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9-02 09:31:38
【“两个打造” •激情岁月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建筑,名不见经传,却鲜有人知道它们曾在历史中奉献过怎样的力量。
跃进电厂,是我市第一座火力发电厂,也是我市一座浸透着“小三线”军工红色血脉的发电企业,它不在城市里,也不在河流边,而是在一个山洞里。
服务乌海二十三载的跃进电厂,见证了一个时代,也留住了一代人的青春。
支援三线建设
军工电厂筹备“上马”
当1956年老石旦煤矿安装的首台容量为125马力、发电机容量为80千瓦锅驼发电机投入运行后,矿工们结束了用麻油灯照明、靠“3条腿”背煤历史,乌海地区也告别了没有电的历史。
虽然有了电,但乌海地区用电还是不能全覆盖。直到1970年以前,乌海地区用电主要靠宁夏石嘴山电厂供给,电力输送不到的地方,只能依靠自备的小型柴油发电机、锅驼机、租用列车电站等,获取不太稳定的电力。然而,这个时期,乌海地区生产建设加速,迁入居民和工业企业不断增多,地区用电量急剧增加,电力供给变得极为紧张。曾经为了保障工业用电,白天停供居民用电,只有到了晚上才给居民送电。电力短缺,成为束缚乌海地区发展的“瓶颈”。
1965年4月,国家在海勃湾、拉僧仲地区开始建设国防“小三线”军工企业。为了解决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和第二通用机械厂生产、生活用电,内蒙古国防工办决定筹建跃进火力发电厂。作为整个“六五四”军事工程的重要保障力量,跃进火力发电厂隶属于内蒙古第二机械工业局,代号为1083。
当年8月,正在包头第三发电厂工作的周福成接到秘密通知,被调任为 “六五四”指挥部电厂建设的负责人。“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思想特别简单,只要党的一声召唤就会绝对服从。”周福成说,只要是党和国家的号召,即使前路困难重重,也无所畏惧,欣然前往。
周福成来到海勃湾后,电厂筹备处位于市政府大楼一间大办公室里,人员寥寥无几。一段时间后,上级陆续增派了些财务、材料、供应管理人员,又从自来水厂、矿务局、煤矿建井处等单位抽调来一批电工,这30多人组成了跃进电厂早期筹备团队。
不久,筹备处就接到一项任务,建设从宁夏石嘴山发电厂至海勃湾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这项工程包含六五四、老石旦、卡布其和海勃湾4座变电站,以及“石嘴山至老石旦”“老石旦至六五四”“老石旦至卡布其”和“卡布其至海勃湾”4条输电线路,总线长超过70公里。
1966年,吉林电力学院60届毕业生骆永超,调到海勃湾供电局,任生产组组长,成为输变电工程设计施工负责人。他亲历了“卡—海线”电网建设的过程。虽然这条线路只有4公里长,但施工却异常艰难。首先4公里长的线路上级只给4万元钱,根本不够用。其次,因为没有现代化的机器和辅助设备,只有简单的花秆、塔尺、经纬仪,所以架设工作全靠人拉肩扛,那时不管是工人,还是领导都全都上了阵。
1965年4月到1966年11月,筹备处筹建的第一个变电站六五四变电站顺利完工。随着此项工程建成投运,海勃湾地区各行各业及居民的生活用电需求有所缓解,同时小汽轮发电机和柴油发电机陆续停用,这为乌海地区电网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跃进电厂前期发电和后续输变电工程创造了条件。
开山凿洞建厂
开创乌海电业发展里程碑
1968年3月,跃进火力发电厂正式开工建设。在当时防备外敌入侵的大背景下,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上级部门决定要将其建在大山里,并最终将厂址定在了位于海拉路33公里处,额热格腾乌拉山北端的山脚下。为了安全起见,电厂两台1500千瓦机组及主要设备全部要安装进人工开凿的山洞里。
20世纪60年代,由于生产条件落后,在山洞里建设电厂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当时,根据工程项目和工人的具体情况,分别组成了修路、土建、凿洞3个队,连同临时工在内约500人。整个厂区约19.05万平方米,主要分为主、副通道和输煤通道,分别深60米、58米和56.6米,洞最高处为17米。
最艰苦的自然要数凿洞队了。为建电厂,由300人组成凿洞施工队,用了两年多时间,硬是把一座大山凿出了1100多平方米的大洞,其中光石头就运出来近4万立方米。
1967年,18岁的龚钦从呼和浩特市来到海勃湾,成为参与建设跃进火力发电厂的一名工人。“每个人每年就6尺布票,每月1斤肉3两油,几斤白面,剩下的都是玉米面。那时候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大家不计报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都在拼命干工作,争当先进工作者。” 当年艰难的建设条件考验着每一个工人,但龚钦感触最深的还是大家工作热情和斗志高昂的拼搏精神。
的确,作为乌海地区建设的第一座火力发电厂,跃进电厂从名字上就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也体现出那时人们发展电力工业的决心。
在全厂职工齐心协力的努力下,1970年10月1日,跃进火力发电厂1号机组投产发电;1971年9月1日,2号机组投产发电。建成后的跃进电厂是一个集发电、供电为一体的小型电厂,解决了当时内蒙古第一、第二通用机械厂两个军工企业的生产用电需求,也为乌海地区的电力建设以及电厂周边农村牧区生活用电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志着我市电力工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无惧艰难困苦
合力保障电厂安全运行
“我们虽然没参加建厂施工工作,但机器的安装都是我们亲历亲为的。” 刘金凤说。她曾是跃进电厂电气检修班的一名女电工,从17岁招工到跃进电厂当学徒,一直干到厂子停产拆机退休。
1968年,在刘金凤与20多人从呼和浩特来跃进电厂后,自治区国防工办又先后从集宁电厂和包头第一、第三发电厂调来部分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共300多人进入了电厂3大车间,承担起跃进火力发电厂汽机运行、锅炉和电气检修等工作。
地上的机组4米多高还好干些,而要安装地下管道设施却是个“憋屈”活儿。“地沟距地面的高度只有一米三四,必须猫着腰、低着头才行,地沟里全是水和机油,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刘金凤说。因为粮食紧张,刘金凤常感觉吃不饱,还几次晕倒在车间里。
上世纪70年代初,党中央发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全国上下纷纷响应,跃进电厂也不例外。电厂投产后,工人们都在想方设法节省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益,创造更大业绩。为降低煤耗,锅炉车间的司炉工不惜体力,频繁地用大铁耙子捅炉子里的结焦块,保证煤炭充分燃烧。物资匮乏的年代,工人们都懂得修旧利废的重要性,工人们把水泵上拆解下的旧阀门零件拼接后加以利用,烧坏的电机线圈,电气师傅不舍丢弃,重新绕好也派上大用场。此外,电厂还在降低用电率上下功夫,给各车间定任务指标,完不成任务就会受罚。那时,电厂电气、汽机、锅炉三大车间的工人们都铆足了劲儿干活儿,你追我赶搞竞赛。
“那时候我们经常三天两夜不睡觉,厂里一声令下,随叫随到。”曾任电厂汽机车间主任的李军回忆道。
由于电厂建在山洞里,在艰难地维持机组正常运行的同时,跃进电厂也要面对洪水侵袭。有一年,洪水流倾泻而下,冷却水池即将面临淤满停机事故。危机之下,电厂职工突击抢险,经过一昼夜的紧张忙碌,终于避免了一场大的停机事故。
服务二十三载
为城市留下永恒记忆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军工企业的历史使命逐渐完成,“小三线”企业相继下马。1985年初,跃进电厂划归乌海电业局管理,正式并入乌海电网。1986年,该厂发电量达到1770万千瓦时,一举创下建厂以来发电量最高纪录。
1987年,市政府决定跃进电厂与乌海电业局分开,人财物独立,实行承包经营。新政策和新的经营机制大大激发了职工们的工作热情,大家对机组进行大修改造,老机组功率提升到原来的70%,发电量再次提上去了,电厂的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3年4月5日,因为设备陈旧、机组老化、配件短缺,尽管不断进行大、小检修,但机组功能仍然很差,成本消耗逐年上升,同时考虑到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及不安全等诸多因素,内蒙古电管局决定关闭跃进电厂,人员予以分散安置。
从1970年投产发电到1993年停产,跃进电厂累计发电21629万千瓦时,为乌海电力工业服务了23年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代辉煌就此落幕,跃进火力发电厂也成了乌海三线人心中永远的回忆。
在此期间,乌海的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相继建起了乌达电厂、海勃湾发电厂等大电厂。到1994年底,乌海电网全部实现与宁夏解网,并入蒙西电网,彻底结束了30多年靠宁夏供电的历史及“区内网外,网内区外”的特殊供电状况。随着海勃湾电厂至临河变电站两条220千伏输电线路的投入运行,填补了乌海无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空白,乌海发电量在满足我市及周边地区的用电需求外,开始西电东送,乌海电力事业发展也掀开崭新的一页。
(杨勇/文;齐艳芳/绘图;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9-02 09:31:38
乌海日报社 | 2022-09-01 10:19:21
乌海日报社 | 2022-08-26 09:49:02
乌海日报社 | 2022-08-22 09: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