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2-12 09:33:47
元宵佳节品元宵 齐艳芳 绘图
看花灯猜灯谜 齐艳芳 绘图
本报记者 韩建慧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宵节的锣鼓震天响,乙巳新春也要由此画上圆满句号。
尽管民间素有“不过二月二,仍然是大年”的说法,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元宵节就是春节的休止符,在外拼搏的人们要再次背起行囊,守家在地的也会将心收回来,继续投入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带着旧岁的余韵,等待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意义都不相同。从古至今,人们都很重视元宵节,除了因为它是新春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更因为它是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能与中秋节并肩,代表中华民族追求团圆、祥和、喜庆等吉祥文化的民间节日。
这个节日凝聚着民族情感,汇聚着人文内涵,拥有南北各异的众多风俗和食俗,千百年来都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中国智慧。
观灯、猜谜:独属元宵的“节日限定”
元宵节应该是个灯火璀璨的日子。
这一日,天上月圆星亮,人间万家灯火,趁着新春的余韵,勾勒出最为美好的欢庆场景。
古人把正月初一视为“开年”,正月十五便是“结年”。结年定要有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从古至今,人们都在用“灯”来体现,故此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明代诗人王磐曾用“天风吹散赤城霞,散落人间作九华”来形容元宵节满城灯火的绚烂景象。而在此之前,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有名句传世:“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人们观灯、赏灯,关于灯的民俗活动多之又多,璀璨的灯火也常常寄托着国人对于世俗美满生活的追求。
正月十五看花灯,是很多市民深刻的记忆,受访者刘萍也不例外。刘萍记得,自己第一次跟父母上街看灯展时还在读小学。那时候乌达区的街景远没有现在这样霓虹闪烁,一到夜间,路灯也显得昏黄暗淡,顶着正月十五料峭的寒风,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刘萍对“看灯”这件事儿提不起一点兴趣。
“不知道走了多久,就在我觉得耳朵都要冻掉的时候,妈妈突然惊喜地叫了一声。爸爸把我从自行车上抱下来,我就站在了一地红彤彤的光影里。”刘萍说。
在之后的若干年里,刘萍也去全国各地看过很多精彩的灯展,但都没有小时候看的那一场印象深刻。“那灯展布置得其实相当简陋,粗粗的电线拉着电灯泡给灯笼提供照明,人们行走在灯林中时反而有点灯下黑的感觉,爸妈不得不一前一后紧紧地拉着我的手,生怕人多挤散走丢了。”刘萍说,“但我还是贪恋地看了很久,那些花卉灯、鸟禽灯,画着八仙过海的走马灯,每一盏都笼出一片红彤彤的、温暖的光影,那一刻的温暖我记了很久。”
市民朱曦也曾有过这样深刻的记忆。他的手机屏保是一张像素不太好的照片,背景是一片璀璨的灯火和妻子圆圆的笑脸。朱曦记得,那是2010年的上元夜,儿子刚刚满月没多久,妻子第一次跟他出门。夫妻俩到广场去看灯,但灯展上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挤不进去,又惦记着孩子会不会哭闹,于是只站在广场外围跟花灯合了影。
“那会儿用的手机还是那种音乐手机,像素不好,但这张照片我还是当屏保用了很多年,每次看到都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他说。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往今来,元夜看灯,都是美好和浪漫的,夜风寒冷,灯影温柔,新春余韵未散,喜庆、祥和、隽永的味道便能永存心底。
除了观灯展,元宵节猜灯谜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民俗文娱活动。古时官方元宵节猜灯谜,谜面多出自经、史、子、集,或者是各种传奇小说,具备一定的“门褴”,民间谜面则要简单很多,有猜民间谚语的,有猜鸟兽草木之名的,因为猜谜既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者众多。
如今,人们依然爱在元宵节猜灯谜,每逢元宵佳节,许多文化场馆都会举办猜谜活动娱乐市民生活,已经成为元宵节日的保留节目之一。
汤圆、元宵:美味小食吃出来幸福团圆
元宵节有自己的节令小食,无论南北方,人人都喜欢。
古时元宵又称汤圆、浮元子、元宝、粉果,关于它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元宵是《山海经》所载的祭祀食品。相传,春秋末期,楚昭王在江中发现白色圆物,香味扑鼻,品尝后发现其内瓣色如胭脂,口味甘美,便询问百官此为何物,但无人知晓。后询问孔子,孔子表示:“此为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楚昭王大喜,便令人于每年正月十五用面粉仿制此果,以求吉祥。
在过去,北方人吃的这种“浮萍果”多叫“元宵”,元宵的制作方法妙在一个“摇”字,裹好甜蜜内馅儿的小丸子要放在糯米粉中摇啊摇,越摇越大,越摇越圆。
南方人则多爱吃汤圆儿,个头娇小玲珑,浮在汤碗里,粉粉糯糯,甜甜蜜蜜,是这个隆重节日不可或缺的美食。
随着南北节俗的日益融合,如今,北方人民也吃汤圆,南方人民也吃元宵。元宵最好炸着吃,汤圆最好煮着吃,无论怎么吃,甜蜜的滋味总是一样的,因为它象征着团圆和圆满。
元宵节吃元宵,如中秋节吃月饼,取意在于阖家团圆,因此不管爱不爱吃,都要煮上一碗,全家人分而食之,幸福和甜蜜就在分享的过程中转了一个圈。
市民刘邵东很擅长做老式的手摇元宵,每年元宵节前夕,他都会到超市里买材料,自己做元宵。这种手工元宵好吃的关键就是馅料扎实,花生、芝麻炒香后捣碎,用蜂蜜或者白糖和着猪油团成馅料,沾水后裹上糯米粉,等外壳成型后“摇”元宵的工具就要上场了。
刘邵东有专门用来摇元宵的筛子,比米面筛子孔要粗一点,元宵在冰水中浸泡,然后用筛子一边撒面一边摇动,小丸子在碰撞中不断塑形、变大,最后变得圆溜溜,吃的时候或蒸或煮或炸,味道十分美妙。
当然,跟煮汤圆轻松简单不同,炸元宵可是一项技术活儿,炸不好就会“崩锅”,刘邵东说其窍门在于小火慢炸,定型后一定要用勺子将元宵敲出裂纹,以便内里热气排出,方不至于在油锅中高温“爆炸”。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不是正月十五也随时都能买到汤圆吃,但元宵节当日吃的心情却是不一样的。“其实我们吃的不是食物,而是期盼团圆的美妙心情。”许多受访者都这样说。
秧歌、社火:过元宵就是一个“闹”
对于老百姓来说,元宵节妙就妙在一个“闹”字,闹得越凶,年味才越足,这个春节的收尾才会越开心。
北方地区元宵表演多喜欢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以及舞龙和舞狮。每年正月十五,一大早上街看社戏早就成了许多人的习惯。社火和社戏都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既为娱人,也为娱神,在传统农耕文明思想中,娱神并非“谀”神,而是感谢回报上天以及一方土地过去一年给予的风调雨顺,同时更祈求新的一年继续五谷丰登。
家住海勃湾区东山北社区的毛海顺老人就曾是社戏高手,从小学了踩高跷的技能,七八岁时就已经参与表演了。在河北老家的时候,毛海顺曾以踩高跷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到了乌海定居后,这游戏成了他的兴趣爱好,前几年,每逢社区要组织秧歌队参加社火表演时总会上门邀请他,他也乐得装扮起来,走在队伍最前面,感受那种锣鼓喧天的热闹劲儿。
毛海顺说自己是个“人来疯”,越是热闹越放得开,越想冲出来表演,观众的惊叹声、掌声、震天响的锣鼓声,都是对艺人最好的奖赏。
受访者陶刚则是舞狮的高手,陶刚告诉记者,舞狮看似只是一种游戏,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智慧。舞狮中的狮子分文狮、武狮,武狮多勇猛威武,体现的是刚健之美、兵伐之道;而文狮则多温柔可爱,或者俏皮有趣,体现的是文治、教化之功。“中国人讲究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从舞文、武狮子中就能看出。”他说。
除了舞狮,还有舞龙。舞龙可谓是传统民俗中必须出现的节目,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民族,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龙”的形象都非常热爱。祖籍福建的宋斌说,他的老家惯舞火龙,用竹篾扎成,或者用纸糊成龙头里面放置灯烛,龙身是用干稻草扎成的,据说舞动时能感应天地。
舞龙也好,舞狮也罢,体现的都是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每年的元宵佳节,我市三区也都有精彩的社火表演,这喧天的锣鼓声,既送别了新春佳节,也为重新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擂响了战鼓。
这就是传统节日的魅力。
随着元宵节的焰火消散在夜空,乙巳春节正带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感悟,载着人们在新年伊始许下的祝福和愿望继续前行。
但无论新春是否落幕,“年”的味道都不会走远,因为“年”不只是一场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盛宴,它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人们的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国人关于社会伦理的观念,也守候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乌海日报社 | 2025-02-12 09:33:47
乌海日报社 | 2025-02-10 09:09:15
乌海日报社 | 2025-01-27 09:51:29
乌海日报社 | 2025-01-24 09: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