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平安之基 守护百姓幸福——我市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工作综述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5-25 09:59:30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

1-1.jpg

乌达区永昌佳苑社区邻里理事长成员了解居民生活情况。(黄建飞 摄)

实行12345民情民意受理平台和110报警平台“两线”联动,市民只需拨打12345或110就能获得全方位帮助;全市各区、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力打造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6.8%以上;全市整合划分为786个线上线下统一的网格,实行“一格一长一警一专多兼”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市99.88%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97.55%的事项实现“网上办”,85.57%的事项实现“零跑动”……一项项举措、一组组数据,是我市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我市向全市人民交出的一份份满意答卷。

平安是福,在百姓心中,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平安”二字。为了百姓追求的这份幸福,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打造全区一流、争当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范生”目标,高起点谋划、高规格推进、高标准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倾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乌海样本”,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统筹全局 高位推进

2020年,我市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一项崭新的时代命题。我市紧紧抓住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有利契机,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重点研究内容推进。编制印发《乌海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乌海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专项推进项目书》等文件,建立“三个清单”,坚持周调度周通报、季度分析、半年总结、年终考评制度,全力压实试点建设工作责任。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是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和保证。我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2个全部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项推进组,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各区、镇(街道)、成员单位相应调整组织机构,全市形成高位部署、强力推进、专项实施、同向发力的市域社会治理组织推进体系。同时,我市搭建了“1+3+20”贯通市、区、镇(街道)三级的市域社会治理实体指挥调度体系,市级成立了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三区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全市20个镇(街道)全部推行平安办、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模式。

科技支撑 智慧治理

市域社会治理向现代化推进,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我市不断夯实市域数据基础,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整合公安、民政、人社、卫健等22个部门基础数据,强化物联感知设备接入,汇聚形成涵盖309类、3.2亿多条资源的市域社会“智慧治理”数据池,实现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利用,全要素支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我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升级完善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着力打通部门数据壁垒,融合海量数据,形成市域社会治理“数据大脑”,建成市域社会治理“一张图”、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等多个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系统场景应用,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城、一网管治理”。

在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有上万条信息在平台上滚动着。这里每天都能接到大量由12345热线收集到的群众诉求,以及网格员提交的线索,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将这些案卷转至相关单位进行处理。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造了市民诉求回应解决的最强“总客服”,由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直接指挥280余家市、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对市域社会治理事件进行“一口径采集、分流转办,一级监督、一级指挥”,并实行12345民情民意受理平台和110报警平台“两线”联动,将非警情类引导至12345受理,警情类引导至110,市民只需记住12345和110就能获得全方位帮助。2020年以来,共受理市民诉求140.61万件,办结率达99.31%,群众满意度达97.54%。

我市还创新实施“互联网+行业治理”,通过企业实时在线数据、GPS轨迹、电子锁等先进传感技术,对全市安全生产、污染排放、校园秩序、“两客一危”车辆、电梯运行、金融业银行设施、危爆物品、电力设施等重点行业领域全天候进行立体式非现场监管预警。

共治共享 服务为民

小区地砖损坏,社区志愿者、网格员主动找来工具材料进行修缮;邻居装修噪音太大造成邻里矛盾,物业人员主动介入,推动矛盾纠纷化解……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红色物业”行动,成立了区级物管行业协会联合党委,搭建了区、街道、社区、网格、小区五级协商议事平台,实现了部分小区从无序到有序、从无人管理到业主自我管理的蜕变。

我市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高标准建设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各类资源,全力搭建家门口的“一站式”党群服务阵地。健全社区、网格、楼栋三级党组织体系,打通辖区各类组织行政边界壁垒,以党建融合带动治理融合。同时,打造了“邻里理事长”、“管家小北”便民服务平台、“老书记工作室”等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特色亮点项目,为群众解决烦心事、操心事、难心事。

社区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海勃湾区盛世社区所辖片区位于城区核心地段,这里老旧平房及商业街区并存,人员流动性大。过去,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在日常巡查及管理过程中如遇到问题,会花费很多时间协调相关部门处理解决。随着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今,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可以利用“网格通”手持终端,第一时间上传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介入处理、解决。

目前,全市整合划分为786个线上线下统一的网格,实行“一格一长一警一专多兼”管理模式,实现了专职网格员全覆盖。全市786名专职网格员人手一部“网格通”手持终端,并配备网格长537名,网格民警202名,兼职网格员2035名,一支专群结合、优势互补的网格化服务管理队伍已经成型。同时,我市建立了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全面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等8大项141小项任务,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我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全市99.88%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97.55%的实现“网上办”,85.57%的实现“零跑动”,群众满意率达100%。同时,开通12345市民热线“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受理渠道,7×24小时全天候服务企业经营发展。创新实施“星火工作站”基层治理模式,推行基层派出所、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联合治理,推动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下沉。

严控风险 筑牢防线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我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和“全周期管理”意识,建立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了“把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形成前、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前、把标准运用在生产作业前”的“三位一体”安全治理体系,公共安全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有效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发生。

“这辆小轿车停在了非机动车道上,不遵守交通规则,还影响市民出行。”“您好,我们已经指派海勃湾交警大队对违停车辆进行处理。”……在微信公众平台“乌海24小时警局”的举报专区,市民将身边发现的违法违规现象反映给平台,民警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情况核实并给予回复。

我市不断加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健全完善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严格落实“135”快速反应机制,创新实施“警力跟着警情走”的等级化勤务模式和“警务工作站+智慧警车”零距离警务工作模式,全力打造“乌海24小时警局”平台,全力保障社会大局持续稳定。2021年,我市群众安全感达到99%。

在市医疗纠纷调处中心,市医疗纠纷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医患双方提供咨询解答、立案调解、专家评鉴、快速理赔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推动医患纠纷化解。如今,市医调委已建立由100余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库,负责调解市、区两级32家医院的医患纠纷。“有医患纠纷,就找医调委”,已经成为医疗机构与广大患者的共识。

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织密矛盾风险化解网,进一步完善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调解组织,形成了以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为基础,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为主导,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为补充的调解网络体系。目前,我市区、镇(街道)两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现全覆盖,并打造了集排查受理、分流转办、在线指导、督办考核于一体的闭环式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为当事人提供在线调解、确认、分流、速裁快审等一站式解纷服务。同时,我市持续实行“以调定补”、社区(村)“法治副主任”、家事法庭、律师参与信访接待等行之有效的做法举措,大力推广远程调解、“云调解”,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并与12345市民热线联网,全力推动“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纠纷不上交”,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6.8%以上。

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正在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全方位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平安乌海,让平安成为百姓的“护身符”。

(作者:黄建飞;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