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有:矿山走出来的本土作家

乌海日报

2021-03-16 10:24:55

4-3.jpg

徐利有多年来一直坚持读书。

前段时间,市作家协会举办了徐利有中篇小说《驼盐古道》研讨会。《驼盐古道》是徐利有新近创作的作品,主要讲述了驼盐古道上一对蒙古族年轻人凄美的爱情故事,颇具故事性、传奇性。徐利有是我市具有实力的作家之一,耕耘文坛近30年来,创作中短篇小说及散文10余部(篇),受到广泛好评。

徐利有1957年出生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1975年,高中毕业后,年仅18岁的徐利有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先在苏海图矿农场种菜,不久便下井采煤,上午8点开始下井,一个班要持续工作10多个小时,煤矿扩大断面时,我们要扛着支柱走几千米长的巷道,时间久了,大家的肩膀上都有了老茧。”徐利有说,“矿工生活为我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因工作需要,徐利有之后到煤矿汽车队跑起了运输。他每到一个城市,总会抽出时间去书店、旧书摊看看。“当时图书匮乏,我买的通常都是杂志,2毛钱一本,买上一大摞杂志带回矿山抽时间看。”徐利有说。

徐利有后来担任过煤矿宣传科的新闻干事、乌达矿工报社记者。“担任新闻干事后,我两个月没写出一篇新闻稿。党委书记对我说:‘利有,你不出去跑,怎么能写出好新闻呢?’我如梦初醒,开始到矿山各个班组进行采访。采访的过程中,我对矿山兄弟们的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徐利有说。

随着采访的深入,徐利有对矿山这片热土愈加熟悉,用文学形式讲述矿工生活的想法也愈加强烈,但一直没有付诸实施,直到他遇到温治学这位文学上的“领路人”。“当时我被调到矿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温治学是我的领导,他热爱文学,写出了不少好文章。1993年,时任《草原》杂志主编丁茂来乌海作讲座,温治学要求我5天之内拿出一篇小说,我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徐利有说,“当时白天有一大堆工作,晚上有有点时间,我躲在凉房里开始构思这篇小说,结果前两天揉了无数张稿纸,一个字也没写出来,真把我愁坏了。突然想到以前农村的生活场景,通过绝户的生活来反映‘人性’。丁茂老师和温老师看了我的作品后都感觉不错,《绝户》一文顺利发表在《草原》杂志上,这是我的处女作。”

关于徐利有的处女作还有一个小故事。“《绝户》发表后,我收到110块钱的稿费,差不多是我当时3个月的工资,一帮文友起哄让我请客,一顿饭下来,不仅稿费没有了,自己还贴了19块钱。”徐利有说。其实类似这样以文会友的事情有许多。“温治学老师每次拿到稿费后,就会叫上陆乃明和我到一家小酒馆,花生米、猪头肉、二锅头是标配,我们开始煮酒论文学。三人给彼此的作品提意见,时间长了,我们的文学创作欲望更加强烈,创作水平进步很大,文学素养也提高了不少。温治学老师要求我每年必须发表文章,我其实是被温治学老师‘拉上’文学这条路的。”徐利有说。

处女作发表后,徐利有进入文学创作的快车道,又创作了短篇小说《童子生水》、中篇小说《罪过》、散文《窑工老木的夫妻生活》等,广受好评。《罪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阳光》杂志。“《罪过》取材于现实生活,讲述一位农民年轻时做了一件错事,之后幡然悔悟,坚持一辈子做好事。弥留之际,他把年轻时做过的错事公之于众,大家却不肯原谅他。通过这篇文章来体现农民朴实的价值观,弘扬了‘人性的回归’。”徐利有说。《窑工老木的夫妻生活》则是通过一对矿工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情况、思想冲突、今昔对比,反映矿工生活的沧桑变迁。该篇散文获得“神华杯·第六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提名奖。

之后,徐利有又先后创作了《盖戳儿》《矿山人物素描》《劳模下岗》《得济》等中短篇小说。他以熟悉的农村生活、矿山生活为题材,始终突出人性这一主题,被誉为我市文坛老“三剑客”之一。温治学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一直贯穿着‘人性’的主线,坚持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善于从小人物、小事件入笔,剖析和触摸人们心灵中最敏感的部分。”

“文学创作是一个慢功夫,需要踏踏实实才能出成绩,文字水平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需要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体验生活,才能保证作品有深度、有高度;其次需要多看书、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好的作品。”徐利有说。(李浩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