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2-15 09:31:56
(资料图)
开学在即,很多孩子出现一些“身心症状”: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赖床、上网、看电视、手机不离手——孩子们可能患上了“开学综合征”。
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开学综合征”,家长需要及时关注、了解孩子,以乐观的态度、正确的方法、鼓励的话语,正面引导孩子收心,让孩子全身心对新学期充满期待和信心。
在仅剩不多的几天假期里,家长和孩子都要调整状态,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征程。在此,本报为广大家长和学生奉上“收心妙招”,帮助孩子们适应新学期。
擦亮眼谨防“开学”骗局
近年来,骗子冒充老师诈骗的案件频发。每到这个时候,骗子抓住家长的心理,经常伪装成老师行骗,让人防不胜防。
记者采访了解到,骗子首先会在社交软件上搜索关键词“班级群”,就能找到很多这样的群,碰上一些入群无须验证或群管理不到位的群,很容易就能蒙混进群;还有些骗子则通过与家长“套近乎”等方式,向家长索要班级群的二维码,或者趁机直接扫码,混进学生家长会,伪装成老师或家委会成员冒充行骗。
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做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学会分辨信息的真假。
在班级群里,家长如果收到任何需要扫码“交费”“转账”等信息通知,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汇款,一旦发现可疑情况,请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另外,对于涉及个人和孩子隐私的信息,尽量避免发在家长群或者其他公开的网络平台,也尽量不要提及孩子具体的姓名、班级等详细信息。
其次,作为老师也要加强联络群管理。家长群应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并实行实名制,对每一位入群的成员身份进行审核,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一旦发现身份可疑人员,及时清除出群。要求群成员谨慎发言,不乱发、乱点链接,不轻易向无关人员转发其中的重要文件通知等等。
除了有人冒充老师或者家委会成员行骗外,骗子还会冒充“培训班”收费或是发一个“退学费”的链接,骗取家长的有用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在此,本报提醒广大家长、师生,涉及缴费、填取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时,一定要多一些防备心理,核实后再决定,如果发现已经上当,要及时保留截图等证据并报警。
读一读这份“收心攻略”
开学在即,“收心”成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件要事。在此,本报为广大家长和师生奉上一份收心攻略。
调整作息时间 规律清淡饮食
在假期里,许多孩子的生活作息都比较随意,有的甚至有些黑白颠倒。马上开学了,孩子们即将回归学校,面对有纪律、有规律的校园学习生活,很多孩子可能会一时适应不了。这就需要孩子们及时调整作息时间,不然开学后上课容易犯困,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进而出现赶不上老师教学进度的情况,会对整个孩子接下来的学习状态有一个负面影响。
那么,从现在开始,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对作息时间进行适当调整,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比如可以把早上起床的时间逐渐提前,从提前15分钟慢慢过渡到25分钟,直到固定在上学时的起床时间,晚上睡觉也是如此。
引导孩子按照平时上学的时间作息、学习和活动,让孩子慢慢适应开学的节奏。
除了调整生物钟外,临近开学也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年时的大吃大喝,倡导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减轻肠胃负担。
少一些游戏 多一些学习
“假期里,跟着父母走亲访友、外出旅游,还与小区里的小伙伴经常一起玩游戏,玩得特别开心。”家住海勃湾恒信花园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这个假期游玩时间十分充足,从这周开始刻意地让孩子收一收心。
临近开学,有的孩子对娱乐活动依然保有很大的热情,家长要督促孩子减少娱乐时间,比如缩短看动画片和玩游戏的时间,减少使用手机,帮助孩子从一种兴奋、浮躁的状态中平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与孩子商量一个合理的娱乐时间安排表,劳逸结合让孩子意识到开学在即。
作为学生,学习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最重要的。开学前后过渡的一段时间,家长要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
逐渐增加每日学习的时间,可以适当地让孩子预习新课,坚持阅读的习惯,让孩子更早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家长也要注意调整家庭的氛围,让整个家里的环境安静下来,帮助孩子全身心平稳过渡到开学状态。
总结收获 制定计划
回顾整个假期,总结自己的收获,也是收心的一种仪式感。在这个时候,家长应引导孩子对假期生活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还能及时反思反省,能让孩子更加正确地认识自我,以更踏实的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孩子们可以在假期里总结一下,一是对假期作业进行检查,看是否已经全部完成,进行查漏补缺;二是总结一下这个寒假有哪些收获,比如读了几本书,去了哪些地方,看了哪几部纪录片,学到了哪些新知识等;三是看看这个寒假有哪些遗憾,比如有哪些假期计划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在我市某小学任教的高畅告诉记者,这种收心方式十分有效,对孩子的个人成长极为有益。
通过对假期的总结分析,孩子才不会稀里糊涂地匆匆进入新学期,孩子可带着思考、带着收获、带着目标向前走。
预热新学期 见见同学和老师
经过一个假期,不少孩子会对即将到来的校园生活有“陌生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提前联系同学、老师,分享各自假期中的经历,彼此之间可以多交流。与同学相约一起去书店或文具店,为开学换上新“装备”。家长也可以多陪孩子去图书馆、书店,提前感受学习氛围,买好新学期要看的书等,多找一找与“学习”有关的感觉。
另外,新学期开始前,制定一份新学期计划也是一种仪式感。为保证计划的严格执行,可列出每日任务清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成。
家长要注意的是,在帮助孩子“收心”的过程中,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学会自己整理新学期的学习用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习惯。
家长如何陪孩子过“情绪坎”
经过这个“超长寒假”,学生如何从心理上适应校园生活,成为家长和师生面临的挑战。
“每天凌晨睡觉,中午才起,饮食不均衡,手机不离手,刚放假那会儿,制定了学习计划与作业进度,结果到现在也没完成,有的甚至都没实施过。”家住海勃湾文香雅苑小区的崔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在假期的“躺平”状态让她很焦虑、很紧张,她担心孩子下学期跟不上,也怕老师会区别对待自家孩子,重重压力之下,亲子冲突不断加剧,矛盾也越来越多,家长无奈给孩子帮了“倒忙”。
那么,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为孩子回归校园正向“助力”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勃湾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负责人王小利。她告诉记者,孩子面临开学,焦虑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就像我们大人有“节后综合征”一样,广大家长应该认真面对。
开学在即,家长要学会让问题“一般化”。
面对开学,很多孩子都会有一些抵触情绪。“开学越近,孩子们的情绪会越强烈,其中不乏有抵触或反抗情绪,有的家长一听孩子说‘不想开学’之类的话,便严厉地批评或制止,其实孩子想表达的不是行为,而是情绪,家长如果不能及时识别或接纳孩子的情绪,反而让孩子的情绪得不到抒发甚至被压抑,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会一直背着这个情绪包袱负重前行。”王小利告诉记者,当家长将问题一般化,学会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不与情绪产生对抗时,家长的助力就是有效的。
识别接纳情绪后,家长还要允许孩子情绪的发生。
“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表达自己的不满,会抱怨甚至会发泄。家长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像一个容器一样,允许孩子情绪的流动和表达,当他的情绪减少了,孩子才会有机会思考自己接下来如何去做。”王小利解释说,这个过程虽然会让家长觉得不好接受,但它却不可或缺。
“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不允许他表达和发泄自己时,孩子就会越来越退缩,甚至会发生不想出门、休学的行为。”对此,父母可以多说“我们共同……”“我陪你……”“我们一起……”,在这些表达中给到孩子尊重、陪伴、理解、支持、自由、关注,也就是给到孩子所需要的爱。
当孩子的情绪得到足够的流动时,孩子也会随之开始思考自己该如何变化。作为家长可以一边关注孩子的变化,一边给孩子正向的反馈,并告诉孩子说这些话的原因。
(作者:姜瑜;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3-02-15 09:31:56
乌海日报社 | 2023-02-10 10:12:42
乌海日报社 | 2023-01-17 10:45:09
乌海日报社 | 2023-01-09 08: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