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8-20 10:52:17
到小区走访。
■基层新“枫”景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这处入口是周围3栋楼居民的必经之路,每天早晚高峰人流量超过150人次,得赶紧处理。”日前,在海勃湾区海北街道青山社区晨会上,网格员白小慧带来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她在日常“民情走访”中发现,陶然雅居小区13号楼前地下车库的玻璃钢棚顶有3处破损,每处约1.5平方米,且钢架焊点锈蚀严重,夜间照明不足时,行人稍不留意就可能坠入车库。
这样的发现并非偶然。多年来,青山社区工作人员坚持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电话回访等方式,常态化收集群众诉求。“能解决的立刻办,暂时解决不了的说明原因、制订计划,短期难解决的就联动相关部门协调。”社区党委书记薄婷说。
问题摆上台面,解决办法从群众中来。几天后,小区小广场的凉亭里开起了“小广场议事会”,社区组织居民、物业、业委会代表围坐成圈共商对策。“咱们先说说,这遮雨棚该怎么修?”薄婷话音刚落,业委会主任刘大爷率先发言:“塑料板老化快,换玻璃太贵,不如用防腐木板,轻便又耐用,我家里还有些边角料能捐出来。”
“木板颜色能和棚顶主色调搭吗?”居民李阿姨关心美观,接着提议,“再装两盏小灯,晚上看得清,更安全。”你一言我一语间,方案逐渐清晰:物业出资采购防腐木板,党员志愿者负责测量切割,业委会监督质量,社区协调电工检修周边照明线路。
在随后的物业联席会上,薄婷拿出“问题清单”和“民意方案”,明确物业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公共设施维护是物业的法定职责,居民参与议事提出的合理方案,也是共建的一部分。”起初面露难色的物业经理,在看到《物业管理条例》细则后点头应下,约定3日内完成维修,由业委会和居民代表组成验收小组。
48小时后,三块防腐木板稳稳盖住窟窿,边缘用粗铁丝加固。居民张大爷戴着老花镜仔细检查:“比我预想的还结实,这下不用担心有人会掉进去了。”从发现隐患到彻底解决,前后仅5天,花费不足1000元。
这件“小事”背后,藏着基层治理的大逻辑:隐患发现于“脚步丈量”的主动作为,方案诞生于“小广场议事”的多元参与,落实成于“清单倒逼”的责任压实。当社区把“话筒”交给居民、把“账本”亮在明处、把“验收”交给群众,“小事”便有了温暖注脚——不是“社区帮你办”,而是“我们一起办”,这正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最生动的体现。基层治理的智慧,从来就藏在群众的“金点子”里,写在解决问题的“真行动”中。
“居民的琐事都是大事,我们就是要从细微处着手,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薄婷说,“下一步,青山社区还将继续推动为民办实事走深走实,用实际行动为居民‘解心结’。”
乌海日报社 | 2025-08-20 10:55:03
乌海日报社 | 2025-08-20 10:52:17
乌海日报社 | 2025-08-06 12:47:45
乌海日报社 | 2025-07-23 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