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环境妆点幸福生活——乌达区农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乌海日报

2021-02-01 10:45:21

【小康路上补短板 全面迈向新时代】

5-1.jpg

户厕改造提升居民幸福感。

5-2.jpg

公厕改造,群众如厕不再难。

5-3.jpg

房前屋后种树种花。

因为乌达农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的人居环境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它犹如一幅创作的画卷不断被画笔增色添彩。干净的街巷、葱茏的树林、便捷的公厕及让人心仪的户厕……呈出小家碧玉的美,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到此一游。

户厕改造撬动人居环境整治

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从2018年开始。考虑到农区户厕改造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居民的身体健康,乌达区以户厕改造为着力点,带动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为使改厕模式更加切合居民的心意,乌达区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前期调研,外出学习先进经验,聘请改厕专家实地指导,在充分征求广大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农区居民能接受的“三格式无动力装置”,它可以实现户厕和污水统一处理。这种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的改厕模式让群众乐于接受,一改以往“要我改”为现在的“我要改”,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与满意度。

张福家住泽园社区第一居民小组,和社区里的居民一样,老两口将原来厨房的位置改成卫生间,将另外接出的30平方米改为厨房及客厅。室内的卫浴及厨具都如楼房一样布局,没有了以往的零乱。“以前就这么小个厨房,进去两个人就转不开,孩子一回来就更拥挤了。”张福指着卫生间特别满意地说,“现在不一样了,空间比以前宽敞,生活便利多了。”

到2020年5月底,乌达区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累计投入1041万元,采用户厕与污水处置联动实施的方式,运用分户处理和集中收集处理相结合的技术,完成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常住户改厕391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圆满地完成了改造目标任务。同时,改厕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基本上做到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抽、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户厕改造有效避免了粪便对农区饮用水源的污染,保障农区居民用水安全,有效减少肠道疾病传染,改善生产、生活居住地的环境,提高农区居民生活质量。”乌达区农牧水务局乡村振兴工作负责人燕鸣超说。

与此同时,各项整治工作深入展开。泽园社区4座、农业园区与沙滩旅游区2座水厕全部建成投用;累计投入750万元,铺设供水管网9.8公里,安装水表600余块,基本实现了供水管网入户全覆盖,生活、生产用水分离;加大对泽园社区及周边道路硬化力度,鼓励种植花树、果树、花海、风景观赏林等,截至2020年7月,泽园社区村庄绿化率达到30.6%。乌达区还将城市综合执法管理职能、环卫市场化运作向农区延伸,实现环卫市场化运作,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后续管理持续提升环境水平

在整治农区人居环境的过程中,乌达区重视现状整治,更重视后续管理,秉着“边干边总结”的态度,摸索出一系列有条理、有衔接、有整体的管理模式,达到了切实改善农户居住现状且持续提升农区整体人居环境水平的目标。

为了杜绝农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分钟热度”现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多方研判,制定管护工作要以“五有”为标准,同时坚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的原则,对各环卫单位进行了评判,最终确定由“启迪环卫”入驻农区,将农区的垃圾清扫、收集、转运等工作全权交由环卫公司接管。此外,乌达区将户厕改造的后期管护工作交由镇集体经济负责,集体经济在管护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采用“社区统一负责与农户自行支付”相结合的方式运作。系统规划、专业保证、资金支持,建立起了人居环境后期管护的保障机制。

乌达区紧紧抓住户厕改造这个关键点,从顶层设计到人员分工、从初步规划到落地实施,每一项工作严格落实时间节点与责任清单,细化工作、责任到人、定期考核,确保户厕改造有力、有质。乌达区将户厕改造与村容村貌、规划设计、垃圾处理等方面有机结合,借助奖补资金、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等多种渠道,鼓励支持农户自觉维护好庭院周围的环境卫生,并依托美丽庭院建设,让自家庭院逐步演变成农户的致富院、幸福院。

在后续管护中,乌达区大力推行现代化治理、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屏上点一点,就可随时查看辖区管护情况;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居民微信群、“12345”等各大平台,引导居民利用平台及时上传需要解决或整改的问题,营造“随手拍、随时改”的行动共识;系统后台及时收集汇总居民关于环境整治的意见,按问题不同属性交由相应部门处理,努力形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社会治理新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