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腊梅:艺海无涯 腊梅花开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4-12-24 11:37:22

李腊梅进行文艺创作。

李腊梅表演节目(前排右一)。

本报记者 李浩 文/图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海南区群众文化工作者李腊梅扎根教育、文化战线20余年,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回首自己20多年教书育人、以文化人的历程,李腊梅笑着说:“我从没有想过要成为什么‘家’。大时代小人物,我只想为这个社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用文化教育丰富人生,用艺术点亮平淡生活。”

秉持“红烛”精神 

扎根教育一线

1976年,李腊梅出生在海南区老石旦矿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矿区堪比一个小镇,矿工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类型的文化也在此汇聚。李腊梅的父亲是位文艺爱好者,日常喜欢唱京剧和地方戏。父亲唱戏时,年幼的李腊梅也跟着唱,日久天长,她便喜欢上了唱歌。她的歌声清脆响亮、悠扬婉转,同学和邻居都夸她唱得好。

遇到学校举办文艺演出,李腊梅总是积极报名参加。上小学时,音乐老师在琴房弹电子琴,她摸准时间去偷听。“老师发现了我,感觉我在音乐方面有天赋,便教我唱歌。”她说。从小学到初中,李腊梅担任过班级音乐课代表、文艺委员等职,是学校有名的文艺积极分子。

1992年,李腊梅即将初中毕业。老师建议她报考包头师范学校(现包头师范学院)幼师专业。那年,学校在我市只招录4名学生,考试内容也很庞杂。“唱歌、跳舞、乐理知识都要考,很多报名的学生都受过专业训练,有扎实的基本功。我没有专门学过,唱歌、跳舞对我来说就是自娱自乐,考试的舞蹈是我自编的,也没抱什么希望。”李腊梅说。没想到,几天后,她收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幼师专业讲究一专多能,李腊梅很珍惜自己的校园生活。她在学校系统学习了音乐、舞蹈知识,舞蹈教室是她最常去的地方。“声乐、器乐、民族舞、成品舞,我都很认真地学习过,每天都会在舞蹈教室练舞蹈两三个小时。”她说。在学校,李腊梅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让她在音乐和舞蹈方面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为她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的校园生活一晃而过,1995年,李腊梅毕业回到家乡。她先后在海南区老石旦矿幼儿园(该园已注销)、公乌素第六中学(该校现更名为乌海市第十九中学公乌素校区)工作,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助力学生成长。在公乌素第六中学工作时,她开办了学校首个舞蹈班,并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为她们量身制定舞蹈学习计划。“我从最基本的压腿、站立、行走等方面入手,帮她们打牢舞蹈的基本功。基本功打扎实后,再进行舞蹈动作的训练,直至练习成品舞。”她说。李腊梅开办的舞蹈班让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到舞蹈,这也为她们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新路。经过学习,很多学生喜欢上了舞蹈,不少学生决定继续学习,并通过舞蹈参加艺考上大学。她开办的舞蹈班成为该校的特色教育品牌之一,舞蹈班学生也由最初的40多人发展到后来的100余人。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她被借调到海南区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2009年,她被调往海南区第一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她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艺汇演,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

为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知识,她多次到师范院校进修学习,还进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深造,也从普通幼师成为乌海市“优秀教学能手”。

潜心文艺创作

共享文化之美

李腊梅在公乌素第六中学开办舞蹈班,让她的艺术特长得到发挥,她的才华开始被众人所了解。2002年开始,李腊梅带队参加市、区各类文艺活动。2007年,海南区要举办一场大型晚会,紧缺编导和主持人,她在同事的举荐下担任了编导和主持人。“由于准备时间短、任务重,那段时间,我天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台词、节目的事情,有时候晚上在家背着背着就睡着了。”她说。所幸不负众望,李腊梅出色完成了任务,她的才华被大家所熟知。由于她的出色表现,此后海南区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中,大都有她的参与。策划、主持、组织活动,成为她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5年,李腊梅接到了创作海南区本土文艺作品的任务。“说实话,当时得知这个消息,真是让我又惊又喜。喜的是让我创作本土文艺作品是对我的信任,这些作品也是展示海南区发展变化的一个渠道,我作为家乡人很自豪,惊的是怕自己做不好。”她说。接下这个任务后,李腊梅立即投入工作。“由于我经常去海南区城区和农区街道、社区进行文艺指导与培训,几乎走遍了整个海南区,实地感受到了海南区的发展变迁,我更喜欢我的家乡了,也让我心中有了底。”她说。准备工作就绪后,她开始了创作。创作中,她喜欢用简练又抒发情感的文字展现海南区的变化。“创作过程中,因为歌曲字数的限制,有时候因为几个词写得不好,我就会推倒重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她说。这首歌曲,她来来回回修改了十几遍,耗时两个多月,最终得以定稿。

2016年,海南区本土原创歌曲《海南、海南,我的家乡》正式出炉,海南区为这首歌曲录制了视频,歌曲上传到网络,引起了很多海南区在外游子的共鸣,纷纷留言并转发,有效扩大了海南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该首歌曲也是海南区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贺礼。

2015年,李腊梅调入海南区文化馆,专职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她根据海南区城区与农区人口分布情况,努力提升各类型文艺团队演出表演能力,经常开展文艺演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我们不断提升海南区各类型群众文艺团队的表演水平,丰富表演节目,现在这些团队能表演不少节目,也出了不少精品节目。”她说。

海南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在李腊梅的带领下开始渐入佳境,不仅各类原创作品频出,群众文艺团体也由最初的1个发展为现在的23个。其中,秧歌队5个、舞蹈队15个、合唱团1个、二人台团队2个。“我不敢说我们的群众文艺团体有多专业,但比起努力、认真劲儿来,我们一定不差。”李腊梅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这些群众文艺团体个个硕果累累,揽获了不少奖项。“自从我们团队组建起来,李老师可真是没少费心,经常帮我们选歌、编舞、排练。”青春飞扬舞蹈队队员郭小平说。“是呀,从组建到每一次演出、比赛,李老师无不尽心尽力。于我们而言,她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更是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恩人。”圆梦合唱团团长谢春杰说。面对群众的夸赞,李腊梅却说:“我没觉得自己做得有多好,相反,在我看来群众才是我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李腊梅创作的歌曲《歌儿飞向乌海》荣获乌海市政协原创歌曲大赛优秀创作奖。她创作了《赞海南》《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扫黑除恶亮利剑》等快板节目,其中《扫黑除恶亮利剑》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她编排的《盛世鸿姿》《心声》《幸福家园》等舞蹈作品在我市艺术大赛上都有不俗表现。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这几年中,李腊梅先后荣获乌海市“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海南区“原创文艺作品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19年,李腊梅担任海南区少先队总辅导员。从事新工作,李腊梅积极与学生们做朋友,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做孩子们的“知心姐姐”。她指导孩子们排练文艺节目在自治区和我市相关比赛中表现突出。日常生活中,她积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参加爱心公益活动,去敬老院慰问,组织社会爱心协会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进行捐赠助学活动。

在不同岗位上,李腊梅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初心和努力。“未来,我将继续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和执着的工作信念奋斗在群众文化和青少年教育战线上,让老百姓和孩子们有所学、有所干、有所乐、有所得。”她说。

人物小传

李腊梅,现为乌海市音乐家协会秘书长。

她先后创作了歌曲《海南、海南,我的家乡》《歌儿飞向乌海》,快板作品《赞海南》《深入基层促和谐》《好人好事数不完》《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不忘初心 司法为民》《扫黑除恶亮利剑》,指导编排了舞蹈作品《盛世鸿姿》《心声》《幸福家园》《采薇》《沂蒙情》《老妈妈》《乌海湖上的天鹅》《乌海湖 我心上的明珠》《洗衣歌》《中国脊梁》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