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10-25 09:37:17
照片已模糊不清,但关于青春、文学的记忆永不磨灭。
2004年,乌海日报社出版的副刊作品精选集《原上草》和《朔风》(1982—2003),书中就有许多乌海市青年文学笔会会员的作品。 一龙 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乌海市青年文学笔会名噪一时。作为一支由热血青年组成的社会团体,其在4年的时间里,组织开展讨论会、采风、诗歌与朗诵比赛等各类文学创作活动,甚至还办起了油印小报。可以说,青年文学笔会是当时乌海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以笔会为“孵化器”,一批文学青年快速成长,他们纷纷挥洒文学豪情,将才情与深情奉献给了乌海这片热土,成了乌海文学雄厚的后备力量。近日,部分会员重温文学岁月,激情满怀地向记者讲述了那些难忘的故事。
笔会那些艰苦并快乐的日子
为什么要成立青年文学笔会?想必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对此,时任笔会副会长的李建军说:“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文学创作也随之进入到一个相对活跃的时期,就乌海而言,文学青年相继崭露头角,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这种情况下,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团体将文学青年拧成一股绳,把乌海青年文学乃至乌海文学的整体水平带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可以发掘、培养更多的青年文学人才。于是乎,青年文学笔会呼之欲出。”
对于青年文学笔会的成立,当年的《乌海报》(今《乌海日报》)起了主要作用。李建军回忆说:“《乌海报》副刊编辑郑达致力于培养乌海文学青年,有意成立乌海青年文学笔会。我记得,1985年的一天,郑达老师叫钱洪东和我到他家里做客,提到了笔会的事情,还会同我俩拉了个名单,大约十几个人,都是三区的青年文学骨干。后来,我们在《乌海报》上发布了征集令,公布了入会条件,即35周岁以下,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发表过习作……”
1985年10月20日,一个乌海文学青年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乌海市青年文学笔会正式成立。17人成为首批会员,有钱洪东、李建军、李质一、马燕、张宝桥、孟莲蓉、李荷花、刘海荣、于俊茹、张五四、刘忠宝等……钱洪东为会长,李建军是副会长,李质一是秘书长。“笔会的诞生实属不易,它由《乌海报》发起,郑达老师牵头,我们具体组织实施,可以说是所有人心血的结晶。”马燕说,“笔会的意义十分重要,不仅弥补了乌海青年文学团体及青年文学的空白,也为乌海文学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笔会成立伊始,面临的困难很多,通知会员参加活动便是难事之一。“我们一个月搞一次活动,可是在那个通讯、交通不太便捷的年代,传达讯息只有通过信件往来,现在看来,写信的手段有些原始,但在当年却很盛行。”李建军说。还有交通问题,说到这事,曾经的秘书长李质一颇有感触:“每到活动的日子,笔会的文友们出行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坐火车,有的搭货车,甚者乘渡轮,更多的人骑自行车,来往于海勃湾与乌达、海南之间。那时的路况非常糟糕,土路居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实在骑不动,只好推车走。我曾骑行几十公里去找张宝桥,不巧赶上了夜路,连人带车摔了好几次。”
文学跋涉之路注定是艰辛的,好在这群心怀火热文学梦想的年轻人勇敢地将困苦踩在了脚下,朝着梦想砥砺前行。一年后,他们就有了可喜的成果。这一年,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油印小报——《飓风》。关于这个名字,李质一说:“是钱洪东的‘杰作’,意为文学风暴吹遍全国,吹遍全世界。”关于这个名字,创刊词中也有详细的解释:“我们的话题千千万,我们的话题布满天,我们的话题要汇聚一股强大的飓风——一股摧枯拉朽、远渡重洋的风暴。”
这一年,笔会不断发展壮大,会员达42名,会员先后在《乌海报》《呼和浩特晚报》《煤炭文学》《中国电力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50余篇。同时,笔会还组织会员前往乌达电厂、劳动教养管理所等单位参观、学习,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十余次。
难忘那真挚的“报社情”
回想起青年文学笔会的岁月,笔会成员无一不感受到来自《乌海报》及《乌海报》人的深情厚谊。据马燕回忆:“《乌海报》是我们的‘娘家’,亦是一方阵地,我们的室内活动基本上都在报社的会议室举行,《飓风》的编辑部也设在报社。与此同时,报纸的副刊专门辟出版面刊登会员的作品,上稿比较多的有杨留锁、李建军、张宝桥、李质一、钱洪东等。还有报社的报人,对我们非常好,郑达老师经常放弃休息日参加笔会的活动,提出诸多中肯的意见。再有,他时常邀请张志升、乔澍声、尹君、孙甲等乌海名家讲文学课,令我们受益匪浅。”李荷花说:“那个时候副刊编辑张滨艳住在报社的单身宿舍,她也常常参加我们的活动,我和张宝桥、李建军、李质一、马燕、于俊茹等人还常在张滨艳的宿舍蹭饭,她给我们做的烩菜里放了红薯,很好吃。”正是因为报社经常举办各类文学活动,使会员们的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许多人频频在报刊发表作品,在乌海文坛开始崭露头角。而更让人感动的是,报社与青年文学笔会之间的深厚情缘一直持续至今。记者了解到,不少笔会人利用各种机会回馈报社,感激当年报社对自己的文学培养之恩。张宝桥到樱花医院后,连续2年和报社联合举办了“辉煌七十年 圆梦新时代——樱花杯”征文大赛和“宜和杯·真情故事”大赛,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樱花·宜和杯’——讲述乌海故事”有奖征文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吸引了全国十几个省市千余名作者的关注,稿件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于俊茹近年来主动和企业联系为征文活动积极出力,有时还担当评报员,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李建军积极参与报社举办的各类活动,他在今年本报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德晟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报社是我们文学路上的‘领路人’,这份恩情我们将永远铭记,我们和报社结下了一世情缘。”张宝桥动情地说。
文友结下了深情厚谊
难忘“报社情”,不舍“文友谊”,马燕的印象中,笔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乐融融,亲如手足。“当年,笔会成员非常活跃,一帮年轻人除了按照乌达、海勃湾、海南划分区域分别分期承担油印小报发表作品、完成笔会布置的作业外,还用信件、讨论会等方式评论会员的作品。讨论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话语尖锐,有时也争得面红耳赤,但是过后丝毫不影响感情。”马燕说,“创作之外,笔会常常组织一些聚会、采风等活动,增进了会员之间的了解和友情,好多当年的会员至今仍然保持着联系。”
接着马燕的话题,曾是笔会一分子的张宝桥说:“文友们皆是性情中人,尤爱请客吃饭。我同样不例外。当年,我的工资不高,可是时常唤上三五文友小聚,为了招待文友可谓绞尽脑汁,在宿舍区旁边的集体菜地‘借’些菜,跑到河里捞点儿虾,再去商店赊上几瓶罐头,好不容易凑了一桌子菜,便忙不迭地将文友们请上桌,所有人把酒言欢,谈笑间尽是诗歌,好不快活!几次小聚之后,荷包渐瘪,日子愈发捉襟见肘。但是,我觉得,有文友和诗歌相伴左右,清苦的生活平添了一丝甜滋味。所以,一切都值得。”“那时的文友可谓至情至性,除了包吃还包住,我们很多人都住过别人家里。如今,那份温暖尚在心田,使人久久回味。”李荷花补充说。
留下一抹亮丽的文学色彩
说起青年文学笔会,举办诗歌与朗诵比赛不得不提,那盛况空前的场面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1987年,乌海市青年诗歌比赛成功举办,诗人尹君曾撰文道:“时令已进寒冬,燃烧在青年们心中的诗情却是火热火热的。200多名男女青年,或来自工厂矿山,或来自机关学校,或来自街头巷尾的小铺里,他们年龄相仿,却又互不相识,但在诗的召唤下,走到一起来了。他们讴歌伟大的时代,赞美灿烂的青春,咏叹多彩的人生,几乎每一篇诗作朗诵完毕,都会溅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毫无疑问,这次诗歌比赛是成功的,这是一次青春的炫耀,也是一次诗的炫耀。”
1987年12月27日,诗歌朗诵大赛如约举行。据介绍,参赛人员共有50人,涉及的群体包括教师、学生、工人、机关干部、军人等等。参赛诗歌30多首,大部分是参赛者本人创作,且内容丰富多彩,以抒发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为主。
最终,大赛评出5个创作奖、6个朗诵奖、1个组织奖,分别是,创作奖:一等奖《青春期》(李建军),二等奖《黎明,我们启程》(孟莲蓉)、《十八岁,我们走进淅淅沥沥的雨里》(王志军),三等奖《祖国啊,请接受我一个边防战士的敬礼》(阴海鹏)、《弄潮去》(晓梁);朗诵奖:一等奖钱洪东、孟莲蓉,二等奖王建华、张梨花,三等奖张平、刘兰芳。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989年,伴随着社会发展,文学创作队伍的日益成熟,文联专业协会的成立,乌海市青年文学笔会停止了各类活动,而累计出了8期的《飓风》也宣告停刊。
笔会远行,但它留给世人一抹亮丽的文学色彩,从笔会走出十几个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这些人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成为当今乌海文坛的中坚力量,有的还走出了乌海,在更广阔的文学天地中有所作为。
乌海市青年文学笔会部分会员简介
阴星宇(阴海鹏)
我市原创大型音乐剧《乌海人家》编剧,词作家、编剧。
张宝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协主席。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诗,先后发表作品100多首;20世纪90年代,诗歌作品分别被《华北电力报》《内蒙古作家报》等报刊专题报道;去年,抗疫诗歌《想到梨花》被中国诗歌网评为最受喜欢的十首诗歌之一。
先后出版《保持错觉》《冬青花》《梦中有你》《沿途有我》《并非错觉》《守住永远》《走进明天》《原始梦影》《错非错》《玩石》《戈壁石玩》《精品藏石》等诗歌、摄影及赏石随笔集10余部。
李建军
诗歌见诸于《草原》《浙江诗人》《内蒙古日报》《乌海日报》《呼和浩特晚报》等报刊,有诗歌入选《内蒙古七十年诗选》《中国江海诗歌》《奔腾诗歌年鉴》《2021天天诗历》等各种选本。
李质一
在市公安局工作期间有《蓝盾在试验区闪光》《阳光下的罪恶》等多篇报告文学和其他作品在《内蒙古公安》杂志发表;散文《秋探苏白沟》在内蒙古出版社散文集《乌海诗情》发表;有诗作《情愫》等数篇在《乌海日报》《阿勒泰日报》发表。
马燕
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2008年,负责编辑乌达矿业公司职工文学作品集《地火》。散文《沙枣花开》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弘扬市树市花精神”有奖征文二等奖。
李荷花
笔名小河,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多以诗歌,散文为主,偶有报告文学、小说问世,著有诗集《听雨》,编著《吃在乌海》等丛书,系内蒙古作协会员,内蒙古评论家协会会员,海勃湾区作协主席。
刘海荣
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东方文学》《北方文学》《乌海日报》《温州人》《温州青年》《温州侨乡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小说、散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曾荣获“91中国诗星”称号;近年来,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发表小说、诗歌专辑,诗歌被收录在各种诗歌作品集出版发行。
孟莲蓉
20世纪80年代起,有散文和诗歌陆续发表于报纸刊物及网络。
于俊茹
笔名涵予,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朗诵联盟高级专员,内蒙古朗诵家协会会员,乌海市朗诵协会主席,有诗歌、散文、小小说刊发于各类报纸。散文《我的继母》获乌海日报征文一等奖,作品曾被收集在《星光集》《乌海诗情》等书中。
刘忠宝
乌海市青年文学笔会海南区理事,曾在《乌海报》发表小说和散文30多篇,在行业报纸《海勃湾矿工报》发表大量新闻、摄影作品;2000年,内蒙古出版社出版《小老板陷阱等着你》一书。
(作者:董巍巍;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1-10-25 09:37:17
乌海日报社 | 2021-10-18 09:47:05
乌海日报社 | 2021-10-12 09:41:01
乌海日报社 | 2021-09-28 09: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