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感之恩 拳拳爱之心 念兹在兹! 听他们讲述与报纸的故事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12-09 09:20:22

编者按

《乌海日报》创刊一万期。时光荏苒,这张报纸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早已被一批批老报人、忠实作者和读者深深印刻在记忆里。几十年的时光中,藏着多少生动感人的故事?小编特邀几位“忠粉”讲述他们的报纸情缘,一起来看看吧!

心灵家园

温治学

总有一些平凡的事情,值得敬佩和赞美。

40多年里,几代报人的不懈努力,终将一份普通的小报,做成大版面、多栏目,内容多彩、信息海量,享有一定声誉的大报,并且突破10000期,确实可喜可贺!

报纸是一个地方的气质和名片,是某种精神的凝聚和心灵的憩园。

一座城市的成长发展需要记录;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日新月异的科技及信息,需要捕捉传递;多少文学追梦之人,铅字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和激励……

无疑,报纸曾是最快捷最高效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乌海日报》发挥的影响及作用,怎么评价都不过誉。

作为这张报纸的拥趸,我更心存感激。几十年来,我与《乌海日报》历任领导和编辑老师保持着真诚的友谊。在我看来,他们已经不单单是媒体从业者,更是一群对这张报纸充满热爱、信守承诺、勇于担当的奉献者,工作更加出彩出色,报纸也愈办愈好。

我历来不敢高估自己:内心一半荒漠一半绿洲;情感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人生一半失败一半成功,至今仍然在自我肯定和否定之间徘徊游离。但是,《乌海日报》,尤其是它的副刊,总让我有一种游子归家的亲近感和踏实感,从中找到属于我的梦想和寄托。

我的文学创作,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第一篇小说,第一个报告文学,第一首诗作,都发表在《乌海日报》。重要性不在于我写的有什么好,而在于我对自己更有信心和力量。从这里出发,尝试着往更广阔的天外走,往《草原》走,往《阳光》走,往《十月》走,往一切可能的地方走,不问成功与否,只管迈步往前走!

回顾往事,如果不是《乌海日报》这块园地,如果不是报社那些良师益友的指导鼓励,我对文学的喜好绝对不会坚持至今,恐怕只能停留在遥远的过去发呆叹气。

记得在《乌海日报》建社三十年的时候,我应约写了一篇《我的心灵家园》的文章,尽情抒发了我对这张报纸的深厚感情。今天,我还想重忆当年那句话:我对这张报纸有感情,总想有话对它说,我希望它长成一颗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我愿永远为它赞美祝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神华集团乌达矿业公司总经理)

难以割舍的笔墨情缘

杨星灿

我与《乌海日报》有着难以割舍的笔墨情缘。

1977年7月31日,《乌海通讯》(《乌海日报》前身)第1期头版刊登了我采写的《我市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创造优异成绩迎接光辉节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新闻,从此,我与《乌海日报》结下了一世之缘。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为《乌海日报·晚报版》撰写追忆文章的那些事。2012年12月下旬,我把《黄河岸边播绿人——原海勃湾矿务局知青林场记事》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亲历记》两篇文章交给了编辑,没想到文章很快以两个整版篇幅发表了,这激发了我的热情,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我写追忆文章有几个优势条件,一是在乌海生活时间长,经历的事情多;二是我写了一辈子新闻,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三是肯吃苦,不怕劳累。

我写追忆文章时,受访者大多是80岁以上的老人,怕他们记忆有误,对于采访中的每个细节,我都数次登门反复核实。如写《甘德尔山下的灰沙砖厂》和《黄河边上的牛奶厂》等文时,我坚持骑自行车到原址查看,有时还要访问原址附近的居民。

从2012年到2016年,也就是我76岁到80岁的5年时间,仅在《乌海日报·晚报版》就发表稿件277篇、70余万字,其中有追忆文章149篇、60万字,这是一组相当可观的数字。这些追忆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老年读者的喜爱,有的人如果一段时间看不到我写的文章,就会问我是怎么回事,希望我坚持写下去。一位职工还把我的文章复印下来,装订成册保存。读者的热情鼓励和期盼,给了我写作的强大动力。

感谢报纸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给我发表了那么多文章,让我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值此《乌海日报》出版1万期之际,衷心祝愿她越办越好。

(作者系原乌达矿工报社副总编辑)

难忘报纸情

张宝桥

我与《乌海报》的不解之缘,应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那是文学特别是诗潮汹涌的年代,北岛、顾城、舒婷等是活跃诗歌界的代表人物。我作为一名爱好诗歌的青年,自然特别倾心《乌海报》(《乌海日报》前身)副刊。尹军、乔澍声、孙甲等这些后来成为我良师益友的前辈,最初就是在副刊看到他们的作品,进而相识并得他们无私教诲和指导。

说到副刊,就不得不提时任副刊编辑部主任的郭发科老师和之后的郑达老师。我的《乌达电厂拾零》一组诗歌就是郭老师编辑发表的,也是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作品。这对于我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与激励,坚定了我创作的信心。郑达老师则让我保持了一份信心和热情。之后,我便不断有作品发表在副刊。值得一提的是,郑达老师发起成立了乌海市青年文学笔会,40多名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和单位,那时交通也不方便,平时很少也不易联系和交流。郑达老师便通过副刊这个文学园地,为大家提供了诸多聚在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经常组织大家到矿区、村镇等进行采风活动,提升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水平,为乌海文学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许多作者,至今仍然在坚持创作,从未间断在报纸上发表作品。

因此说,《乌海日报》是乌海市文学发展的摇篮、培养作家的基地,这一点都不为过。如温治学、马亚波、郝文波、许培龙、徐利有、李建军、马燕、李荷花、张一龙、石利蒙、刘惠春、梦遥、玫瑰等,都是从《乌海日报》走出的本土作家。

这些年,《乌海日报》副刊虽数易编辑,但各位编辑老师对乌海市文学事业和作家作者及我本人的支持始终没有改变。我从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到年逾花甲,对报纸副刊的关注和热爱依然初心不减。每有空闲便提笔写作,除投稿外,还积极参与了《乌海日报》举办的各种征文活动,樱花医院有限公司和乌海市作家协会与《乌海日报》策划的面向全国的“樱花·宜和杯”征文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征文活动参与作者之多,涉及内容之广,创作水平的不断提升,超越了区域地区之限,不仅促进了我市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吸引了天南地北的作者和读者的目光,为提升乌海的知名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与《乌海日报》因文学结缘,相依相伴,直到今天。(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乌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集报情愫

吕联义

从进入乌海日报社的第一天起,我就养成了集报的习惯,即自己每在报上发表一篇文章都要剪下来收集到集报册中。

每每翻阅这30多本4开集报册,总会有一番感慨,总会有一番心酸,总会有一番喜悦,总会有一番收益,总会有一番自豪。最直观的是从中管窥到乌海几十年的巨变、乌海日报社几十年的发展、我个人几十年的成长进步。

“为期15天的全国首届劳动服务公司系统产品展销会于9月15日在北京结束,我市商品成交额近28万元……”这是1985年10月5日《乌海报》头版头条发表的我在北京采写的新闻稿件。“今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15万元,重点扶持有发展前途、有市场基础、见效快的企业。”这是我在1986年2月24日《乌海报》头版头条发表的稿件。

现在想想,一个20多万元的成交额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就可以上党报的头版头条;财政全年拿出15万元扶持企业,也是一个重大新闻。至于当年全市的GDP、财政收入、税收等数字,现在来说,恐怕都羞于启齿。

翻阅这几十年的集报册,会让人在无数个“第一”面前遐思:人民医院第一例开颅手术成功,我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成立,市委党校首届中专班毕业,我市首家自选商店开业……这一个又一个“第一”,在当年确实令乌海人骄傲不已。

从这些集报册中,看到了《乌海日报》从蹒跚学步到跨越飞奔,是那一次次的改革创新使《乌海日报》走向成熟,步入辉煌。总体来说,大的改革有4次,即1990年报纸印刷的告别铅与火;2002年的告别纸和笔;2011年的全彩印刷;时下的“报、网、微、端、屏”融通互促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4次大变革如蛹化蝶,使《乌海日报》走向成熟。

这几十年的集报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见证了《乌海日报》的美丽嬗变,也记录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她将是我一生财富中的珍品。 (作者系乌海日报社原专版部主任)

写通讯报道的日子

马亚波

我与《乌海日报》有一世之缘,甭说在副刊发表文学作品了,仅是通讯文章就写过不少。

我喜欢叙述、描写、抒情生动的通讯,读它不亚于欣赏文学作品。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和周原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通讯作品,都是散文化的语言,可读性很强。至于精品报告文学夏衍的《包身工》,王石、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具有非凡的魅力,读了还想读。这些文章语言精湛,结构时空交叉,我反复学习技巧,几乎能背下来。

我给《乌海日报》写通讯的时候,同样在遣词造句上费尽心思,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可读性”。

有一个民警多年帮助一位孤寡老人,我利用星期天采访,写成《膝下十年胜孝子》的通讯,报纸居然采用了。那时,我还在一家企业上班,采访、写作受到一定的影响。1985年5月,我考到乌海人民广播电台,采访就更方便了。这期间,我在《乌海日报》发表了很多通讯,有的作品还被内蒙古电台和《内蒙古日报》刊登。

记得,在采访时得知一个普通的办事人员,有一个人犯事了,他秉公办事严肃处理。当事人找了关系说情,他杜绝通融。这样的事儿好几起,他一直坚守秉公处理的原则,人家说他是“黑脸”。我以此写了通讯,《乌海日报》很快刊登了,还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

新闻消息也好,通讯也罢,传播是很重要的。你的文章若是味同嚼蜡难以卒读,还传播什么?一篇好通讯问世,事实固然重要,采访决不能忽视。假如作者的采访“水过地皮湿”,甚至拿上材料就要写通讯,没有情节更没有细节,任是大手笔也不会感人。采访素材多,比较容易成功,若是采访不到位硬写,多半会失败。选择素材也很重要,不能拾进篮里都是菜,一股脑儿全用上。

采访若失败,哪有撰写通讯的成功?

写通讯不轻松,采访更是辛苦,却能不断攀登“可读性”高峰。我常常想起过去写通讯的日子,想起在《乌海日报》发表通讯报道的那些日子,那些日子虽苦却甜,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作者系原市广播电视局总编室副主任)

我与《乌海日报》电子版: 绿叶对根的情意

樊英

我和《乌海日报》“长河”副刊已有3年的缘分,我从一个喜欢文学作品的读者,到自己开始发表文章,这许多的经历和变化,不能不让我忆起与《乌海日报》电子版的点点滴滴。

3年前的一天,我去图书馆找一篇刊登在《乌海日报》的文章,想当成范文给学生上作文课,可翻遍了所有的报纸都杳无踪迹。朋友给我推荐了《乌海日报》电子版,我点击搜索,那篇文章就出现在屏幕上。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查到了许多乌海本土作家的文章,这为我的作文课教学提供了贴近生活的范文。

《乌海日报》电子版方便读者阅读和查找,版块设置清晰,栏目一目了然,它以全新的页面呈现传播了《乌海日报》的精彩内容,给读者带来非常好的视觉体验。

我深深地迷恋上了它,由此产生了投稿的冲动,我投稿后本以为会“泥牛入海无消息”,可不久竟然发表了,我在高兴之余,也为编辑认真修改的精神感动。于是,在编辑的鼓励下,我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小城新雨》一文还获得了“德晟杯”征文优秀奖,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乌海日报》电子版,是一片高远的天空,也是一片广阔的大海。它给我的世界似清澈的泉水,甘醇沁脾。它也是我另一个人生大课堂,我可以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抒写身边的故事和对人生的思考。这3年中 ,我对写作有了更深的领悟,也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于是,我每天把自以为不错的文章,源源不断地以电子版投稿,而副刊编辑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改稿,我觉得有一种力量推动我前行,让我拾级而上,以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去创作,如果没有编辑老师的鼓励,恐怕难有今天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自信的人生。

人的一生,总有些记忆深刻的事,而我这3年来最难以忘怀的就是与《乌海日报》电子版的那份感情。我想,结识《乌海日报》电子版是机缘巧合,它仿佛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便是那一回眸,让我与它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作者系乌海市第十中学教师)

《乌海日报》——— 我成长的摇篮与沃土

范礼进

我最热爱的报纸《乌海日报》迎来一万期。作为忠实读者和通讯员,真是有千言相叙,万语相诉。

1990年,在基层工作的我被抽调到乌海车务段党委宣传科助勤,便有了稿件任务指标。这下可难住了我,只有初中文凭的我,叫我写通讯报道,实属赶鸭子上架。

1990年11月3日,报纸采用了我稿件中一句话“乌海车务段海勃湾乘务室截至10月10日,实现安全生产3600天无任何责任事故”。看着这30多字的小新闻,我心里跟吃了蜂蜜一样甜。于是,我坚持勤写多写,反复修改,不厌其烦。渐渐地,写稿的方法也慢慢熟悉,技巧也慢慢掌握。稿件采用也逐渐由“小豆腐”块儿变成“大豆腐”块儿了。多年来,《乌海日报》的编辑老师给了我极大的关爱,时常邀请我们骨干通讯员到报社学习座谈,当面给我改稿,坚定了我写稿的信心。多年来,我持之以恒,笔耕不辍,体验到了成功的幸福和甘甜。多年来,每年都在《乌海日报》上稿近几十篇,并且在省、部级报刊上也发表了多篇稿件。值得欣慰和骄傲的是,我还在1995年乌海日报社举办的“一管之见”有奖征文、2003年由市妇联、市关工委、市文联、乌海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孚杯”文明家庭格言征文和2004年乌海日报社举办的“我为迎会献一言”有奖征文中获得了3个一等奖。

回望走过的路,我深深体会到,《乌海日报》不仅是宣传乌海市的一扇“窗口”,更是培养我们广大通讯员的沃土和摇篮。在这片沃土上,《乌海日报》和广大通讯员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路同行走过风雨,结下了鱼水深情。

几十年矢志不渝,几十年奋发探索,造就了《乌海日报》嬗变与创新的奇迹,在此,我祝愿《乌海日报》越办越好。

(作者系乌海货运中心退管会原党总支书记)

(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