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5-10 09:47:42
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劳动教育是“五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要作用。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发了市民热议。在这部新鲜出炉的《方案》中,“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单独课程,并配发指导文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劳动”课回来了?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举措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对于广大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来说又有哪些意义?对此,记者做了一番调查。
“重磅”消息:劳动课将成为独立课程
劳动课将成为独立课程堪称一个“重磅”消息。记者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注意到,根据不同学段,教育部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并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在新课标中,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例如,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则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各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比如在烹饪方面:小学1至2年级的学生属于第一学段,要求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3至4年级的学生则属于第二学段,要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5至6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则要学会做两三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学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
中学生属于第四学段,则要具备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到4道菜的能力。
在农业生产劳动方面:1至2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种植和养护一两种植物,或者饲养一两种小动物;3至4年级的学生可以体验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5至6年级的学生学习种植与养护一两种当地常见的蔬菜、盆栽花草、果树等,或根据区域相关规定,合法合规饲养一两种常见家畜,如兔、羊等;初中学生则可以体验当地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开展组合盆栽、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水产养殖、稻田养殖等劳动实践等。
除了烹饪和农业劳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从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对每个学段作出了不同的规划,例如现代服务业劳动,就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自身兴趣与实际条件,在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现代服务行业中,选择1至2项与自身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实践、体验,如开展班徽设计等文化创意服务活动。
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类也有具体设计,要求孩子们以校园、社区为主,参加1至2项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利用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等,满足他人需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比如担任学校校史馆小向导,向访客介绍学校历史;担任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重大活动的志愿者,作出自己的贡献;参与社区环境维护,为他人创造更好的公共空间等。
这样分学段的任务既兼顾了学生的年龄层次和承受能力,又符合学习劳动技能需要循序渐进的规律,细节上堪称满分。
回忆满满:劳动课就是技能课
其实对于很多“70后”和“80后”来说,劳动课并不陌生,那时候,从小学到中学,课表上肯定有一节“劳动课”或者“劳技课”。
“70后”的“劳技课”更注重实用性,老师会依据地域和学校的特点,教授五花八门的生活小技能,比如做手绢、缝扣子、织毛衣等。“80后”们做手工比较多,老师会带着学生做水车、风筝,做简易“电话”。
今年38岁的毛佳慧还记得自己上小学时候的班级职务——劳动委员。“劳动委员”不是虚职,她的工作很多,平时要负责组织和督促同学们进行班级卫生扫除,偶尔也配合老师组织同学们集体植树,或者美化校园。
这些“劳动课”带给学生的收获是丰富的。“70后”受访者张琪告诉记者,她就是从小学课堂上学会了“缝扣子”和“用钩针钩毛衣”,“上中专的时候,家里给的生活费很少,我靠着给同学们织毛衣、围脖、椅子垫之类的,挣了不少生活费。”她笑着说。
同是“70后”的受访者郭志成也告诉记者,他至今还记得植树课上老师教他怎么使用铁锹,“抓着锹把中下段,身体要微弓,肩膀要下沉,铲的时候要学会用惯性,这样劳动不容易受伤。”他说。
“80后”受访者刘霞记得小学课堂上,老师教她们用一捆毛线、两只一次性水杯制作简易的“传声筒”,学习固体声波振动原理。当了妈妈以后,她专门给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个,双胞胎兄弟兴致勃勃玩了好久。
在很多受访者看来,劳动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接受和必须接受的一种技能培养,因为它不仅能培养青少年基本的劳动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更能帮助学子们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从而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但大家也普遍认为,虽然现代教育更提倡全面发展,可不知从何时起,“劳动课”已经悄悄产生变化,更多的变成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实践课”或者“体验课”,不但不受学生重视,老师和家长也不将其当作主要考察目标。
家有小学生的杨默宇就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孩子上学后,他的备忘录里多了一条“值日”,就是到学校帮孩子打扫卫生。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年纪小,打水、倒垃圾、擦玻璃和清理班级环境区都需要辅助,家长们便将这项工作接到了自己手里。“想想我们小时候,这些活儿不都是自己干的吗?不但要打扫卫生,还要捡柴火生炉子。每学期开学前,要集体大扫除、粉刷教室,不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嘛?当然,现在的生活环境与我们小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但现在孩子的动手能力也确实比我们小时候差了许多。”杨默宇说。
家有中学生的穆海霞也告诉记者,读初三的女儿兴致勃勃地要给她“表演”包饺子。穆海霞一边觉得很欣慰,一边又很感慨:“我十来岁的时候就给全家人做饭了,但我的女儿十四岁了还不会包饺子。”
受访者张萌也有点郁闷,家里养猫,已经读大学的女儿快递回来一包“猫草种子”,兴致勃勃研究着要自己种,“我一看,这不就是小麦种子吗?但我女儿完全不认得。她都读大二了,鞋子和床单被罩几乎没有自己洗过,都是送到洗衣店去洗,问就是宿舍没有洗衣机。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大概说的就是这一代人吧。”
劳动技能,关乎生存。当其再次作为必修课程回到校园时,无疑也体现了“育人”这一教育初心的回归。
各界热议:劳动课应该怎么上
劳动课如此重要,怎么上才能保证其效果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许多市民。
市民张萌说,作为一名家长,她觉得这种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代社会优越的物质条件让孩子们缺失了很多技能,疫情大考一来,就露馅了。我看了很多的新闻报道,有些内容简直啼笑皆非,比如小两口常年吃外卖,封闭小区没有外卖时不会煮饭,需要邻居接济;再比如大学生在母亲节送给母亲的礼物,居然是快递回家的一包脏衣服。”
市民孙佳乐也认为,孩子如果只知道学习课本知识,没有生活技能是不行的。“总觉得孩子还小,不让动刀,不准动火,不用擦玻璃,不用拖地,那他们什么时候才该学这些基本技能呢?我们把孩子养得太娇了。”他说。
市民贾海涛则充满担忧,他怕这项课程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流于形式”。“我觉得课堂上可能不具备让孩子学习的条件,比如做饭什么的,最后是不是还是让家长去教,然后拍视频展示学习成果?”贾海涛说。
某小学班主任教师陆婷则考虑,如果自己所带的班级要开设劳动课该如何进行,“是不是应该像课外兴趣小组那样把孩子们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去学习和实践?一定要有老师和场地,这样才能让劳动课上得有成效。”她说。
教育工作者孙珂则认为,近年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是不争的事实。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开展的效果很一般,是否开展也无计划、无考核,甚至有的时候,会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而从家庭来讲,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甚至还会觉得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从社会来讲更是如此,体力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反而有时候会被当作反面教材,比如经常有家长告诫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去“扫大街”“搬砖”“种地”……
因此,在孙珂看来,要想上好“劳动课”,首先是要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要教会学生“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这是一项长期的课程,不但学生要学,家长也要学,社会更要学。
我市现状:我们的劳动课上得怎么样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尽管新课标今年9月才会执行,但我市各中小学校其实一直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其中不乏亮点。
我市教育部门一向主张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市十八中,学生经常通过各种形式感受“劳动”的不易,比如到餐厅帮厨、到图书馆整理图书、学习组装电脑等。
海勃湾区光明路小学开辟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出的实践田由班级承包,根据时令种植适宜的植物。学生除草、浇水、培土……一边观察一边学习。
在市十二中,班主任们也会巧妙利用班会课等时段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初二年级班主任田颖就曾组织学生集体过端午节,一边学习与端午节相关的知识,一边包粽子、系彩线。学生学习了包粽子的全过程,从泡糯米、煮粽叶开始,一直到包好的粽子下锅煮熟端上餐桌。“不少家长都反馈说,孩子是真的学会了,会在家再做一遍。这让我发现,只要活动组织得精心严谨,的确能起到让孩子们学习技能的效果。” 田颖说。
前不久,市十三中校长赵延超的一条微信朋友圈消息引来无数点赞,他说,孩子们上个月种的菜,马上能吃了。市十三中的劳动实践课一向办得有声有色,学校专门开辟出种植基地,师生一起动手,从埋下种子开始,浇水、施肥……直到蔬菜成熟端上餐桌。
市十八中还与海南区黄河村葡萄种植户合作建立农业研学实践基地,每学期会安排学生到基地开展葡萄栽培、修剪、采摘等农业研学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的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农区。
……
由此可见,与其说是新课标让劳动课“回归”,不如说新课标让劳动课“怎么上”有了更为详细的标准和目的。
社会和时代在变化,构建适应新时代的高水平劳动教育体系尤为重要。
我市教育部门对于如何“劳动育人”有着扎实的实践基础,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劳动课程内容也会继续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具象化、立体化等特点。相信在新课标的推动下,我市的中小学生将通过更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打通书本与现实生活的界限,真正体会到劳动的意义所在,也能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为未来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2-05-10 09:47:42
乌海日报社 | 2022-05-06 15:48:12
乌海日报社 | 2022-04-28 09:38:32
乌海日报社 | 2022-04-25 08: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