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华:活跃在基层的“草根”文艺志愿者

乌海日报

2021-01-26 10:51:39

4-3.jpg

郭文华(右)参加社区文艺演出。

1月19日,记者见到郭文华时,她正提着大包小包的宣传材料走下车,对身边的同伴说道:“有了这些宣传材料,今后宣讲就更有谱了。”

郭文华1959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从小喜欢唱歌。因家庭变故,郭文华16岁来到我市老石旦煤矿生活。她先后烧过砖、种过菜,饱尝生活的艰辛。但无论多么困苦,她都没有放弃对音乐、戏曲的热爱。“收音机里播放的京剧、豫剧、黄梅戏是我的精神动力,有时间就听,并跟着哼唱,慢慢学会了《天仙配》《春秋配》等剧目。”郭文华说。

如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成年后的郭文华结婚生子、陪伴丈夫辗转各矿区,并没有放弃音乐、戏曲的爱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3年,她迎来了登台表演的机会。“那时社区组织文艺队去矿区宣传安全生产,大家排练了一个快板节目。台下排练得很熟练,上台后看到几百名观众,感觉有些紧张,节目表演完,我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郭文华说。

几年间,郭文华经常参加演出,快板、漫瀚调等都被她搬上了舞台,羞涩、紧张在一次次表演中消失。家里有了收录机,郭文华买了大量磁带学习。“磁带买了几百盘,地方戏曲应有尽有,有空闲就听。”郭文华说。“家里的磁带都要放不下了,她宁愿不吃饭也要听戏学戏。”郭文华的老伴说,“后来,她又到市老年大学学习美声唱法和京剧表演,一学就是10年。”

郭文华的老伴告诉记者,上老年大学那10年里,她每次都是搭乘公交从公乌素到市区的上课,风雨无阻。

2010年,矿区棚户区搬迁,郭文华搬迁到了海勃湾区的新楼房,并成立了胡杨合唱团。2016年,郭文华加入海区林荫街道“银发宣讲团”,成为团队的文艺骨干。为了更好地宣讲,郭文华积极学习党的理论政策,编排通俗易懂的文艺节目。

《扫黑除恶》剧本的撰写过程让郭文华至今难忘。“不懂政策,无从下手,编排前收集资料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逐渐明白了政策要义才开始编排剧本。初稿出来后,大家一起商讨,斟酌剧本一字一句,确保政府法规无误、通俗易懂。”郭文华说。银发宣讲团团长肖挺喜告诉记者:“郭文华作为文艺骨干,对团队的文艺宣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党的十九大精神放光彩》《老两口夸乌海》等诸多宣讲节目的编排郭文华都参与其中。

郭文华还是海区海馨社区“妈妈帮帮团”团长,她带领团员义务为社区的留守儿童、五保户、残疾人家庭提供志愿服务。“对正常人来说,一些事情看起来简单,但残疾人做起来却比较困难。我们的‘妈妈帮帮团’就是帮助社区的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让他们感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也很开心。”郭文华说。

由于在文艺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郭文华先后被评为乌海市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个人、乌海市2018年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海勃湾区2019年度“助人为乐”身边好人等荣誉称号。 (李浩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