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1-26 11:05:10
【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
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我市不断优化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环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得到有效落实。图为海区中医医院志愿服务站工作人员解答群众咨询。 (石历增 摄)
这是千余个日夜的接续奋斗,这是56万人民的殷切期盼,这是理想照进现实的高光时刻——近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公布了《全国爱卫会关于命名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的决定》,我市成功摘取“国家卫生城市”桂冠,为“大美乌海”再添光彩!
这是一张名片——一幅整洁靓丽、宜居宜业的城市画卷。
这是一段经历——见证着创建者的艰辛,担负着全市人民的重托。
“国家卫生城市”是我国城市卫生工作的最高荣誉,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品位、文明程度和健康水平的集中体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提升乌海城市品质的最有效路径。
凡事唯有坚定的信心、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创造出一切皆有可能的奇迹。
从201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决策部署,到2018年启动了新一轮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乌海执着地追求,把目标和梦想变成了现实!
为了这一天,乌海人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为了这一天,乌海干部群众不惜汗水与辛劳,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壮丽凯歌。
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的梦想,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的幸福坐标。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乌海以前所未有的跨越,给城市以富强、给社会以进步、给人民以信心。
乌海发展起点低、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经过深思熟虑,市委、市政府慎重地挑选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两个目标,作为着眼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综合“抓手”。
2014年,怀着对“城市更美好、家园更美丽、群众更幸福”的憧憬,市委、市政府从改善城市面貌、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强化民生设施的大局出发,做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决策部署,一场事关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福祉的全民战役拉开了序幕。2018年,市委、市政府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启动了新一轮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从此,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鼓点响彻乌海大地。乌海城市的航标,指向国家卫生城市的彼岸。
2018年,我市下发《乌海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三年规划(2018—2020年)》,将创卫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系统、全面谋划了今后三年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明确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抓铁有痕的恒心、务求必成的信心,对照标准找差距、精准发力补短板、狠抓整改促提升,全面打响了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为突破口的全民创卫攻坚战。
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挂帅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指挥部,下设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集贸市场等9个工作组,形成了市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落实、群众参与的良好创卫工作格局。
建立领导分包责任制,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31名市级领导包抓17个镇、街道办事处,市政府领导常态化包抓项目,每周下基层检查指导创卫重点工作,对包抓督导区域实行全面督导、协调指导。
将创卫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管理体系,细化分解任务到56个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选派5名县处级干部成立督查组,带队开展拉网式督查和重点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导解决。
出台《乌海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责任追究办法》《乌海市“双城联创”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创卫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为加大创卫工作人财物的保障,市政府从相关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抽20多名业务骨干组建了市创卫办,下设6个创卫推进督导组,坚持每周对三区进行督导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现场督办,形成了“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周”的工作机制,全面协调指导全市创卫工作。
没有一套完全适合乌海的模式可以照搬,全市各级各部门对照国标,坚持“创卫为民、创卫惠民”的初衷和目标,始终把市民需求作为第一指引,把发挥市民主体作用作为第一选择,把市民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卫攻坚战覆盖全城。
一曲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创卫,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依靠广大市民群众创卫始终是我市推进创卫工作的一条“主线”,也成为我市创卫工作不断开掘深度、拓展广度的有力武器。
2018年,一则《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营造优美和谐环境》公益宣传短片掀起微信朋友圈接力热潮,市民纷纷留言,争当创卫践行者、监督员、宣传员。
一张张精美的宣传折页、一幅幅动人的公益广告被送到了社区、贴进了小区。
《乌海日报》、乌海广播电视台、市融媒体中心等媒体纷纷开设专栏,全面展示创卫工作动态、创卫工作成效。
我市采取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单位、社区宣传与媒体宣传相结合等方式,全方位、高角度、多侧面、立体式开展创卫宣传动员工作,让创卫意识和健康知识深入人心。在主要节点和商场小区等人流集中区域设置创卫公益广告和健康教育宣传栏,营造人人支持创卫、全民参与创卫的浓厚氛围。
“爱卫活动月”“全市职工工间操比赛”“急救操科普活动”“中小学生创卫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更让大家在活动中收获了健康、收获了快乐……
整治农贸市场、城乡接合部、建筑工地待建工地、物业小区;开展文明单位创建;集中定期开展“搬家式”“搓澡式”爱国卫生大扫除……在一次次创意的宣传、一场场有益的活动中,广大市民的创卫热情被激发,广场上、马路边、市场中、医院里、学校内……党员领导、基层干部、社区居民、门店业主、广大师生都在积极行动,创卫热潮涌动乌海大地。
一个目标,全民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早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浸入城市骨髓的因子。为了让城市更美,百姓凝心聚力,乐于付出,用自己的行动描绘出这座城市温暖的底色。
一条乌海特色的创卫路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健康是百姓的福祉,“创卫”是乌海的担当。对乌海而言,创卫不是单纯地去创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过程来推进城市的全面发展进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以赴把创卫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用实实在在的创卫成果,持续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委书记史万钧反复强调。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全市人民携手同行,共赴创卫之约。
——畅通城市路网。实施滨河大道等15条街路改造工程,打通团结路等一批“断头路”。国道110线乌海黄河特大桥、荣乌高速乌海段、甘德尔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行,省道217线绕城段等一批项目加速推进,包银高铁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完善市政设施。新建改造城市供水、供热、燃气、排水等管网600多公里,新增临时停车位4.5万个,开辟临时停车场31个,新建公共卫生间80座。全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8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海勃湾南部等4个净水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饮用水出厂卫生合格率、饮用水净化覆盖率均达100%。
——强化住房保障。累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1200多万平方米,6.7万户棚户区居民搬进新居,实施8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精细城市管理。树立“绣花式”城市管理理念,深入推进城市细管、城市众管、城市智管,制定出台《乌海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乌海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违法行为处罚规定》,引导广大市民规范日常行为。大力推广“马路办公”管理模式,对城市街路、绿地、居民区等实施定岗、定员、定时、定责任的管理方式,实现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实施湖泊、道路等六项亮化工程,实现道路亮、桥梁亮、楼体亮、牌匾亮、橱窗亮、绿地亮,营造优美城市夜间景观。
……
攻坚掉的都是乌海的痛点,改变的都和民生息息相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仅是为城市争得荣誉,更要让老百姓成为创卫的第一受益者。随着创卫工作深入推进,城市管理能力逐步提升,城市短板不断补齐,各项公共服务延伸到了城市每个角落,发展成果惠及到了更多百姓。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测评体系,需要乌海的多维度发展、多元化进步、多角度调整、多命题破解。因此一开始,乌海就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着手于补齐城市短板,另一方面着眼于“创卫”的考核要求。
我市将各行业、各职能部门原有却没做实的标准、规则再一次摆出来,参考国家考核指标,为乌海“量身”制定3年标准,有针对性地层层压到各区各部门落实、执行。
集众智事无不成,聚合力业无不兴。各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形成了创卫的合力,激发了创卫的动力,走出了一条富有乌海特色的创卫之路。
一次颜值到内涵的蝶变
高位推动、高效运转,把主体责任做实;问题导向、创建惠民,把民生工程做实;营造氛围、突出内涵,把宣传引导做实;市区联动、全民参与,把社会动员做实;严管重罚,奖惩分明,把转变作风做实;着眼长效、创新机制,把“创卫”目标做实。这场补短板、惠民生的战役,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本漂亮的“民生账本”,实现了颜值到内涵的蝶变。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深入开展。全市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健全,能够按照创卫标准要求全方位深入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技术指导作用。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我市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1.29%、健康行为形成率90.5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率达到50%以上,每千人口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7个。
——城市环境质量逐年提升。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到259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19.5平方米,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95%以上。将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组织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矿区环境综合整治等“四大工程”,开展露天烧烤集中整治、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整治等城市环境治理专项行动,2020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4天,达标率83.1%,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黄河乌海段水质达到Ⅱ类水体。
——市容环境卫生不断改善。大力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明显改善。持续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行动,市容市貌得到全面提升美化。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环卫管理向农区延伸,农区环境卫生大幅改善。积极开展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建成自治区级卫生村13个、卫生镇3个,千里山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村镇。
——食品安全工作成绩突出。对全市2545家小餐饮单位和1586家“五小”行业开展综合整治,餐饮业和集体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3.6%,“明厨亮灶”完成率82.3%。我市近三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城市乱象得到有效治理。扎实开展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综合整治,依法拆除乱搭乱建600余处,清理占道摊点1752个,改造背街小巷123条,整治居民小区562个。
——集贸市场环境明显改善。我市投入2000余万元,对9个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取缔各类违规市场8个。
——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不断优化。全市现有医院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7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7个,37家乡镇以上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7.3%,形成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补充,科学规划、规模适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集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于一体的“诊疗一卡通”,启动电子健康卡(码),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为核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进行网格化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得到有效落实。
——传染病防控科学化深入推进。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设备装备达标率达到90%以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创新运用“大数据筛查+网格化落地+健康码管控”模式,严把城市入口、社区、医院“三道关口”,筑牢排查、管控、诊疗“三道防线”,抓紧抓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治愈出院2例,成为内蒙古首个确诊(疑似)病例清零盟市。
——病媒生物防制持续开展。我市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纳入了爱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列为年度考核项目,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方针,鼠、蟑、蚊、蝇密度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仅让全市人民收获了整洁环境、舒适生活,提高了幸福指数,更收获了现代的生活理念、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档升级的乌海,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发展景象,“大美乌海”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与日俱增,“水上新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人生最美的姿态是奔跑、是奋斗、是攀登,一座城市也同样如此。获评“国家卫生城市”,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质升级和快速发展,生态与居住环境的持续优化,城市脏乱差的根本改变,居民生活幸福感极大提升。这既是对过往努力的充分肯定,更是走向美好未来的又一全新起点。面向未来,乌海将更加意气风发、步履铿锵!(作者:强建国)
乌海日报社 | 2021-01-26 11:05:10
乌海日报社 | 2021-01-25 09:52:12
乌海日报社 | 2021-01-21 09:55:59
乌海日报社 | 2021-01-19 10: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