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3-01-20 15:36:15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听评课。
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一种幸福是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全市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议题”,把推进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共享优质教育的大事,积极改革创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长,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好上学、上好学。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专业能力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古诗是哪首?”在市十二中,语文教师王迎春在课堂上抛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王迎春从学校毕业后到乌海任教,迅速成长为学校优质骨干教师,曾获自治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人才强则事业强。2017年,我市出台《乌海市教育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2019年以来,连续3年从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类院校引进高层次人才。3年里,我市直接引进和招聘972人,2020年首次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院校毕业生。2022年,我市引进教师205人。一批又一批像王迎春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市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
如何让高学历发挥高水平?育人者,先受教育。对于新入职教师,学校校长、教研主任相继谈话谈心,明确政治准线,立好道德高线,先做“学生”,再上“讲台”。跟岗学习、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一对一”指导,让越来越多教学新秀脱颖而出。
同时,我市一手抓好新教师招录,一手抓实骨干教师、优秀校长梯队建设,相继启动“领航校长”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层级建立专家库、后备队伍库,培养本地专家、管理队伍后备力量,形成队伍梯次,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力争3年合格、5年成熟、10年成才,尽快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缺人问题”,打造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我市全面开展“月月有竞赛、年年有评选”活动。近三年来,在小学、初中阶段开展教学评比活动,涉及36个学科,800余名(次)教师参加,评出教坛新秀、市级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等600余人;全覆盖、全口径开展国培和自治区级、市级、区级各学科、班主任等岗位培训,持续开展专家型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百名校长赴山东挂职培训、千名班主任培训工程等28项培训,涉及7000多人次,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为了让好教师下沉一线、扎根基层,教育部门做实待遇保障。
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制度性安排近3000万元,用于一线教师岗位绩效奖励、教学名师岗位贡献奖励、校长职级待遇和中小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奖励,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教优酬”,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全市公开选拔补充教研员43名,建立起涵盖4个学段15个学科的教研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切实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提升教学素养,提高育人水平,为构建“大区域教研”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聚焦教育教学
深化综合改革
在市实验小学的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秩序井然,集中汇报时刻,小组同学同上台前,有人指屏讲解,有人板书完善,还有人进行适时补充,学生成了讲台上的主角。
课堂教学的变化得益于我市深入落实“乌海市中小学教学新常规”。我市坚持从基础抓起,实施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以科研促进教改,以科研提升德育”;抓实抓细“备、讲、批、辅、考、评、研”教学常规和“导、思、议、展、评、测”课堂教学环节,提升教师研究教学、创新教学水平。
同时,我市建立了市十二中、乌达区巴音赛街小学教科研基地,实行专家监学模式,有效促进区域教研大融合、大发展;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赛课、音体美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研讨交流和公开课、推门课、观摩课等教学示范活动,切实营造教学科研的浓厚氛围。
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本质。我市坚持优质均衡质量核心,确保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切实“育好每一个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各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将红色基因根植于校园的角角落落;引导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校园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以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和品格教育为抓手,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心理健康、主题读书活动等体验式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以提升学校体育和美育、劳动教育水平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校园足球运动,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效性;以艺术展演等活动为载体,将艺术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开辟校内劳动基地,增设劳育课时,通过家校携手,让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提升综合素质。
目前,我市创建全国文明校园1所、自治区文明校园4所、市级文明校园31所,文明校园创建率达100%;创建国家级足球或篮球特色学校(园)42所、冰雪项目特色校2所、冬奥会示范校2所;创建自治区级足球或篮球等特色校(园)32所、冰雪项目特色校4所、美育特色学校5所;建立21个校级社会实践基地,乌达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建立劳动教育基地。
在海区五小,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建立起以作业辅导、课外阅读、特色社团为主要内容的“1+N”课后服务体系,对课后服务课程实行“菜单式”管理。在每周五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实行“选课走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加入特色社团。特色社团课程既有律动表演、合唱等“艺术菜”,又有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菜”,还有书法、阅读等“传统菜”和编程、人工智能等“科技菜”。学生的课后时光被编程、飞叠杯以及课后答疑辅导等编织得五彩缤纷。
同时,我市推深做细“双减”政策,开展“三减三增”(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减负行动,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全面推行落实课后服务“5+2”模式,开展课外阅读、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生喜爱的社团活动60余项,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和课后服务“5+2”全覆盖。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为优质教育资源加码,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全力以赴,让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出现在家门口,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优质教育发展的加速度。
(作者:陈洋;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3-01-20 15:36:15
乌海日报社 | 2023-01-13 11:05:40
乌海日报社 | 2022-12-30 09:35:53
乌海日报社 | 2022-12-16 09: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