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首个寒假,孩子们过得怎么样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2-02-18 09:27:19

刘雨佳 绘图

刘雨佳 绘图

红红火火的元宵灯会一落幕,这个年就算是过完了。随着开学脚步的临近,孩子们也要收收心,准备回到课堂去了。

其实,这个寒假与以往的很多个寒假有所不同。这是“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后的首个寒假。在这个寒假里,孩子们都过得怎么样?老师和家长们都有什么样的想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后的首个假期,孩子们过得怎么样?当记者向多位受访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多数受访者纷纷表示,这个假期让孩子们告别了繁重的作业,变得趣味而生动。

曾几何时,对于学生们来说,寒假或者暑假,其实就是一个“小学期”。家长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要用很多课程把孩子们的日常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比上学的时候还要繁重。补习班里的一节课至少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周六日也不能休息,要背着书包到处“转场”。

孩子累,家长也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陪孩子上补习班“又花钱,又费时间”,时间一长,家长和孩子不免都有倦怠心理。

“双减”政策的落地,打破了这一魔咒,这个假期的表现尤为明显,不少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减负赋能”不再是一个词,而是真实地变成了一个结果。

假期“转场”少了,实践作业多了

假期不用再上补习班,我市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黄嘉琪觉得非常开心。尽管刚上五年级,但黄嘉琪的“补习”经历却很“老道”,从上三年级开始,他就辗转在奥数、英语、作文辅导等多个课堂,周六日被安排得满满的。

“可怀念我小时候呢。”这个刚刚12周岁的孩子老成地“叹口气”:“我小时候放了假还能跟爸爸妈妈出门旅游呢。”他说。

“他说的小时候其实是六七岁的时候。”黄嘉琪的妈妈孙俪笑着对记者说:“从三年级开始,他就要上很多补习班了。他识字量小,语言组织能力不好,总是不会写作文,我给他报了假期作文班。他不爱背单词,我就给他报了英语班,让老师管着他。除了奥数是他自己选的以外,还有书法、绘画、编程,的确是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样的结果,让黄嘉琪小小年纪就已天天唉声叹气,使劲回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母亲孙俪也很郁闷,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又觉得自己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

与黄嘉琪类似,小学生尚雪莹也觉得,假期作业少了许多,“我每天只用一个小时做作业,还没过年就把作业写完了。”尚雪莹骄傲地说。

尚雪莹爸爸是一名医生,以前的寒暑假,他最常干的事儿就是在值夜班的时候把没写完作业的女儿带到办公室里补作业。“也不是孩子不好好写,白天她还要上各种特长课,到开学还有写不完的作业。”他说。

初中生高子墨说,由于要上的补习班太多,每到假期,他就要在不同的补习班“转场”。“上完数学上英语,补完物理补化学,上学的时候周六还能睡到8点半呢,放假反倒累,8点补课就开始了。”他说。

补完课晚上回家,高子墨不能玩游戏也不能看电视,因为还要打很多卡,交日常作业。“反正每天要背诵的和写的东西特别多,都得录视频发在群里。”他说。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许多受访学子们都明显感受到,书面作业少了,探索性作业多了。比如黄嘉琪的寒假作业里就有一项是“了解冬季奥运会”。这是一项完全不需要家长参与和指导的作业,黄嘉琪自己上网搜了历届冬奥会的举办地,了解了冬奥会的各种比赛项目,还认识了很多冬奥体育明星。初中生高子墨的作业里也有很多诸如“家务劳动”“品味年俗”的小作业,孩子们可以将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以拍照或者写心得的形式记录下来。

初中生苗雨涵也说,她的假期作业,阅读的比例远远超过书面比例,还有不少社会实践的内容,比如参加家务劳动,学习衣物熨烫保养、床品清洁、烹饪等等,“这让我感觉很轻松,都说我们05后自理能力很差,其实如果有时间学一学,我觉得我也能做得很好。”她说。

少了书面作业,多了新颖实践,孩子们也有了更多思考、创新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鸡娃”时候少了,亲子陪伴多了

课业负担减少意味着家长们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家有六年级男孩的张淼说,她家里就是典型的“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张淼的儿子小帅喜欢画画,且很有天赋,水彩画曾获得过全国中小学生绘画大赛银奖。张淼也知道孩子有天赋,但她和大多数家长一样,认为画画不能占据主要的学习时间,精力还是应该放在“学习”上。

“什么学习都是学习,写作业是学习,画画也是学习。”小帅气呼呼地跟张淼吵架,在他看来,很多功课都已经学会了,没必要总是“复习复习”,他讨厌妈妈给他买的练习册,也讨厌不停地上补习班。

高子墨也告诉记者,自从自己不上辅导班,母亲周霞也从专职司机的角色里被解救出来。“以前每到周末,我们就跟打仗一样,我在楼上上课,我妈就坐在车里等着,下了课再赶去另一个辅导班。家里买了特别多的速食品,我爸下了班只能煮点速冻饺子吃。这个寒假我总算能睡到自然醒,我妈也有精力给我们做好吃的了。”他说。

受访者赵宇说,他现在也很少用“鸡娃”的方式来管教孩子。“鸡娃”是个网络流行词,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以前,赵宇觉得,“鸡娃”是必须的,你不给孩子“打鸡血”,社会也会给孩子打。但这个假期他有了新的认识:“我儿子一直说又学钢琴又学围棋很累,我想想也是,我们在他这个岁数,不都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嘛,没必要让短暂的童年这么辛苦,不想学就不学了吧,学特长的初衷不就是为了陶冶情操嘛。”他说。

和赵宇一样,家长刘娜也意识到了亲子陪伴的可贵。“以前我一直觉得我儿子自理能力极差,不叠被子,不会收拾衣服,上完厕所不会刷马桶。这个假期在家时间多了,我手把手地教,发现孩子什么都能做得很好。亲子陪伴其实就是这样吧,父母言传身教,孩子才能有样学样。”

的确,在“双减”政策下,一些家长的观念正发生改变,从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到更关注孩子全面成长,也开始注重亲子互动和陪伴。

宅家闭关少了,运动乐趣多了

受访者高君君说,以前她最烦恼的就是14岁的儿子不爱出门,休息时间总会窝在家里,看电视,或者玩手机,这让她非常担心。赶孩子出门,孩子总是说:“累,不想去。”如果没收了手机电脑,孩子就宁可睡觉,也不肯出去溜达溜达。

无独有偶,刘娜也有类似的困扰。她家的孩子倒不是天生喜静不喜动,而是要写的作业实在有点多,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出门去玩耍。

但这个假期,刘娜和高君君都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孩子爱上了运动。恰好“冬奥风”刮过,冰雪运动正风行,减少了课业负担的孩子天天到公园和湖边滑冰,玩得不亦乐乎。

“以前总觉得孩子宅,其实就是玩耍的时间少,任何一项运动都没法让他产生浓厚兴趣。这个假期不用补课,我儿子天天跟爸爸去打篮球,一个寒假下来居然迷上打篮球了,打得也很不错。”高君君说。

郭蓓蓓,12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蓓蓓说,她这个寒假体会到了轮滑的乐趣。“穿上鞋子有种飞一样的感觉,每次训练完了都觉得身体轻盈,特别有劲儿。妈妈说如果我轮滑学得好,也能去学短道速滑,就像奥运冠军们一样。”她说。

郭蓓蓓的小伙伴张乐则趁着假期学会了游泳。“我一直都想学游泳,但没有时间,这个假期我终于学会了,可以跟爸爸妈妈比赛了。”她说。

高子墨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体育锻炼”小作业的时候意外发掘出自己跳绳的天赋。“我能连续跳绳一千个不休息,还觉得很轻松。”他说。

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滑冰、游泳……这个寒假,减少了课业负担的孩子们纷纷体验起了运动带来的乐趣。此外,一些乐器、声乐、舞蹈培训也备受家长和学生喜爱。14岁女孩刘堃就趁着假期一直在学现代舞,一个假期下来,舞蹈技巧有了很大进步,“还瘦了很多,体能也变好了。”她说。

青春叛逆少了,健康快乐多了

“早晨8点起床,1小时写作业,1小时练书法、1小时背诵,11点半到12点半学做午饭,下午运动一个半小时后阅读,每天阅读时间不低于两个小时。”这份简单的“日程表”,是初中生丁宇宸给自己制定的。

丁宇宸的母亲高君君告诉记者,照着以前,小丁才不会做这样的“日程表”,如果她替儿子做规划,肯定要吵架,“14岁男孩有多叛逆,你都想不到。”

那么,为什么叛逆的孩子主动做起了计划?丁宇宸说,因为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了,我能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呀。

这一点也得到高君君的认可,她说,原本对于“双减”她还是心存顾虑的,觉得这个假期是不是会“荒废”掉,但现在看来,孩子反而变自觉了,而且居然还爱上了运动,可谓是意外之喜。

孟萱雅是一位15岁的初中女孩。这个假期,小孟觉得自己很快乐。以前的每个寒暑假,都是母亲抓成绩的“黄金期”,但对于这个性格有点内向的孩子来说每天都过得疲惫不堪,于是常常用“冷战”来和妈妈对抗,一个礼拜不跟妈妈讲话。父亲老孟郁闷地说:“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我这日子过得简直太累了。”

但这个寒假,孟萱雅觉得,小时候那个温柔可亲的妈妈又回来了。“这个学期我们留了很多实践作业,比如包饺子、熨衣服,我跟着妈妈学,突然就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了。”小孟说。孩子的变化也被父母看在眼里:“孩子懂事了,我比啥都高兴。”小孟的母亲王女士说。

“双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除了减轻孩子们校内外的课业负担外,真正重要的还是要关注青少年们的健康成长。这个过程既包括自主发展,又包括身心健康,还包括亲子陪伴。

寒假前夕,教育部曾发布《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人生如长跑,起步忌冲刺,薄发需厚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不能靠填鸭而成,也不能靠灌输而至。”

诚然,当假期不再是“第三学期”,实践探索代替了补课刷题,孩子们将积蓄更多能量获得全面成长,只有家校和社会协同努力,尊重孩子、关爱孩子、帮助孩子,才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有能力迎接更大更多的挑战。

(作者:韩建慧;编辑:段继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