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厂”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4-12-25 09:33:23

1964年,“三通厂”首届党员代表大会合影。(资料图)

2003年,改制后的“三通厂”。(资料图)

企业改制后试发增雨防雹火箭弹。(资料图)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一通厂”生产枪,“二通厂”生产弹,作为三大主机厂之一的“三通厂”产啥?

内蒙古第三通用机械厂(简称“三通厂”)代号为国营五五六厂,厂址定在现海勃湾区东南侧,主要生产地雷和木柄手榴弹。刚开始建设时期同其他厂一样,在一无住房、二无床铺,头顶蓝天、脚踏黄沙的条件下艰难起步。但在短短一年内,“三通厂”就建起了169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和两条生产装配线,1966年10月手榴弹和地雷试制成功,当年年底就生产出木柄手榴弹39.57万枚。

据《乌海市志》记载,在1966年军品任务饱和时,“三通厂”便开发生产工业导火索,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是该厂的主导产品之一。军品任务取消后,该厂于1980年开发出化工产品元明粉,1984年投资9万元对生产线进行改造,使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1985年,开发成功警用催泪弹新产品,并进入国际市场,成为该厂主导产品之一,“三通厂”也正式由机械工业企业转为化学工业企业;1986年投资150万元上岩棉生产线,设计年产岩棉4000吨,后因销路不畅,被迫停产。2003年,企业改制为内蒙古北方保安民爆器材有限公司,主打增雨防雹火箭等项目,2008年,该企业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消减雨作业装备唯一供应单位。

回首走过的峥嵘岁月,“三通厂”等军工企业虽完成国防建设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其留给后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依然鼓舞着乌海人民接续奋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