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老年人看好钱袋子系列之一 告诉爸妈,这几种“套路”须防范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5-16 09:49:15



老年消费群体容易成为欺诈的目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针对老年消费群体的诈骗案呈高发、多发态势,有钱、有闲、风险防范能力低的老年人在层出不穷的套路面前防不胜防。

无论是“免费送鸡蛋”的传统套路,还是“卖房养老”的新型套路,不法分子总能精准找到老年消费群体的特征,精心设计话术和骗局。对此,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帮助老年人看好钱袋子呢?本报特别推出“帮老年人看好钱袋子系列报道”,揭露那些常见的套路,提升老人的识骗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最容易让老年消费群体上当呢?保健品骗局绝对排第一。当人生进入老年期,身体大部分功能都在不断退化,单纯的饮食搭配和运动已很难长期维持身体健康,所以外源性、精准的营养摄入就越发受到老年人的重视。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手中都有可自由支配的余钱,骗子们也正是盯上了这一点,或是用“小饵”钓“大鱼”,或是利用老年人对“官方”的信任,给虚假宣传套上“官方”的外衣,拉大旗作虎皮。

对此,记者也进行了一番盘点,倘若您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套路”,一定要告诫身边的老年人小心防范。

套路一:“免费送”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免费送”系列是永不过时的套路之一,通过散发传单免费送礼的手段吸引老年消费者。如在小区周边发传单,凡持传单者可前来听讲座,还可免费得鸡蛋、得挂面、得花生油等等,诱导老年消费者入套。

这种伎俩如此老套,为什么老年人们还会上当?今年76岁的王爱花老人一语道破“天机”:“一是老年人时间多,闲着也是闲着,二是有占小便宜的心理,觉得免费的东西不要白不要。”

王爱花老人就曾为了五斤免费鸡蛋,连续一周去听保健课。盛夏时节,三四十位老人挤在小小的一间屋子里,“老师”亲切喊着“爷爷奶奶”,给大家推荐他神奇的理疗仪,无论是多年风湿,还是骨滑膜减少,只要是骨头疼,用了这款理疗仪,就能“立竿见影”。

王爱花老人没有腰腿疼的问题,但她还是坚持听课,因为每堂课结束后才会发鸡蛋,第一天发了5个,第二天发了10个,第三天却只发了4个,这种不按“套路”的出牌方式让她生怕哪天没去误了大馅饼,于是愣坚持了一周多,直到被儿女发现后坚决反对,她才不去了。

家住乌达区安居佳苑的81岁老人郭安平也常常去听类似的保健课,领过鸡蛋、挂面、香油、袜子、脸盆等东西。但与此对应的是,他也买了许多诸如血糖仪、血压计、体温计、椴树蜜、高钙奶片等虽不能算“三无”,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大厂好品质的产品。

套路二:“假公家”的真营销

煞有介事张贴文件,上面盖着大红公章,工作人员一本正经穿着白衬衫黑西裤,这样的活动就一定是“公家”办的吗?您还别说,许多老年人就信这个。

受访者周静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周静告诉记者,4年前,她姥姥在小区遛弯时,发现有不少人在排队,走近一看,是“公家”在搞优惠活动,钙片买一送十,几百元就能拿走上万元的产品。

“我姥姥退休前是小学老师,自己还会用智能手机,看起来是不容易被骗的那种老年人。事实上上当的都是他们这种有点文化,有点见识,又缺乏经验的老年人。”周静说。

原来,这个营销活动的主办方展示了一系列红头文件,有“中国膳食营养学中心”的《告居民书》,还有关于产品的多种质检报告,工作人员称,这么好的产品之所以卖这么便宜,都是“当地政府”为老百姓谋的“福利”,只有这个地区才能得到这么大的优惠幅度。

“我姥姥立刻就信以为真了,人家骗她说只有乌达区有这个活动,海勃湾区都不享受,她立刻小跑着回家拿钱,要给我家和舅舅家各买一份,花了三千多块元,买回来两箱子钙片,一股糖精味,现在都没吃完。”

无独有偶,今年75岁的受访者邓玉霞也上过这种当。“有上门推销血糖仪,说是社区推荐的。正好我刚在社区服务中心体检出血糖高,心说这服务还挺周到。结果过了一段时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上门来给我量血压血糖,一问才知道,跟人家社区一点关系都没有。”邓丽霞说。

套路三:神乎其神的“治疗效果”

因为查出了高血糖,邓玉霞上当可不止那一次。虽然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有糖尿病,但邓玉霞还是担忧的好几天睡不着觉。“我觉得我就是血糖高而已,是在一个得病的临界点上,可能吃点药或者注意一下饮食就能行。”她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所以当她逛早市的时候,碰到一个卖辣木籽的游商,声称常用辣木籽泡水喝就可以根植糖尿病时,她立刻觉得是“老天给的福音”,想都没想就买了一千多块钱的。

结果可想而知,买来的辣木籽并没有起到奇效,而且品质也很一般,淘宝上几十块钱就能买到。

“老年人上这种当上的多啦。”另一位受访老人姜树对记者说。姜树告诉记者,前几年,他的头上突然多了一块秃斑,儿女带他去医院看过,医生说是真菌感染,配了一点搽剂,但药用完了头发也没长起来。这件事成了老姜心里的一个疙瘩,总觉得自己头上有“真菌”。

“后来我去呼和浩特女儿家小住的时候,在她家附近碰到一位中医,说吃了他的秘方,保证能长出头发来,而且永不复发,我就连着买了好几个疗程,前前后后花了一万多,结果头发也没长起来,中医也联系不到了。”他说。

套路四:奇怪的“门槛”,拒绝年轻人

受访者张慧是一位高中老师,她告诉记者,前不久她发现婆婆家多出来很多“高科技”产品,有富氢水杯,氢氧机等等。但说是高科技,又觉得不那么“高”,比如那台便携式氢氧机就略显粗糙,“机身看起来很廉价,按钮上的字居然是贴得塑料片。”她说。

问了老人之后,婆婆说,是在小区附近的某理疗店买的,原价五六千的氢氧机正在搞活动,半价就可以买到,他们几个老朋友一人订购了一台。

张慧立刻就觉得老人被骗了,上网搜了这个牌子,价格最高的才1900多,于是她带着婆婆一起去理疗店问问,谁料这家店只有工作日的早上6点才开门,平时都不营业。“我第二天起了大早又去了,店员说啥都不让我进门,说里面全是来体验的老年人,都是提前预约的,我去了不方便。我说氢氧机的事儿,对方说那是厂家来搞活动的时候老人们自己订的,跟他店里没有任何关系。”张慧说。

无独有偶,市民高雪华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她听说爸妈总和小区的邻居们一起去“听课”,就也想跟着去观摩一下,但到了门口却被拒之门外,理由是“免费课只服务老年人,年轻人想听课得花钱报名。”

高雪华告诉记者,由于老父亲没有手机,平时在外遇到留电话的事儿都会留她的手机号,于是她就接到了某理疗店晚上9点多打来的要变更讲课地址的电话。

“开始在哪儿我也不知道,但改地方是改到了某酒店的二楼大厅。对方一再强调要早点到,但不能告诉其他人,因为厂家会来搞活动,名额有限。”她说,“ 不难想象,之所以有这样的操作,就是为了躲避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老人子女们的关注。”

套路五:“现身说法”一定是真的吗

市民曹芸芸对记者说,她姥姥最近迷上了一种牌子的谷维素,说有个邻居因为常年服用这种谷维素,现在白头发都变黑了。

“如果说老年人因为营养好长出来了黑头发,我可能还会相信,但白头发又变黑,这完全不符合常理。但姥姥深信不疑。”曹芸芸说。

推荐产品的是小区附近的药店,“头发变黑的邻居”则是药店里的保洁员。曹芸芸把自己打听到的消息告诉姥姥,姥姥却嫌她“事儿多”。

其实,这种找同龄“老人”现身说法的套路早就屡见不鲜。张慧的婆婆就曾当过这种“托儿”。“当时她们一群老太太在理疗店里做保健项目时,店员悄悄告诉她们,说她们使用的免费资格是从公司申请来的,如果有人问就要尽量夸一下效果,这样老板才会同意她们长期免费。”张慧说,“后来每次讲课,讲师都要故意找她们几个去谈感受,谈了几次后老人自己也回过味儿来,不肯当托儿了。”

套路六: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医生

老年人对“白大褂”有一种盲目的相信,似乎穿着白衣,就代表了专业和水平。

张海涛的母亲有腰疼的毛病,一次在药店买药时,被“白大褂”推荐了另一种效果更好的药。虽然这种效果更好的“药”高达138元一盒,但因为是医生推荐的,张海涛毫无怀疑。

半年后,母亲的腰疼变得严重,他再次带着老人就医,医生问上次开的药是否还在吃,他就把“白大褂建议换药”的事儿讲了,医生觉得很稀奇:“什么药能这么贵?”

拿到药盒后,医生很无奈地告诉他,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医生,甚至都不是药剂师,可能就是保健品推销员。母亲一日三顿吃了好几个月的“药”只是一种保健品,或许有些辅助效果,但对根本性治疗可以说是毫无帮助。

“想想其实挺难受的,老年人岁数大了不懂得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我在这之前其实也不懂,以为药店卖的就一定是好药。”张海涛说。

破解套路,可以这样发力

保健品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的套路这么多,如何才能破解呢?记者也采访了多位市民,听听他们怎么说。

市民宁斌刚刚把老爸从“免费领”的套路里解救出来:“方法很简单,我告诉爸妈,网上买东西便宜,别人推荐你买啥,你都回来问我,我从网上给你买,比你买便宜一大半。能为了几个鸡蛋和挂面早起去排队,那肯定是因为看得上这点小便宜啊,我抓住这一点,爸妈想买啥都会回来告诉我,我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他说。

市民张海涛则反思,自己也应该多学一些保健方面的知识。“老人岁数大了,对这方面有需求,如果做儿女的自己也不懂不关心,那肯定照顾不好老人,如果我上点心,我老妈何至于那么长时间用保健品当药,险些耽误了治疗。”

另一位受访者赵莉则表示,还是要带着老年人多接触“外面的世界”。“爷爷奶奶不会玩手机,所以年轻人都知道的套路,他们都不知道。我平时看新闻、刷抖音一旦刷到了类似的案例,就保存下来,周末去看望他们的时候就陪他们投屏在电视上看,时间一长,我觉得我爷爷奶奶啥都知道,一般骗术骗不了他们。”

张慧则觉得,一定要多关心老年人,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老年人相信保健品套路还是因为他们有需要,我们做子女的多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就不会让他们自己陷入‘乱投医、瞎买药’的怪圈里。”她说。

诚然如此,只要我们多付出一点爱心和耐心,把老年人消费群体从保健品市场上的千重套路中“解救”出来,其实并不难。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