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奋力开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局面——我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综述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5-23 11:08:29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

1-1.jpg

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生态环境改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王超 摄)

编者按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作出“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要指示,对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

两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下一心、攻坚克难,使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5月20日,我市举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现场观摩推进会。观摩组深入海勃湾区、乌达区和海南区部分矿区,实地察看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矿权整合工作进展情况。这既是对两年来我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的一次实地检验,也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对治理工作的再动员,对关键举措的再深化,对决心信心的再提振。

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作出“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要指示。两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工作遵循,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统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如今,公园街道满目葱茏,乌海湖畔碧波荡漾,绿色矿山草木青翠,产业园区气质提升。“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生活更美好了”已是越来越多乌海人的切身感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生态环境改善成果,不断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工作遵循,打出“七治”组合拳,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向纵深发展

“这里是原旧洞沟矿区无主排渣场火点治理项目区,过去因为自燃,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有害气体。此前也治理过,但不够彻底。”市恒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平告诉记者。

在得知政府准备投资治理这片无主排渣场时,公司便向有关部门提出认领。“一方面,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为我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出一份力;另一方面,公司矿场离这里不远,刚好需要排土场,未来还可以在上面建设光伏项目,是个双赢的选择。”鲁平说,公司计划投资1.48亿元对其进行彻底治理,目前已经投资9700多万元。

如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不仅成为我市广大干部的共识,也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

我市矿区面积共有47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2%。矿区生态整治难度大,但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必须担起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必须做好的重大民生工作。

“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我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千金一诺,是迎难而上、浴火重生的背水一战,必须雷厉风行破局开路、步步为营巩固深化。”市委书记唐毅在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现场观摩推进会上,向全市发出总攻令,坚决打赢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两年来,我市以等不了、拖不得、慢不起的紧迫感,以对历史负责、现在负责、未来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有力打出“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组合拳,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向纵深发展。

我市持续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行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开采、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主动履行治理主体责任。

建立矿山治理“双责双长制”,由29名厅级领导干部任指挥长,与矿山企业矿长共同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实行“一矿一方案”“一矿一台账”,按照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面提速绿色矿山建设,新建乌海能源老石旦煤矿等绿色矿山5家。

聚力开展百日攻坚,加快106个煤矿及历史遗留采坑治理,小铁帽子矿采空区治理、骆驼山矿区集中连片治理进展顺利,已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42平方公里,翻修矿区道路19公里,封闭管理矿区道路236公里,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

严控矿区扬尘污染,公共道路机械化清扫车投运,确保采区道路平整无浮土、湿润不起尘;强化矿区监管执法,严控矿山企业作业规模,智慧管控系统精准监控矿山企业生产;整治后的排土场,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

2021年,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1天,剔除沙尘天气后达标率82.9%,PM10和PM2.5同比分别下降6.9%和23.5%;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类比例为100%,5个入河排污口均无排水,2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达标率98.1%,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达标率99.1%;对72家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达标率98.7%,处置危险废物100万吨左右。

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以乌海的责任担当保护好“母亲河”

初夏时节的黄河,天高水阔,空中飞鸟翔集,动静之中演绎着生态之美。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之大者”,我市作为黄河入蒙的第一站,坚决扛起首站首责,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统筹实施黄河乌海段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产业转型升级、水资源节约集约、区域协同一体、黄河文化保护六项工程,以乌海的责任担当保护好“母亲河”。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乱堆、乱占、乱采、乱建等“四乱”问题,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格格不入。我市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持续推进河道整治,黄河左岸防洪工程(乌兰淖尔段)完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136平方公里,黄河乌海段水质保持Ⅱ类水体。

黄河流域生态面貌改善,管理是关键。我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建立了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湖长体系,编制实施了全市26条河流“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到目前,黄河流域生态面貌持续改善,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连续3年获得自治区水土保持目标考核优秀等次。

此外,我市严格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截至目前,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分别下降7.4%、4.6%,成功创建自治区节水型城市,正全力打造深度节水型城市,努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出乌海贡献。

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我市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全市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

现在,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9.5平方米,“五分钟休闲绿地”和“十分钟休闲圈”是这座国家园林城市的亮丽写真,“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更成为了市民诗意生活的“标配”。

一条水沙协调的“安澜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河”、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河”正在绘就……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以新的姿容造福乌海儿女。

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绿色转型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卡博特恒业成气相二氧化硅项目于2016年“落户”我市,该项目利用有机硅的副产品,生产高附加值的气相二氧化硅。我市及邻近地区为有机硅产业链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该项目又大量消耗了本地化工企业的副产物,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我们整个生产装置就是环保设施、整个产业链就是一条绿色循环链。小循环、大循环,最终将所有原料吃干榨净。”卡博特恒业成高性能材料(内蒙古)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毕红说。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宁肯牺牲发展速度、牺牲GDP,也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我市坚决摆脱速度情结、路径依赖,下决心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导向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乌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作为推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主线,要求所有领域、所有区域、所有产业、所有行业都要向此聚焦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

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是我市顺利转型的关键。我市强力推进煤焦化工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由城市周边分散式向工业园区集中式转变,煤炭资源利用由原材料加工向综合集约利用转变;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提升能源资源加工转化水平,打造高效循环、关联紧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步伐,深入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园区、智能矿山,传统产业展现了新形象,焕发出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我市主动服务融入自治区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坚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谋划打造以光伏和锂电池为主要方向的新能源、以可降解塑料和有机硅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推动产业生态成链成群,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我市引进实施新能源产业链项目25个,总投资520亿元,总装机容量386.3万千瓦;可降解塑料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503亿元,总产能296万吨;有机硅项目2个,总产能95万吨;国轩“零碳”基地等5个新能源项目,君正、三维、华恒、东景等7个新材料产业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两大基地建设不断提速、起势、成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市正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作者:赵晖;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