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09-24 09:49:06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我为群众办实事】
民政助理员为居民录入信息。
社区网格员入户采集生活困难居民信息。
低保户使用社会救助自助申报及信息查询一体机完成定期报告。
近年来,我市为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救助服务需求,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探索构建“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服务管理信息化改革创新,转变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模式,努力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互联网+社会救助”
近日,市民芦女士带着孙子到海区林荫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完成定期报告。她的孙子享受低保政策,每月需要报告确认。只见,她的孙子熟练地使用社会救助自助申报及信息查询一体机完成定期报告,用时不到两分钟。“这个设备用起来挺方便的,孩子课间操时间完成操作,现在回去还不误上课。”芦女士说。
今年6月,市民政局为全市20个镇(街道)配备社会救助自助申报及信息查询一体机,为无法通过智能手机在家完成低保定期报告的困难人员提供了报告平台,实现了社会救助的政策法规、办事流程、救助动态、救助信息等公示、查询一体解决;申请人自主完成人证比对和现场头像采集;自动识别证明材料的真假及相关证明信息是否修改或伪造;申请人按照流程输入相关信息材料,自动核算申请人是否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
林荫街道办事处民政助理员王小玲向记者展示了一体机的操作方法。一体机操作系统界面显示有“低保申请”“临时救助申请”“操作指南”等8个选项,她将身份证放到感应区,随后点击“低保申请”,便会弹出“申请资格认定页面”,通过操作指示一步步填入信息,最终点击确认申请即可。“最后,系统会自动核算,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自动退回。使用一体机申报社会救助只需要根据指示操作即可。申报后符合条件的申请会自动推送到‘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化民政平台’,由我们进行下一步无纸化操作。”王小玲说,在她的办公区,摆放了签字板、指纹仪等新配备的设备。
为规范低保初审、审核确认、监督管理等工作流程,统一最低生活保障规范性文书,规范社会救助工作流程,实现各个环节智能化,各区民政局、镇(街道)均配备了数据采集一体设备、签字板、指纹仪,让基层经办窗口有设备、有能力开展网上受理。系统主动识别操作环节,根据实际业务实现线上签字、指纹采集及电子签章自动生成,并且可自动生成电子档案,实现所有申请的数据及附件与自治区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系统实时同步。经办人员可随时快速查询系统中低保对象的电子档案信息,包括在享对象的基本情况、审核审批情况、动态管理情况、低保金支出情况等。
此外,市民政局还完成了社会救助服务信息化系统软件开发,硬件全部安装到位。经过试运行,系统已相对完善。此系统的开发运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市社会救助服务信息化创新,转变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申请、受理、查询、审核确认等社会救助申请自助化、收入综合认定自动化、低保审核审批无纸化、定期报告便利化,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以前,居民申请救助需要多次到街道办事处填写材料、提交材料、签字确认。现在,居民在一体机或手机上申报后,通过线上签字、指纹采集等方式就可完成。我们通过移动终端查询低保对象电子档案材料,开展申请、初审、审核确认工作,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王小玲说。
此外,市民可以通过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设立的低保微服务平台,在线查阅相关政策、申请救助、预估测算、查询办理情况和低保公示以及投诉建议。困难群众可及时查询救助政策、救助申请条件和步骤及救助结果公示等信息。微信平台同时具备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功能,拓宽了救助渠道。
“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通过数据多跑路,使服务更快速,实现群众少跑腿。
转变服务模式
在我市“互联网+社会救助”工作模式不断推广完善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原来“被动”接受市民申请,转变为“主动发现,上门服务”。
“最近身体恢复怎么样?你安心治病、休养,给你申请的临时救助金已经下发了,打到你的卡上了。低保申请也正在公示阶段。”近日,海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网格员刘娟对居民方虎说道,她给方虎下载了相关的App,让他能够随时查看低保办理进度。
据了解,方虎一家4口与方虎的父亲共同居住,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平常靠打零工和收废品为生。今年7月,方虎突发脑出血,丧失劳动能力。“家里条件不好,给他看病花了很多钱,又没了劳动力,都不知道后面生活该怎么办了。”方虎的父亲说。
他们不知道的是,网格员在此之前就一直关注着他家的情况。“我入户走访时,发现他家的条件不太好,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那时就想着为他家申请低保。经过核算,他家的情况不符合低保申请条件。”刘娟说。方虎突发疾病,刘娟很快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上报林荫街道民政助理员。
由于“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的推广,民政助理员王小玲主动上门通过手机为方虎申请了临时救助和低保。“真是太及时了,工作人员主动来家里帮助方虎申请救助,我们在家里坐着就完成了申请。网格员现在还经常来家里了解情况,通知我们救助审批的进度。他们费心费力地帮助,让我感觉生活一下有了着落。”方虎的父亲感动地说。
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不断强化爱民意识,发挥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驻村帮扶干部、社区(村)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管理员、社区志愿者的主动发现机制的作用,利用数据共享,增强社会救助的主动性,实现“政策找人”,为困难群众提供“零距离”的救助服务。同时,民政部门强化便民意识,进一步优化审核确认流程,无须申请人提供其他部门开具的证明;优化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功能,方便困难群众求助;加强对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升工作人员运用系统的水平,推动救助事项便民、便捷、高效。民政部门强化惠民意识,逐步提高救助标准,放宽救助条件,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努力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质量。
兜住民生底线
我市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兜得住、兜得牢。
郝再飞是林荫街道温馨社区的困难人员,由于生病丧失劳动能力,平常靠低保金维持生活。近日,他发现自己的低保金上涨了。“现在的政策好,低保金几乎每年都有调整,还有各种补贴,我的生活有保障。”郝再飞说。
由于年龄增长,郝再飞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已经达到特困人员的标准。温馨社区的工作人员目前正在为他申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他是‘三无’人员,一直无人照顾,我们为他申请特困救助,他每个月能得到1600元的特困救助金。将来,如果他愿意,随时可以入住社会福利中心。”海馨社区民政助理员韩瑞芬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依据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结合不同群体如未成年人、有(无)劳动能力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贫困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点分类建档,完善救助对象分类管理,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专项救助。除民政部门开展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外,相关部门开展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受灾人员救助,使社会救助政策、资源服务各类困难群众,提升救助对象生存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
我市还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确定社会救助标准,今年,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810元、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600元、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象护理补贴标准提高到1144元、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象护理补贴标准提高到440元。
据了解,目前,全市低保对象4772户7418人,本年度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705.67万元,月人均补助水平608元。特困供养266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385.08万元。全市临时救助596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30.89万元。其中,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全部入住我市社会福利中心或在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保障生活不能自理特殊困难群众的需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护理服务,由各区民政局、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与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监护照料人签订照料护理服务协议,督促照料服务人员全面落实各项照料护理服务,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此外,我市还积极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持续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和《乌海市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倡议书》,继续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组织的初心和使命。自2018年以来,市区共39家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困难家庭助学、助医、生活救助等方面的帮扶活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物资)48.89万元,1.17万困难群众受益。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创新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民政局局长郭振莲说。
(作者:张楚研;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1-09-24 09:49:06
乌海日报社 | 2021-09-17 10:11:42
乌海日报社 | 2021-09-03 09:48:59
乌海日报社 | 2021-08-27 11: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