也曾警示过天下所有父母,她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随着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注与重视,越来越多父母愿意陪伴孩子,爸爸们陪伴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让“形式陪伴”和“隐形爸爸”不再成为孩子们的童年创伤。
物质陪伴要适当
在采访中,家长们还认为可通过看动画片、玩电子设备及各种玩具来代替自己陪伴孩子。这种借助外力的方式虽然在短期内会达到弥补的效果,但教育专家认为,来自父母的陪伴具有不可替代性。还有家长觉得,为孩子购置保险产品、理财产品、房产等更重要,他们觉得这样的“物质陪伴”更实用。
亲子陪伴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陪,就是父母陪同孩子做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需求的事情;伴,就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仅需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也要通过与孩子互动,不断反观自己,实现父母的自我成长。很明显,物质陪伴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玩具可以购买,但不能没有限度地任意购买。在选购玩具时,应尽量提前与孩子商量好购买数量等,在玩玩具的时候,父母也可以适度参与;动画片也可以看,但要尽量选择带有科普性质的动画片,最好有大人陪着一起看,不宜超过半小时;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在使用时,一定要给孩子设限时间和内容。”海勃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心理咨询师王小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借助电子产品等哄娃方式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使用或滥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好处。
“适当的物质陪伴的确能让孩子获得更丰富更美好的体验,丰厚的物质储备也确实能让孩子的未来更有保障,但只有来自父母的陪伴,才会让孩子身处充满关爱的环境,让他拥有安全感、信任感、温暖与共情,这些情感不仅让孩子感到幸福,它还是大脑的培养基,决定着大脑生长发育的潜力,是构成大脑各种功能长足发展的基本条件。”王小利告诉记者,亲子陪伴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和性格。
参与孩子的成长
如何有效陪伴?陪伴不是陪同,更不是看管。需要父母全身心的投入,融入孩子的世界,建立起与他沟通的桥梁,与他一起快乐、一起悲伤、一起苦恼、一起欢笑……
家住滨河花园的许爱民和爱人喜欢参与儿子的游戏,他说这种陪伴方式不仅让儿子很快乐,他和爱人也重新回到了童年时代,一家人都能在亲子时光中获得满满的幸福。
“儿子一开始捞鱼总没耐心,我们3个人就比赛,看谁坐得久,看谁捞得多,看谁最认真;去滑沙,他爬上沙山的时候累了想放弃,我们就一直坚持,彼此加油鼓劲儿,几次之后,他爬得比我们还快;他学画画,画得不好很气馁,我们就陪他一起上课一起学,他现在几乎能独立完成一件手工作品了。”许爱民分享了陪伴经验,他说,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参与他的成长就是最好的陪伴。
“我女儿今年上幼儿园大班,她现在最喜欢的就是给我和她爸爸讲绘本,就像我们给她讲绘本一样。现在,读绘本是我们一家人互相有效陪伴的时间,也是我们最享受的一段时光。”家住海南区神华小区的赵娜告诉记者,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她和爱人找到了有效陪伴孩子的节奏与方式。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说到母亲:“想,到老了还想,还想。世界上无论什么名利呀、地位呀,什么都比不上母亲待在身边。”。花一些时间和经历多与孩子在一起,然后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哪怕就是看一集动画片,或是涂鸦一幅水粉画,读一本绘本,抑或来一次亲密的郊游……愿我们都能像季羡林先生的母亲那样,做让儿女永远想念的父母。 (作者:姜瑜)
乌海日报社 | 2021-06-04 14:29:02
乌海日报社 | 2021-05-31 09:13:04
乌海日报社 | 2021-05-27 09:37:27
乌海日报社 | 2021-05-24 09: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