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营养健康意识不可少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8-02 10:19:12

6-1.jpg

7月25日至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今年的主题为“改善老年营养,促进老年健康”。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18.7%。面对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备受各方关注。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哪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老年人“缺营养”?如何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日常烦恼 不缺吃喝,为啥还会“营养不良”

家住乌达永昌佳苑小区的毛海英今年82岁,除了体态偏瘦外,没有其他疾病。但毛海英老人的女儿小彭却告诉记者,母亲体检时被医生告知要多补充营养,以防止“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这个词让毛海英自己都觉得无法理解:“小时候是真营养不良,没吃没穿,长了1米5,三个姊妹里还属我高,现在吃得这么好,咋还能营养不良呢。”毛海英说。

不过,小彭仔细琢磨觉得有道理,因为母亲虽然餐餐都吃,但日常饮食非常简单。早上吃两片面包或者是半个馒头,就着自己熬的小米粥或是豆浆;午餐会和晚餐一起吃,下午4点多的时候煮点面条,放个荷包蛋,一顿就都解决了。佐餐的菜品也多以素食和凉拌菜为主,蒜泥茄子、凉拌豆芽是最常吃的菜,偶尔炒个豆腐也绝不放一根肉丝儿。

这样简单的饮食,并非条件所限,而是老人觉得自己消化不了,“岁数大啦,吃块肉难受三天,吃多了一夜睡不着。”毛海英说。

有同样问题的还有79岁的老苏。老苏身体结实,有80多公斤,但日常饮食非常单调。老伴去世后,不会做饭的老苏经常凑合着吃饭,日常最简单的吃法就是买几个包子和咸鸭蛋,对付对付就是一顿饭。

长期这样对付着吃,邻居们说恐怕会营养不良,他却完全不当回事儿:“天天大肉包子吃着,还能营养不良?小时候吃糠咽菜的时候才营养不良呢。”

老年人“对付着”吃饭毫不鲜见,尤其是独居老人,做饭很麻烦,自己又吃不了几口,儿女不在的时候,便总认为“吃饱”就行。

也有的老人是因为其他原因。今年78岁的梅阿姨因为严重的牙周病,早早掉光了牙齿,假牙用着不得劲,慢慢地很多东西都不爱吃了,“肉消化不了,菜嚼不碎,就爱吃点稀软的。”她说。

这样长期下来,梅阿姨不但总觉得身上没劲儿,走不动路,还添了便秘的问题,经常一周都不上厕所。

69岁的陶女士则是在体检中发现自己有“营养不良”的问题。陶女士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冠心病,每次体检医生都劝她要减肥。于是她戒掉了一切可能“增肥”的食物,不吃肉、不喝牛奶,也不吃精米细面,只吃水煮菜和荞麦面条。

“营养不良”是什么?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营养不良?中国营养学会对此有鉴定标准:营养不良就是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症,是一种以机体组织消耗、生长发育停止、免疫功能低下、器官萎缩为特征的营养缺乏症,重度营养不良可分为三型:消瘦型、水肿型、混合型。

消瘦型是以能量不足为主,表现为皮下脂肪和骨骼肌显著消耗和内脏器官萎缩;水肿型的特点是蛋白质缺乏而能量正常;能量和蛋白质均缺乏者称为混合型。

在医学领域,营养不良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营养不良,老年人原发性营养不良的原因有摄入不足,比如进食较少、偏食、摄入营养物质不均衡;继发性营养不良的原因是各种疾病导致的营养素消耗增多,营养物质需要增加,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够。

营养不良 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中,北京协和医院营养学专家对此问题强调,老年人如果吃的食物过于单调,甚至有意识地放弃食用肉类等优质蛋白,肌肉的衰减就加速,导致肌少症、老年人衰弱综合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长期的营养不良,还会对人身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巨大影响。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的免疫生理活动,会导致消瘦、贫血、身体抵抗力下降等。

今年76岁的郭蒙英老人便饱受带状疱疹的困扰。三年前他曾感染过带状疱疹,原以为得过这种病身体就有了免疫力,不会再得,孰料今年再次复发。带状疱疹虽然治疗起来不算困难,但对生活的影响却极为严重。“皮肤疼、神经疼,疼得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衣服都不能好好穿。”他说。

今年81岁的邓梅英老人也在饱受疾病的困扰,她常常觉得头晕眼花,坐久了或者站久了都难受。夏天炎热,太阳底下走走路都觉得随时会晕倒,于是只能闭门在家,长期窝在家里又让她觉得心慌气短,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但几次检查,都没有查出大的问题,医生说她主要是贫血和营养不良,建议要从日常补充营养来改善。

85岁的郭根锁老人则有浮肿和易疲惫等问题。他随身带着一把可以当椅子坐的拐杖,走上20米就得坐一会儿,他觉得自己的问题全都是肺气肿导致的,但医生检查后告诉他,主要还是营养吸收的不好。

营养状况较差,自身免疫力就会低下,使得老年人容易受到慢性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威胁,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罹患疾病不仅使老年人到门诊和住院的次数增加,导致医疗费用剧增,给家庭生活造成负担。

合理膳食 营养健康很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精神和体力逐渐地衰退,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保证精神和生活状态良好则是完全可能的。

日前,在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中,市人民医院积极组织老年病科、营养科、预防保健科等多个科室开展健康宣传活动。

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丁慧介绍,传统认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食物摄入量也呈下降趋势,与老年人体力活动和基础代谢率的下降相符合。但是维生素和矿物质需要量对于老年人来说仍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增加,例如钙、钾,V-D,E和膳食纤维。据统计,70%的老年人,上述营养素只达到供给量或适宜摄入量标准的33%~50%。因此,合理饮食预防营养缺乏十分重要。

今年4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正式发布,新版指南在旧版上做了部分改进,也凝练了多条平衡膳食的基本准则。

《指南》提示,一般老年人,就是年龄大于65岁、小于79岁的老年人在营养及饮食上请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食物品种要丰富,要合理搭配。每天应进食12种以上食物,每周应进食25种以上食物。主食除了米饭、面条、馒头等,可以增加小米、荞麦、玉米等粗粮,适当增加薯类食物的摄入,如土豆、红薯等。同时,每天增加全谷物和杂豆的摄入,应达到50~150克/天。

做到餐餐有蔬菜,不同品种的蔬菜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同,老年人要尽可能换着吃不同的蔬菜,特别注意多选深色的叶菜。每天应有200~350克水果的摄入,新鲜应季水果为佳,经常更换品种。

其次,要摄入足够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类、奶类及一些动物内脏。动物性食物弥补了植物性食物缺少足够蛋白质和脂肪的不足,而且优质蛋白质含量足,微量营养素的利用率高,可有效减少贫血、肌肉衰减的发生。对老年人来说,多摄入鱼肉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在选择鱼肉时,可多食用鱼腩(鱼肚),这一部位肉质细软,便于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有利于血脂的调节。动物性食品应注意食用量,可与蔬菜搭配食用。经常食用大豆类食物,如豆腐、豆腐干、豆皮等,其口感细腻,富含优质蛋白质。建议每天摄入相当于15克大豆的不同豆制品。

第三,可以共同进餐,合理运动,以便保持好食欲。所谓共同进餐,就是“吃饭有人陪”,已有研究得出结论,共同进餐可以降低老年人体重减轻的风险。体重下降往往意味着身体脂肪和肌肉量的减少,老年人的肌肉量和肌肉力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医学上就称之为肌肉衰减综合征。肌肉衰减综合征可导致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

各年龄段的老年人都应该天天活动,但要量力而行。合理的运动结合共同进餐,有助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

当然,少盐少油,控糖限酒仍然是老年人应当注意的重点。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应限制食盐和脂肪的摄入,要警惕“隐形盐”的摄入,如酱油、豆瓣酱、豆腐乳及咸菜等。并且应该定期监测自身营养状况,一旦发现营养风险及营养缺乏,应及时调整膳食结构,必要时在专业人员建议下使用营养补充剂。

对于年龄大于或等于80岁的高龄老年人,《指南》特给出这样亮点提示,首先,高龄老人的胃肠道消化能力减弱,且常伴有进食量减少。如何在减轻胃肠负担的前提下,保证能量和营养的均衡呢?新版膳食指南建议选择优质、细软及多样的食物。鼓励高龄老人与家人、朋友一起进食,适当参加食物制备,融入家庭活动。吃好三餐:早餐1杯奶、1个蛋、1~2种主食;午餐及晚餐宜有1~2种主食、1~2个荤菜、1~2种蔬菜、1种豆制品。蔬菜及肉类应经常更换种类。对于正餐摄入不足或早饱的老年人,可实行三餐两点或三餐三点制,适当加餐有助补充营养,可选择奶制品、水果、坚果等健康的食物加餐。高龄老人由于咀嚼、吞咽等功能下降,可多选择蒸、煮、烩等烹饪方式,将食物煮软烧烂,并将食材切小切碎,烹饪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高龄老人还应该坚持每天活动。卧床老人可进行低负荷小强度抗阻运动,如使用弹力球、弹力带等进行运动。研究证实,抗阻运动不仅能提高高龄老年患者的躯体功能、增加肌肉力量,还能有效改善肺功能。建议非卧床老人少坐多动,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结合平衡、有氧和抗阻运动,以延缓或减少肌肉萎缩。

脑力活动同样重要,老人可进行阅读、下棋等益智活动,以延缓认知功能衰退。高龄老人更应监测营养状况,若出现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达到改善营养的目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在记者看来,对于老年人,社会的引导和家人的关爱才是保证他们保持“主动健康”的关键,帮助他们合理膳食,树立营养健康意识,让每个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健康、有质量,真正做到健康老龄化。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