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09-23 09:33:45
【丰收的味道】
农区居民正忙着将大葱打捆装车。 (斯琴图 摄)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的葡萄熟了。 (王颖 摄)
收割小麦。(资料图)
金裕社区居民罗存福和妻子李菊芳在菜地收菜,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张丽阳 摄)
金秋九月,收获铺满了乌海大地,汉森集团的酿酒葡萄也到了“开榨季”。9月19日,工人们将刚摘下的葡萄清洗干净,遴选好,送上了运输带,伴着机器的轰鸣,新鲜的葡萄果汁不断流出,亦把甘醇与希望流进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董巍巍 摄)
农区居民高兴地将玉米装进三轮车。 (斯琴图 摄)
秋天的农家,喜在一家老小,乐在农区居民的小院,醉在一片广阔天地。小小的院子里洒满了幸福,如装满芳香的美酒,涓涓细流不断地渗入居民心中,甜蜜在父老乡亲梦境里……一幅农业强、农区居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在乌海徐徐展开。
丰收喜悦扑面来
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走进海区金裕社区居民冯兆富的葡萄地里,一片片绿色衬着紫葡萄一望无际,冯兆富一家在地里采摘果实,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收获的喜悦。
看似小小的葡萄,早已成为冯兆富家增收的“密码”。这几天,冯兆富全家总动员忙着采摘葡萄,等待顾客前来取货。“今年葡萄管理得不错,长得特别好,产量大约有2500多公斤,大概能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冯兆富开心地说,因为他家的葡萄品质好,早被顾客预订一空。
冯兆富是在2001年来到乌海,在此之前,他在延安种植了大片果园。冯兆富说:“那时我家种桃子、苹果、杏,来乌海之前没有怎么种过葡萄。来了乌海后,最开始还是像在老家一样种果树,但桃树在这里比较难活。后来听大家说这里很适合种葡萄,而且收入比较高,就开始种葡萄。”
“一开始种葡萄,因为延安和乌海的气候环境不一样,大家跟我说了不少经验但都不大管事儿,我就开始自己摸索。”冯兆富说,“只要在葡萄挂果时不让它生病,那么葡萄产量就高、质量也好。”
如今,冯兆富家拥有了五棚葡萄树,共有0.3公顷,在一些角落里还种植了不少其他果树。除了葡萄之外,一年还能产几百斤的苹果、桃子、西梅等等。
“今年我还学习了其他的技术,引进了葡萄新品种,明年的产量会更高。”提到对明年的期待,冯兆富黢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耕耘着 幸福着
秋高气爽,景色迷人。海区金裕社区农户罗存富的菜地里一片绿意盎然,他和妻子李菊芳正在忙着采摘油麦菜,并分拣、装袋,忙而有序,天气虽热,但夫妻俩的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罗存富是从1996年开始种菜的,种过西红柿、黄瓜、白萝卜,在他看来,种菜这个工作其实就是勤快二字。“缺水就浇水,有病要打药,土地里的工作就讲究一句话,人勤地肥。”罗存富说。
“我们家种了两亩多的菜地,都是绿叶菜,有油麦菜、油菜、茼蒿、香菜等等。每亩地一年能种个五次左右,一年就能有250多公斤的蔬菜。每到收菜的时候,我们俩人要收菜、打包,总是忙到半夜。”罗存富说,他家中的0.33公顷地,仅靠他和妻子二人,对于这每年250多公斤的产量,他们也是颇为满意。虽然蔬菜价格不高,但丰产丰收,又有销路,口袋鼓起来了,他们的脸上自然也喜笑颜开。
绿油油的蔬菜铺满了大棚,也点燃了这夫妻俩的激情。罗存富说:“希望明年我们的蔬菜可以有更多的产量。”
采摘正当时
9月,正是丰收采摘的季节,海区巴音乌素村村民方建军的果园里,成批成批的桃子被摘下来,打包好进行售卖。
方建军的采摘园共有0.46公顷,里面遍植了黄桃、水蜜桃、油桃等各类的桃子,今年仅桃子产量就达2000多公斤。
“最开始我也是种菜的,在2017年看到大家都在种桃子,我跟着采购了一批桃树,没想到种植非常成功,桃树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说到种植桃树,方建军喜笑颜开,“今年还新栽种了草莓,预计在12月底时,能有1000多公斤的产量。”
看到了桃树带来的好收益,方建军又栽种了两棚桃树,打算根据预判桃子产出时间,分批栽种,使每年夏秋4个月内每天都有成熟桃子产出。预计明年仅桃子的产量就可达5000公斤。
除此之外,方建军还和朋友租下了村民的地,打算搞林下经济。“我们现在共租了1.83公顷的地,打算继续栽种桃树,下面的间隙栽种西瓜,还可以养殖一些走地鸡。”方建军表示,林下经济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一块田有三种收获,还能吸引市民前来游玩、采摘。他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抓住这样的发展机遇,正好带着村民们增加收入。”
瓜果飘香“醉”金秋
夏尽秋来,金风渐至,春日里的发芽开花,如今已经结出累累硕果,枝头挂满色润饱满的西红柿,湿热的空气掺杂着草莓的香甜扑鼻而来。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的大棚、瓜地里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9月17日,记者走进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的一座大棚里,西红柿藤蔓上绿叶茂盛,枝头挂满小西红柿,居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红彤彤的西红柿映衬着人们的笑脸,绽放出丰收的喜悦。贺义正在棚里忙活,他说:“我们家有5个大棚,里面种的大多是西红柿跟草莓,每个大棚两亩地左右,西红柿有绿洋梨、丹东409、草莓柿子等品种,其他部分都是草莓,现在已经卖了有5万块钱左右,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在泽园社区居民杨立清家的甜瓜、西瓜地里记者看到,一个个泛黄的甜瓜在绿色的瓜叶中若隐若现,杨立清一大早进入瓜地,挑选采摘熟透的甜瓜,随后分拣装箱。“在5月份,我们在地里种了甜瓜、西瓜、香瓜,差不多种了12亩地左右,甜瓜主要种了收成一号、银密、玉金香等品种,一亩地产量大概4千斤左右,10亩地甜瓜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杨立清看着甜瓜地说道。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所收获,人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
玉米收成好 居民笑开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九月,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地村种植的133.3公顷玉米进入成熟收获期,玉米地里处处是金黄色的,好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9月16日,记者在新地村看到农区居民一边剥玉米粒,一边拉着家常、谈着收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种的这个玉米种子太好了,明年再买这个种子来种,一年更比一年强。”新地村的李根贵说。
同村的高发明家,共种了近0.7公顷玉米,3米高的玉米齐刷刷地“站”在地里。饱满的玉米棒子挂在半中腰,玉米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他告诉记者,自己种了几十年的玉米了,年年都丰收,但是今年种的玉米更好,玉米棒子又大又长。
正在地里剥玉米的李根贵说,去年种的品种比较好,所以今年继续买这个品种来种,结果又丰收了,预计可收获上万斤玉米。
千里山镇新地村村委会主任王维虎说:“玉米是千里山镇新地村的传统粮食作物,也是农区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为了增加玉米产量,我们村积极组织区域科技站工作人员,指导种植产量高的玉米品种,并培训村民病虫害防治知识,引导居民进行节水灌溉,确保增产增收,今年玉米亩产量平均达到800公斤,总产量达16万公斤。”
大葱小麦喜丰收
9月15日,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大葱种植地里,一埂埂排列整齐、连绵成片的大葱长势喜人,居民挥锨铲土,拔葱、扎捆、搬运、装车,田间地头一片欢声笑语。“今年种了10亩大葱,平均亩产在1万多斤,价格也不错。”马久贵露出满脸笑容。
马久贵种植大葱已经好几年了,由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加之管理精细,种的大葱有个头大、品质好、耐储运等优点。“从育苗、施肥、培土到收获,大葱已经是大丰收了,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非常开心。”马久贵说。
同样沉浸在喜悦中的,还有在家门口赚起“外快”的农区居民们。大葱在育苗、种植、间苗、除草、管理、收获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眼下正值收获季,更是吸引了周边大量农区居民前来务工,不仅帮种植户解决了采收难题,也增加了居民的经济收入。
王元地村的小麦种植大户刘保忠介绍:“今年种了800多亩小麦,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小麦品质好,颗粒饱满,预计亩产在1200斤以上,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进入到7月份,王元地村小麦逐渐成熟,进入收获季。当地村民抓紧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组织人力与机械,抢时间、赶进度,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确保夏粮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同时,积极开展秋播作物的种植,做到随收随播,不误农时,为秋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今年气候条件好,小麦不仅生长周期短,且颗粒饱满,质量明显好于去年。”居民刘保忠说。
往年人工收割最少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人累不说成本还高,现在省事省力又省心的机械化收割成了刘保忠的“首选”。“用大型机械来收割小麦,既省时又省力,我也轻松。”刘保忠说。
近年来,千里山镇王元地村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葱、小麦、玉米等特色产业,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通过落实各项惠农措施,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张丽阳,斯琴图;图片:王颖,董巍巍;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1-09-23 09:33:45
乌海日报社 | 2021-09-16 10:10:12
乌海日报社 | 2021-09-15 10:02:25
乌海日报社 | 2021-09-06 09: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