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1-09-06 09:57:56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我为群众办实事】
“老娘舅说事拉理”成员钱新莲和辖区居民聊天谈心。(李浩 摄)
2020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乌达区根据试点要求,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基层治理提效力,积极引导发挥基层自治作用,通过整合公益性社会资源、树立基层自治品牌、提高治理能力,书写乌达市域社会治理新答卷。
“邱叔说事儿”调解纠纷有一手
在乌达区滨海社区居民中间有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有矛盾纠纷,就找邱师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邱师傅名叫邱荣美,以他命名的“邱叔说事儿”调解平台自1月份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了43件矛盾纠纷,促进了邻里和谐,维系了社区稳定。
滨海社区瑞德小区居民主要以低保户居民、危房改造置换户居民、搬迁居民为主。“瑞德小区许多居民都是各街道移交来的低保户,老龄人口多,许多老人都患有疾病或身有残疾。”滨海社区党委书记姜春颖说。针对这一情况,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入户、聊天谈心等方式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梳理出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为社区精准治理打下基础。
“在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瑞德小区问题虽多,但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想法是一致的,同时发现小区中有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居民信服他们,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姜春颖说。邱荣美就是其中一位,社区决定发挥他的作用,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经与邱荣美商量,2021年1月,以邱荣美命名的“邱叔说事儿”调解平台在瑞德小区党群服务站正式成立。
“邱叔说事儿”调解平台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法律等途径维护自身权利,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平台的工作任务是,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平台工作人员向居委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平台调解事项涉及辖区居民遇到的难题难事、矛盾纠纷、思想疏导等,重点解决夫妻矛盾化解、亲子关系调解、邻里关系调解等棘手问题,同时开展党的政策宣传活动。通过明确调解工作原则、调解任务、调解范围,做到调解有理有据、规范合理。
瑞德小区73岁的赵某平时睡觉特别浅,稍有动静就会醒来,有段时间她总是听到门外楼道传来咚咚咚的声音。她以为是楼上邻居孩子吵闹的声音,先后多次询问邻居,得到均为否定的回答。一段时间过后,赵某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食欲不振、脸色蜡黄、浑身无力。她来到“邱叔说事儿”平台和邱荣美说明了事情经过。邱荣美立即上门调解,他了解到邻居孩子夜晚睡觉规律,不是邻居的问题。为查明原因,他天天楼上楼下跑,最终发现是楼上空调漏水的声音,他联系物业解决了这一问题。“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对我这个年龄的老人就是解决了大事,老邱可帮了我大忙了。”赵某说。
小区一对老夫妻发生家庭矛盾,邱荣美去调解,最终以丈夫作出保证书为结束。小区租客与房东产生矛盾、老人赡养问题等许多纠纷,邱荣美都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双方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谈及调解,邱荣美说:“调解调解,调的是群众心里的隔阂,解的是群众心里的疙瘩。人民调解既不同于法律的严肃,又不同于人情世故的纷乱纠缠,只要能拿捏好“情”和“法”两个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现在干调解这个工作,习惯已成自然,每调解成功,我非常有成就感,能够为辖区百姓做点事情,我很满足。”
老街坊、老娘舅发挥大作用
在三道坎街道办事处胡杨社区活跃着“老街坊议事厅”“老娘舅说事拉理”2支队伍,他们在调解邻里纠纷、化解拆迁矛盾,满足群众诉求,传播农业技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弥补了社区工作人员不足的缺陷。
胡杨社区由3个社区合并而成,辖区老年人口多、外来人口多、搬迁任务重,产业处于转型期。“群众诉求多是我们社区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的矛盾纠纷,实现‘快乐搬迁’,‘老街坊议事厅’和‘老娘舅说事拉理’发挥了很大作用。”胡杨社区党委书记鲁锦强说。
由于社区人口搬迁,辖区土地如何高效利用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老街坊议事厅”选择辖区熟悉当地情况、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互帮互助组,为种植户传授葡萄种植技术,为发展高效农业出谋划策。胡杨社区的变压器年久失修,“老街坊议事厅”成员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了更换,消除了安全隐患。
胡杨社区搬迁任务重,居民矛盾不少,“老娘舅说事拉理”组织了“搬迁志愿队”,走进搬迁户家中了解他们的诉求,及时汇总解决问题。“我们来到搬迁户家中向他们宣传国家的搬迁政策,找他们谈心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帮助他们联系搬家公司、运输车辆等,许多事情经过我们做工作,当事人明白了,矛盾就及时化解了。”“老娘舅说事拉理”成员钱新莲说。
钱新莲是胡杨社区原书记、居委会主任,由于熟悉情况,经验丰富,她被选为“老娘舅说事拉理”成员。她说:“我先后调解过小夫妻闹离婚,供水费用纠纷等许多琐事,我们几个成员每天走街串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都很开心。”
“邻里理事会”奏响社区和谐曲
“老崔呀,咱们社区最近在选楼长,你做事儿认真负责,人还热心,居民们都推选你。”“我们也觉得你很适合楼长这个岗位,你觉得咋样?”……近日,在乌达区永昌佳苑四区住户崔凤朝家中,永昌佳苑社区邻里理事会第三组调解员王翠珍、王金秀、邬娟女正在和崔凤朝协商推选楼长的事。
乌达区永昌佳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人口多,居民大部分是矿区的搬迁居民。从平房搬至楼房后,居住环境改变了,邻里间要磨合,因此矛盾纠纷较为集中。为让居民尽快适应新环境,社区在居民中挑选出一批有威望、处理纠纷有经验、有意愿发挥余热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居委会主任等,在2017年11月成立了“邻里理事会”,调解社区矛盾纠纷。
“语言必须亲和,要抱着串门儿的心态见效才更快;居民情绪爆发的时候尽量让他们发泄,先仔细听着,才能了解矛盾点;我们代表的是社区,必须以理服人、依法办事……”谈及调解经验,今年72岁的王翠珍娓娓道来。
王翠珍告诉记者,每天早上晨练完,她就和王金秀、邬娟女穿上制服,戴上印有“邻里理事会调解员”的胸牌在社区溜达,了解社区居民生活情况,要是遇到问题和纠纷就立刻去解决。王翠珍回忆说,之前有一名50多岁的男子要跳楼自杀,我们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了解到该男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又因为脑梗导致行动不便,丧失劳动能力后,也没有了经济来源,老婆和他离了婚,女儿也不管他,有段时间情绪很不稳定,几度想跳楼自杀。“你放心,你这种情况能办低保,我们帮你办。”“生活上的事儿,就包在我们仨身上,你要好好活下去……”经过三人耐心劝说,男子放弃了跳楼的念头。之后,王翠珍三人给该男子办理低保手续和残疾证,还定期给他买些主食、蔬菜、水果,帮他收拾家。
“多亏了王姨她们,我才对生活重新树立起信心。在我最无助的那段时间,王姨他们跑前跑后帮我办理残疾证和低保,让我有了生活的保障,过年还给我贴对联、理发、包饺子。要是没有王姨她们,我早就跳楼了。我打心底里把王姨她们当成亲人。”该男子说。
王翠珍的老伴李文喜说:“年轻的时候,她就是社区居委会主任,非常热爱社区工作。退休了也闲不下来,总想为社区干些事儿。我总和她说‘家里有我照料,你就放心忙你的工作吧。’作为一名老党员,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发挥一下余热,我觉得很有意义,而且她也乐此不疲,我全力支持她。”
“我觉得能为社区做点事儿,挺光荣的。我是一名调解员,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王翠珍说。
“目前,邻里理事会有成员15人,他们充分发挥了‘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专门解决群众反映的家事、难事、烦心事,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筑牢基层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截至目前,邻里理事会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成功率达到98%。”永昌佳苑社区党委书记赵娜说。
据了解,乌达区积极引导群众基层自治,规范性注册登记社会组织21个,居民自治社会组织53个,选树了“邱叔说事儿”“老街坊议事厅”“宁姨调解室”等基层自治品牌,收集梳理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现场协商议事会15期,调解成功近千起矛盾纠纷,有效发挥了基层自治的作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初步形成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街道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
(作者:黄建飞;图片:李浩;编辑:段继文)
乌海日报社 | 2021-09-06 09:57:56
乌海日报社 | 2021-09-06 09:55:38
乌海日报社 | 2021-09-02 09:42:29
乌海日报社 | 2021-09-01 09: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