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3-23 10:28:04
王海民展示卢氏太极拳。
他是卢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也是海勃湾区卢氏太极拳非遗项目传承人。2004年,他传拳的步伐踏入我市。他就是王海民。近日,记者走近这位河北游子,探寻他矢志不渝推广太极拳的足迹。
王海民1965年出生于河北省肥乡县。童年时的王海民是个“病秧子”,贫血等疾病深深折磨着他的身体。“看着我的病体,有些亲戚都担心我无法长大成人。”王海民说,“幸运的是我的邻居是一位抗战老兵,身经百战,也会些拳脚功夫。我们经常在一起,他看我爱玩,就开玩笑说‘教你两招,可强身健体’。我当时啥也不懂,就跟着练。”邻居教授王海民的其实是军体拳、搏击术等,这些东西不仅对他的身体有好处,还是他的武术启蒙。
上学后,王海民坚持练拳、跑步,身体也一天天好了起来,柔韧性、灵活性也提高不少。初中的一天早操,王海民看到一位老人在操场练习太极拳,出于好奇,他便向老人家提出学拳的想法。“老人爽快地答应了。”王海民说,“说实话,当时跟老人学太极拳,好奇的成分更大一些,没有想到日后却和它相伴一生。”
王海民跟随这位老者学拳的时间并不长。“课业压力很大,都是抽时间和老者学习步伐、招式的,尽管学的时间不长,但这套杨氏太极拳为我之后的练拳打下了基础。”王海民说。
离开校园后,为了生活,王海民进入邯郸市第二招待所成为一名厨师。本以为生活会就此平平淡淡下去,没想到,这份工作让他和卢氏太极拳结了缘。“同事中有位卢氏太极拳的传人,我们俩进行过一次太极推手。这次推手唤醒了我沉寂已久的武术热情。”王海民说。
经过同事引荐,王海民顺利拜了卢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东海为师。由于工作繁忙,张东海教了一段时间后,便推荐张海民到白寨村跟随他的亲戚张少文、王振华等人学习。而白寨村距离邯郸市区有几十公里的路程。为了不耽误工作,王海民每隔2周去白寨村学习一周太极拳。他从市区乘坐公交车到达终点站后还得徒步走15里路才能到白寨村。“到了村子并不休息,立马开始练习拳法。师傅首先给我示范招式,然后看我的步伐走得怎么样、腰杆直不直、下盘稳不稳,动作稍有差池便是一顿训,容不得半点马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拳。”王海民说,卢氏太极拳有108式传统拳架,重实战、擅技击,具有架势低、起伏大、下盘稳固等特点。
“只有傻子才能学得了拳法”,这句武术界的谚语是说,学习拳法需要极强的意志力。王海民就是这样的人,他周而复始地往返于邯郸市区与白寨村,吃着农家的粗茶淡饭,风雨无阻,坚持了近20年。
2004年,因为工作关系,王海民定居我市。工作之余,他到市人民公园等地练习卢氏太极拳。渐渐地,跟随王海民练习的人越来越多,他先后义务教授过150多人。2016年,他收下了徒弟常越。“卢氏太极拳收徒是十分严格的,最注重品德,没有品德,再好的资质也不收。我观察了很久,小姑娘吃苦耐劳、彬彬有礼,我最终决定收她为徒。小姑娘练拳很认真,连续练几个小时都不停歇,现在她的绵手打得很好。”王海民说,“练太极拳不仅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也是对自身精神的一种陶冶。看到学员习练太极拳后身体状况改善、精神焕发,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教大家练拳的动力更足了。”一直以来,王海民本着崇德尚武的理念,在教拳的同时更注重教育学员如何做人,把宽厚、包容、礼让、真诚的传统美德寓于教拳之中。
为了将卢氏太极拳更好传承下去,王海民辞去了工作,开始专门教授拳法。2020年,卢氏太极拳被列入海勃湾区非遗项目,正在申请市级非遗项目。
“作为卢氏太极拳的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它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它,使之造福更多人。传承卢氏太极拳,我会永远在路上……”王海民说。 (李浩 文/图)
乌海日报社 | 2021-03-23 10:28:04
乌海日报社 | 2021-03-16 10:24:55
乌海日报社 | 2021-03-10 09:44:21
乌海日报社 | 2021-03-06 09: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