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4-12 09:56:55
乌达区育红社区打造“董大姐”平安工作室,矛盾化解在基层。 (段维娜 摄)
勇毅前行锻造公安铁军。 (高瑞鹏 摄)
海勃湾区滨河社区网格员使用智能手机帮助老年人完成高龄补贴认证。 (黄建飞 摄)
春季的乌海,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乌海湖畔,锻炼的市民享受着运动的酣畅淋漓;城区街道,“城市美容师”辛勤劳动迎接新的一天;乡村田野,农区居民在忙碌耕作;产业园内,工人们在项目建设现场奋战正酣……
这座城市的平安和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自何处?这一切,都源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乌海实践”。
平安,是发展之基、民生之盼。自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倾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乌海样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位推进
构建市域善治“指挥链”
我市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重要议题研究推动,并构建起四级书记同抓、党政同责齐抓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试点建设工作。
我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12个全部由市级领导任组长的专项推进组,市、区分别成立正处级、正科级社会治理中心,各镇(街道)政法委员直接统筹平安办、综治中心,精准构建贯通市、区、镇(街道)三级的实体联动抓试点体系。创新试点“三个清单”渐进式调度通报机制,深入实施市级领导抓分管领域、专项推进组抓成员单位、市域办“三个清单”调度和市纪委监委、党政督查室、市域办联合督导的“四个维度”督查调度体系,压紧压实试点建设政治责任。
目前,全市整合划分为786个线上线下统一的网格,实行“一格一长一警一专多兼”管理模式,专职网格员实现全覆盖。同时,我市建立了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全面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等8大项141小项任务,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2022年,全市网格员入户走访6万余次,巡查发现问题19.8万件,已办结19.5万件,办结率为98.48%。
我市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一体化社会治理项目推进体系,有序实施“城市大脑”、社会治理平台、“智安小区”等18个社会治理重点项目。创新建立试点特色亮点项目库,每年召开全市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实践形成市区实体化实战化社会治理中心、“老书记工作室”“老奶奶帮帮团”等一批基层社会治理品牌。
突出重点
织密市域风险“防控网”
我市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扛起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政治责任,建立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首要性工程,全市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我市与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签订平安建设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分领域、分行业开展“十小平安”创建,打造了一批平安村(社区)、医院、学校、家庭、企业、市场、宾馆等,切实积“小平安”为“大平安”。“雪亮工程”国家示范项目在自治区率先通过验收,广泛应用于维护稳定、治安防控、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成“乌海24小时警局”,创新“警力跟着警情走”的等级化勤务模式和“警务工作站+智慧警车”零距离警务模式,全市社会治安秩序持续稳定向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最高达到99.14%。
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市、区、镇(街道)三级矛调中心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打造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39个,总结固化“以调定补”、社区(村)“法治副主任”、家事法庭、律师参与信访接待等行之有效做法,结合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ODR),实现矛盾纠纷线上线下全流程闭环处置,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我市创新实施安全生产“345”工作法,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出台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年度任务清单”,构建了“把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形成前、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前、把标准运用在生产作业前”的“三位一体”安全治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非现场远程监控,全市连续6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广泛动员群众“随手拍、随时报”身边隐患,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3.37万件。
我市成立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多部门网络联合执法机制,组建了千名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网络安全风险应对能力明显提升,网络空间得到持续净化。
多管齐下
绘就市域共治“同心圆”
我市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列为政法系统必修课,全面启动政治督察、纪律作风督查巡查三年全覆盖行动,有力保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我市坚持以立法科学规范社会治理,先后出台《乌海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乌海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基地,创立乌海政法大讲堂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持续提升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能力水平。创新成立市级人民法院综合执行局,结案平均用时、实际执行到位率等5项指标全部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在全区率先将工程建设项目稳评备案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在线审批平台”,通过稳评实施的重大项目均未发生不稳定事件。
我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台《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实施办法》,选树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200余人。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占市民总数五分之一的“红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蓝天医疗救援协会、“红石榴”等一批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市民对志愿服务认同支持率达95%。
我市构建起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社会治理宣传集群矩阵,中央媒体14次报道我市经验做法。启动为期四个月的试点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全民参与·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线上有奖知识竞答,开发了共享单车“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平安乌海你我共建”语音宣传播报系统,积极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社会参与氛围。
我市出台党建带群建、群团共建共治实施方案,创建了一批“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市、区两级婚姻家庭调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2户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10户获评自治区“最美家庭”。全市所有村(社区)均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着力打造了“初心会客厅”“邱叔说事”“百姓名嘴”等一大批群众议事协商组织,切实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海南区万亩滩村入选全国第一批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验试点。
我市将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与市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一体化运行,构建起“城市管理一平台、数据融创一个池、城市运行一个屏、基础设施一朵云”的“一网统管”格局。升级完善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一体化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汇聚312类5.9亿条数据资源,打造“总体态势”“城市管理”“市域社会治理”“政务服务”“交通态势”五大应用场景,全时空支撑市域社会治理,平台连续三年入选“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创新案例”。整合全市41部行政、公用事业热线由乌海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号接听、两线联动”,非警务警情类由“12345”受理,警务警情类由“110”受理,热线年均处置群众诉求60余万件,办结率保持在99%以上。同时,依托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吸纳优质商家1300余户,开通家政、挪车、道路救援等12个特色服务项目,形成了“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商家接单”的综合服务模式。目前,累计提供服务68.25万次。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市域社会治理,是关乎城市经济建设、公共事业发展、基本民生、社会矛盾化解等领域的系统工程。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统筹抓好试点验收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目标,努力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乌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乌海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黄建飞;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3-04-12 09:56:55
乌海日报社 | 2023-04-10 10:01:07
乌海日报社 | 2023-04-06 09:24:17
乌海日报社 | 2023-03-22 09: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