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4-12-18 09:17:03
原“二通厂”厂区和产品。(资料图)
1974年,“二通厂”职工在厂区山脚下进行隐蔽军训。 (资料图)
1976年,“二通厂”工具车间磨工组机床女工工作。 (资料图)
“二通厂”生产的“天马”牌洗衣机。(资料图)
1992年,“二通厂”第三次党代会全体代表合影。(资料图)
女工们组装“天马”洗衣机。(资料图)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一通厂的枪、二通厂的弹、山洞里的电”曾道出军工企业最大的秘密,我们不难了解到“一通厂”以生产枪支为主,“二通厂”配套生产弹药……
内蒙古第二通用机械厂(简称“二通厂”)代号国营九五四厂,是地方轻武器配套厂,主要生产7.62毫米普通枪弹。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从重工业厅、内蒙古军区和其他企业抽调了一批领导干部,组成企业班子。为了尽快实现轻武器的地方配套、厂房建设和产品试制同步进行的目标,人员分两班,一班在工程指挥部搞基本建设和工艺设计,另一班则在呼和浩特市的拔丝厂搞生产准备和产品试制。
参与筹备“二通厂”并任副厂长的叶继盛曾在采访中介绍,“二通厂”厂址属阿尔巴斯公社尔格图大队(现拉僧仲地区)辖区,地处山沟,里面是一片荒沙滩,方圆十几里内只有一座庙宇和117地质队一家单位。由于水电不通,施工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为了改变现状,“六五四工程”总指挥部邀请包头的打井队打出一眼深水井,随后又架杆拉线穿越黄河从宁夏石嘴山电厂引来电流。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努力,大片的厂房、家属区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呼和浩特也传来子弹试制成功的喜讯。此后,新生产设备运到海勃湾并安装调试完毕,大队人马也离开呼和浩特进入新厂区,投入到56式7.62毫米普通枪弹的生产中。
“二通厂”曾提前128天超额完成56式7.62毫米枪弹全年的生产任务,填补自治区枪弹生产空白,连续两年被自治区评为“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
1979年,“二通厂”着手“军转民”,先后开发镀锌铁丝、铁钉、猎枪弹底火、太阳能热水器、气枪弹、减震器扩散件、家电音响、洗衣机等产品。其中最有名的产品就是名噪一时的“天马”牌洗衣机。
时任“二通厂”副总工程师的段友生曾在采访中介绍,8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像洗衣机这样的“奢侈品”开始渐入寻常百姓家,可问题是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很多人手持现金却买不到洗衣机。从中嗅到商机的“二通厂”打算利用自己冲压技术能力的优势生产洗衣机。段友生说:“别看洗衣机的构造相对简单,不外乎是铝桶、电机、定时器、拨水轮等零部件的有机组合,但要自行研制生产仍有一定难度。怎么办呢?厂里的技术人员买来各种品牌的洗衣机作为样品,对照着反复研究,历经多次实验克服了模具方面的难题,解决了技术上最大的拦路虎,而有些本厂无法生产的零部件则以购买的方式获取。”1982年,“二通厂”第一批“天马”牌单缸洗衣机出厂并顺利通过鉴定。
当年,“天马”牌单缸洗衣机每台售价100多元,相比国内其他品牌的洗衣机价格实惠不少,且具有力量大、洗衣效率高的特点,可谓洗衣机品牌中质优价廉的代表,它的面世打破了行业垄断,以几万台的销量牢牢占据我市及区内外市场。
1986年,“二通厂”更名为内蒙古黄河化工厂,厂址由“六五四”搬迁至“七一五”,并先后进行4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到1995年先后投资达2亿元,建成年产2万吨聚氯乙烯树脂、2万吨烧碱、1.5万吨盐酸、2.5万吨电石的军转民企业。
2004年,该厂被收购并进行民营化改革,由国企转为民企,继续在乌海的工业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乌海日报社 | 2024-12-18 09:17:03
乌海日报社 | 2024-12-13 09:28:01
乌海日报社 | 2024-12-12 09:21:09
乌海日报社 | 2023-04-21 09: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