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松:笔耕不辍 德艺双修

乌海日报

2021-07-27 10:44:19

3-3.jpg

习练书法。

王松松是市蒙古族中学的一名书法教师,从小就喜爱书法的他,在2012年从西安工业大学书法专业毕业后,来到我市成为一名普通教师。但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永不停止,先后多次在国内书法大展中获奖、参展,不仅成为市高层次人才提名人选,还被推选为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书画院特聘书法家。

1989年,王松松出生于安徽省太和县,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书画传统。在这样氛围的影响下,王松松从小就喜欢书法。

“我父母都爱写毛笔字,受父母熏陶,我儿时就喜欢写字。”王松松说,“上小学时,老师会评价同学们交上去的作业,其中哪个字写得好,就会画个红圈。我作业本上的红圈是最多的。”这让他很有成就感,习字的劲头更大了。

上初中后,由于学业紧张,王松松中断毛笔字的练习,再次拿起毛笔是在上高中时的书法兴趣班。“上高中后,学校开设了书法兴趣班,老师都是科班出身,专业学习书法。我立刻报名,在他们的指导下,这时我才系统地了解了书法的相关知识,并从临帖开始学起。”王松松说。

“最开始报书法兴趣班只是喜好使然,并没想过将来要报考书法专业。”王松松说,但到高三时,他的想法变了,越来越觉得自己离不开笔墨了,随之他向家人宣布:“我想学习书法专业,成为书法家。”

“刚上高三时,只离年底的专业课考试不到半年,我就与一位同学报了杭州的一个书法培训班。”王松松说,“当时父母并不赞成,因为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书法兴趣班的老师也劝我谨慎选择,但我还是去了杭州。”

在杭州一待就是半年,半年时间里,他除了上课就是习字临帖。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他考入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专业。王松松说:“那时上学的费用,全靠父母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才使我顺利地踏入大学校门,因此我也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

刚进入大学的王松松,如同置身一个广阔天地,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极度的兴奋当中,他几乎忘记了所有与书法无关的东西,只是不停地临帖练字、看书学习。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他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其本人也被评为优秀毕业生,这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厚实的铺垫。在校期间,其作品多次入选陕西省书法展,还有三幅作品先后入选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作品展、“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同时,他也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

不论工作有多忙,王松松对书法的追求和创作从未间断过。大学四年,他对各种书体均有钻研。工作后,他开始专攻小篆。从秦《峄山刻石》、东汉《袁安碑》、唐《三坟记》到清代吴让之、邓石如等诸多名家的字帖,他无不精研细临。当然,其在创作上也是突飞猛进,他的两幅小篆作品分别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和首届“沈商文化杯”全国书画作品展。

王松松的书法作品圆润遒劲,不急不滞,干净利落,匀平中有婀娜之态,法度规范而又清新活泼,流美中有深厚之感。王松松认为,每一位习书者都应增加书法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宽眼界,增加学养,提高审美情趣以便逐步完善自己。

中国书法内涵博大精深,在对书法坚持不懈的近20年追求中,王松松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经验。王松松表示:“书法文化历史悠久,碑帖浩如烟海,选择碑帖成了所有初学者的一大难题。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书法也如此。有人喜欢秀美风格的,有人喜欢雄强风格的,还有人喜欢飘逸洒脱风格的,所以选择碑帖的第一要素便是摸清自己喜欢和适合的风格然后再去选择碑帖。”

今天,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理想的艺术效果,是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使其真正能够焕发出属于当代的精神光泽。“跪着学古人,站着写自己。”是王松松的书法主张。在他看来不论习书者掌握的是哪种方法,都应在师古的同时及时借鉴今人的习书方式,古今结合加之个人对书法的理解与情感才能创作出为人称道的好作品。 (张丽阳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