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3-12 09:37:25
普法活动。
综治中心。
■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近年来,海勃湾区在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中不断探索,努力构建社会治理的“实战平台”,打造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建设数智治理的“信息平台”,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方面开展了有益实践。
实战平台:
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
海勃湾区按照集中办公、资源共享、统一运行的原则,统筹社会治理资源,真正实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聚焦“一站式”,强化资源整合。采取“一窗口受理、一揽子调处、一平台承载”模式,建立健全入驻部门间的协调调度机制。在受理大厅,6个无差别接待窗口和3个预约接待窗口整齐排列,公、检、法、司、信访、住建、人社、妇联等9个部门30人常驻,民政、卫健、教育、土地征收、物业服务、工会等7个部门轮驻,其他部门单位随叫随驻。高效的资源整合,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一站集成,让群众省心省力。
聚焦“全链条”,注重就地化解。通过信访接待、诉讼、仲裁、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解纷功能,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设置10个调解室和7个相关功能室,强化优势互补、协调联动,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问题解决在地方、解决在中心内部。
聚焦“法治化”,突出依法办事。将受理的各类矛盾纠纷纳入法治轨道,推动各职能部门按照法定程序履职、按照法定环节配合。同时,规范各类解纷手段的衔接,完善有关纠纷手段的司法确认程序,以法治化手段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
服务平台:
实现为民服务全流程增效
海勃湾区在推进基层治理中坚持多元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有机融合,努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让社会既有温度又有秩序。
坚持多元治理,构筑共建共治格局。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过要素整合、结构调整、职能优化、流程再造等手段,推动从末端整治向前端治理转变;实现情况在基层掌握、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民心在基层凝聚,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坚持系统治理,推动服务精准精细。持续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发挥街道、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探索基层治理“铁三角”、基层治理“热心人”等工作模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切实把服务做到网格、把矛盾问题解决在网格。
坚持综合治理,形成闭环工作机制。以《海勃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综合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机制》为抓手,在“排、分、调、处”环节上下功夫,形成“6533”工作法(六排见底、五访巡清、三调联解、三化包办)。同时,完善综治中心“综合受理、指派流转、接单办理、及时处置、回访反馈”等一体化工作制度,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信息平台:
实现智能治理全要素提升
海勃湾区综治中心立足用“数智”手段助力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增强政府决策科学性、风险防控精准性、公共服务便捷性,全面为基层减负赋能。
前端信息集成,实现智能化服务。依托海区e家平台,全量汇集导入人口信息、重点人员、建筑场所、党员组织、企业单位等32个维度1023万余条治理要素信息,形成社会治理“大数据池”;开通“线上审批、政策咨询、法律服务、诉求预约、监督举报”等40余项功能,实现群众诉求“码上”办、政策法规“码上”知、隐患问题“码上”报。
中端流转调度,实现智能化处置。打通市级治理云平台、海区e家系统、智慧信访、智慧人大等平台体系,依托综治中心、一镇六办、各派出所的“1+7+7”视频会议系统,构建综治中心、区直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和专职网格员“受理、派单、办理、答复、督办、回访、评价”联动互通运行体系,实现群众诉求7×24全天候响应、全流程闭环处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后端研判预警,实现智能化感知。依托信息化平台,海勃湾区综治中心动态掌握矛盾案件纠纷来源、类型、状态、风险等级等内容;对全区矛盾纠纷事件进行态势感知分析、纠纷类型属地比对和重点事件实时动态预警;通过集成安全生产、社会面视联资源1300余路,101个居民小区134套“智慧门禁”实时数据,以及多个智慧安防小区的消防声光报警监控、电梯电动车监控、车棚充电桩及高空抛物实时监测等1037余路数据,推动数据感知前置,实现智能监测与联动治理,有效维护社会治安局势平稳有序,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安全感。
乌海日报社 | 2025-03-12 09:37:25
乌海日报社 | 2025-03-10 14:00:17
乌海日报社 | 2025-03-06 08:08:25
乌海日报社 | 2025-03-05 1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