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 绿水青山 百鸟飞鸣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1-10 09:06:11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碧波荡漾……”这首传唱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真实写照。

德宏之美,美在风景优美、生态优良。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德宏深深扎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到坚定践行,边疆各族群众生态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由此诞生了如“砍树人变护林员、捕鸟人变鸟导游”的生态保护“石梯经验”和“矿山变青山、矿场变景区”的生态修复“回贤模式”,并在全国得以复制推广。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德宏州坚持生态立州,厚植生态优势,着力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卷”,在加快推进美丽德宏建设中不断迈出新步伐,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冬日的石梯村,阳光倾泻、绿意重重、群鸟啁啾。景颇族小伙徐小龙把头一天晚上准备好的玉米面、面包虫放进背包,挎上砍刀,骑上摩托车向山上进发。作为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的首批“鸟导”,每天进山喂鸟是徐小龙的日常。

石梯村位于中缅边境,边境线长24.7公里,是一个以“直过民族”景颇族、傈僳族为主的自然村,曾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因商队为通行在陡峭山崖上开凿出的石头阶梯而得名。

由于地处我国唯一的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石梯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有鸟类400多种。国内仅有的五种犀鸟、林雕鸮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均在此有分布,享有“中国犀鸟谷”“活着的鸟类博物馆”等美誉。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上肉,只能进山打猎。猎物中鸟是最多的一种,一趟下来总能收获几只。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打到野鸡、野猪,虽能吃饱肉,但日子仍未好转。”徐小龙回忆说:“反观现在,当上‘鸟导’后,家里盖起了新房,开上了小汽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石梯村依托丰富的鸟类和独特的民族人文资源,用好“鸟资源”、做好“鸟文章”,通过建“鸟点”、设“鸟塘”、当“鸟导”、树“鸟业”、兴“鸟节”、创“鸟游”,规范打造鸟类监测点45个,8名草根“鸟导游”9次走进央视,曾经的“砍树人变护林人、狩猎人变护鸟人、贫困人变鸟导游、贫困村变旅游村”,每年接待观鸟游客2万余人次,观鸟产业带动直接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参与的每户年收入达15万元。

作为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绿色明珠,德宏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全国1/2的鸟类和全省1/3的高等植物物种在德宏都有发现。犀鸟、河燕鸥、天行长臂猿、云豹、菲氏叶猴等珍稀物种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品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彩鹮以及消失 90余年的珍稀濒危鸟类黑腹蛇鹈再现德宏,盈江柳安植物在我国首次被记录。“云南芒市芒杏河中缅灰叶猴公益保护地”和“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天行长臂猿社区保护地”这两个案例入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潜力案例。

近年来,德宏先后与美、英、缅等国媒体合作拍摄自然纪录片,其中《未至之境·秘密丛林》被翻译成43种语言在172个国家播放,在全球27个中国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国内教育学术机构和博物馆内展播,全球覆盖人群超5亿;《天行情歌》入选联合国“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摄影展决赛;《犀鸟》《德宏》等精品曲目,作为云南省2021年春节“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荐曲目在全网宣推;组织编撰了中国首本鸟类AR丛书《德宏手绘飞鸟集》,是全国唯一以地州为单位开展的生态科考项目;用五种语言在40余家中外媒体平台讲述《云南菲氏叶猴种群添新丁11只猴宝宝迎新年》等故事,总阅读量超4亿;在脸书、推特等境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万物生长万物和谐】专栏,讲述“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故事。

如今,“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已是德宏的新常态,人与鸟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在广泛参与共建共治中,共享生态“新”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