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一厂一烧碱 矢志奋斗勇创新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8-22 09:24:40

【“两个打造” •激情岁月⑧】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恢复生产发展。当时,全国急需增加烧碱产量,而石灰石是制备烧碱重要的原料。经过一番勘探,人们在如今的拉僧庙镇所在地发现了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当时乌海地区人烟稀少,生态环境恶劣,可老一辈乌海化工人硬是凭借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从无到有,打造出乌海化工的坚实根基,开启了乌海地区化工产业的新时代。1952年,拉僧庙化工厂创建,后来,工厂几经更迭,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老一辈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仍激励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

矢志奋战

建成中国首家天然碱加工厂

据《乌海市志》等资料记载,拉僧庙化工厂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伊盟鄂托克精碱公司,1952年原公司撤销,成立伊盟制碱公司,同年6月,碱厂由察汗淖尔迁至拉僧庙,开始土法试制烧碱,故又称拉僧庙碱厂。

张坚是拉僧庙化工厂建厂初期的干部,他曾先后在该厂初创时期从事一线生产、财务和人事工作。他回忆,刚搬到拉僧庙时,整个地区都是一片荒地,工人也只有20多名,年轻的小伙子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拖家带口的就住在图海山的庙里。米面粮油都得去宁夏购买,饮水就用图海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大伙头顶蓝天、脚踏荒原,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都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生活态度积极向上。

工厂刚搬迁来时产量很小,为了供给,采用边生产边建设的思路,一面筹划建新厂,一面用土法生产烧碱。张坚记得,当时生产烧碱主要有四道工序,生产设备是从鄂旗碱厂带来的几个铁箱和几口铁锅。土法烧碱的第一道工序是苛化,就是将天然碱放在铁锅里加水烧,烧开后再加石灰,烧到充分反应后进入到第二道工序——沉淀。在沉淀工序,苛化产生的水溶物被放入一个巨大的铁箱,工人们用铁爪子不停地搅拌,灰泥便渐渐沉淀在箱底。第三道工序叫蒸发,是将沉淀后的混合溶液排到另一个大铁箱中进行蒸发,水分蒸发后即变成了烧碱,这也是第四道工序——成品。依照这四道工序,当时企业成立了四个生产车间,以及包装、修理等五六个辅助车间。

当时全国各地都缺烧碱,而能生产烧碱的地方本就不多,能用天然碱加工生产烧碱的企业,拉僧庙化工厂是第一家。土法生产难以满足当时生产的需求,工厂急需更新设备,扩大产量。

那时候,一批干部从自治区下派到企业参与工厂建设。下派干部之一的来靖中,曾在拉僧庙化工厂初创时期担任基建负责人。为了扩大产量,企业开始想法子找新设备,变土法生产为洋法生产。来靖中和企业负责人跑遍了当时全国主要的碱厂,聘请人员、选购设备……在天津,他们参观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碱厂,但这个碱厂生产烧碱的原料为纯碱,而纯碱又是紧缺货,这种生产方法不可能在拉僧庙化工厂使用。他们又去了沈阳、哈尔滨等地的烧碱厂参观。在齐齐哈尔参观时,他们终于找到一家烧碱厂符合拉僧庙化工厂的生产需要。起初,他们想协调国家化工部将其搬迁过来,但在核算成本后发现不划算,这才决定自己重新建厂。

据工人回忆,建设新厂足足用了近4年的时间。当时,天南海北的生产工人全部留了下来,到1956年新厂建成时,拉僧庙化工厂有近1000名工人、干部及家属,其设备当时在全国属先进水平,规模称得上巨大。拉僧庙化工厂的兴建,不仅开创了乌海化学工业的历史,最直接的影响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城镇——拉僧庙镇。

有关资料显示,拉僧庙化工厂是我国第一家天然碱加工、生产企业,也是乌海市首家化工企业,其生产的烧碱在50年代时,最高年产量达5500吨,产品一度出口至苏联及东欧国家,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创汇的重要产品。当时工厂生产的烧碱由自治区统一调配,各地都抢着要,一些地区得到后甚至还用它来换紧缺的钢材,成了“硬通货”。

随着乌海地区建市,198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原伊盟拉僧庙化工厂移交乌海市管辖,更名为乌海市化工厂。当年,企业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

攻坚啃硬

永葆创新改造精神活力

先迁厂后建设,边生产边改造……创新,是拉僧庙化工厂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

20世纪50年代是化工厂迁厂扩建的艰苦时期。公司从天津、海拉尔、牙克石等地招聘了100余名技术工人,又从宁夏等地招聘了一批工人,对厂房、车间进行扩建,更新改造原有设备,制造了一批长口锅和水箱,安装了一台马拉水车。经历过工厂迁厂扩建的耿德明说到动情处,哽咽难语,那是最难熬的日子,也是矢志奋斗的年代。他还记得自己刚进厂那一年,工厂的烧碱产量达到1900余吨,比上年增长了近10倍,烧碱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当时生产条件极为艰苦,从察汗淖往拉僧庙运原料碱,用的是骆驼和马拉车,3天才能运一趟。工人一手提着马灯,一个肩膀抬筐,往车间送碱、煤、石灰,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车间里有8口蒸发锅,由于高温和腐蚀严重,蒸发锅几个月就会用坏,每年都要更换4次,需要100余吨钢材。进入60年代以后,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制碱公司面临大规模技术改造的迫切任务。

20世纪60年代,工厂开始了第二次技术改造。1961年,海勃湾市成立后,拉僧庙制碱公司交海勃湾市管理,更名为海勃湾市化工厂。不久,蒙古族干部胡和鲁调任厂长,领导这个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技术改造。

工厂本着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因陋就简的原则,利用原有厂房的基础开始改建。胡和鲁总结了4条花钱的经验:一是要善于分清事情的主次和轻重缓急,把钱花在“刀刃上”;二是设计力求做到经济、合理,不贪大、不求洋,重在实用;三是充分利用废旧物资,旧的能用就不买新的,能代用的尽量代用;四是发扬“一厘钱”精神,从小处着手厉行节约。

1964年,“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大庆精神的鼓舞下,工厂大搞技术革新,取得了丰硕成果。搬运工作由人抬肩扛改为独轮车推,节省人力1倍多;澄清由沙箱过滤改为自然沉淀,每天可节省一方石子和两方沙子;盐析车间的48个沉淀箱,安上蛇形管,改为强制降温冷却筒,由过去自然降温48个小时缩短至3—4个小时,时间缩短了十几倍;原来的10口苛化锅改为1个化碱筒和1个化灰筒,每年可节约钢材60余吨……

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合作大搞技术攻关,工厂自主设计制造了浓卤盐析冷却器、半成品真空吸滤机,利用废旧钢材做成24个澄清筒、22口蒸发锅,仿制和创制其他各种设备共160件,实现了操作机械化、输液管道化、半成品自流化,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烧碱质量达到96度以上。

海勃湾市化工厂在完成这次厂房改建、设备更新的任务中,比国家批准的改建方案投资减少了近四分之三,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品和优等品标准。

到了20世纪70年代,海勃湾市化工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又有了更高的目标,决心建设一座年产1万吨烧碱的机械化新厂房。

时任基建连党支部书记的张春峤曾回忆,他们在建设新厂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是设备缺乏。比如焊接升膜蒸发器上用的不锈钢,需用直流电焊机焊接,但工厂没有直流电焊机,工人们就从废铁堆里找出电瓶车上的直流电机改做而成。澄清筒和洗泥筒上需用40毫米厚的大型工字梁,厂里没有这种工字梁,他们就用20毫米厚的钢板代替。为了解决钢筋水泥在冬天不能施工的问题,采用电加热的方法,养护期由原来的7天缩短至48个小时。制作安装高9米、直径7米、重30余吨的4层洗泥筒,如果到外地加工,需要5万元加工费,半年时间才能制作出来,影响工程进度。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决定自己干,提出“不计时间,不计条件,不计报酬”的口号,实行三班轮流作业,硬是靠着大锤和焊把,加工出了30余吨重的钢板外壳,用拖拉机完成了起吊任务。

图亥山下,黄河岸畔,高架林立,机器轰鸣。

那是一幅多么激动人心的情景呐!厂区内外,灯火日夜通明,到处呈现出一派劳动竞赛的热烈场面。在国家的支持和大连化工厂、锦西化工厂、天津碱厂等单位的帮助下,工厂的技术人员、工人自己动手制造了80%以上的设备,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于1971年10月1日建成新厂房并投入生产,由原来只生产烧碱一种产品,增加了芒硝、小苏打、白炭黑等多种品种,为我国利用天然碱做原料生产烧碱闯出了一条新路,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从1953年至1971年,化工厂上缴利税合计约等于同期国家投资的1.5倍。

(作者:曹艺/文,齐艳芳/绘图;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