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三北”工程 乌海市珍稀植物保护繁育基地育苗忙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3-11 10:45:56

工作人员在育苗棚里忙碌着。(刘洋 摄)

本报记者 刘洋

筛土、装盘、播种、摆盘……近日,记者在乌海市珍稀植物保护繁育基地阳光育苗棚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育苗。育苗架上整齐排列的穴盘格外醒目,装满基质土的小方盒如列队般延伸开去。工作人员不停穿梭其间,娴熟地做着各项工作,为我市“三北”工程项目区的补植补造做种苗储备。

“这些采用的是籽播育苗方式,有四翅滨藜、霸王等品种,大概今年3月底出苗,旁边这些是去年8月扦插育苗的白刺,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移栽了。”说起基地阳光育苗棚里的苗木种类,该基地负责人周健如数家珍。

基于我市特有的四合木、半日花、绵刺、蒙古扁桃、沙冬青等孑遗植物繁育和迁地保护以及“三北”工程项目区种苗保供需要,去年8月,乌海市珍稀植物保护繁育基地以政府引导、部门协助、企业出资的形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基地总占地面积70亩,总投资400多万元,其中,改扩建老旧保温室7座、新建阳光育苗棚1座、改造办公室2间、全恒温种质资源库1间、种子实验室1间、库房2间,年育苗能力约200万株。

“为了巩固提升我市‘三北’工程项目区建设成效,我们今年共培育了近20万株耐旱型沙生植物种苗,品种有霸王、白刺、四翅滨藜等,预计今年3月中下旬进行移栽,这些乡土种苗耐旱耐寒、抗逆性强,根系发达,防风固沙作用明显。”周健说。

今年,我市“三北”工程项目区涉及的补植补造区域共16块,总面积5400亩,采取植苗的方式补植补造,预计种苗需求量约84.33万株,本地计划育苗234万株,种苗价格稳定,可以正常保障补植补造需求。

下一步,我市将遵循以水定绿、适地适树、“三绿”并举的原则,统筹做好“三北”工程项目区后期管护、矿区生态修复、孑遗植物保护繁育等工作,科学开展国土绿化、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工作,为建设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乌海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