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舞蹈路上的“追梦人”

乌海日报

2021-07-20 10:13:09

4-3.jpg

给学生编排舞蹈。

“我认为我在舞蹈这方面,完全就是‘老天爷赏饭吃’。”优秀文艺工作者舞蹈演员王芳说。

20世纪70年代中期,王芳出生在海南区六五四一个工人家庭。“我母亲很喜欢唱歌,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我小的时候,她会在晴天擦洗干净屋外红红的地砖,打开她的歌词本,一边唱歌一边打毛衣,我就在她旁边手舞足蹈。”王芳说。

“我家有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我从小就喜欢跟着电视上的节奏跳舞。在众人面前不敢练,经常偷偷摸摸到一个小角落去,想着电视里的画面,学着做动作。”王芳说。天分是无法掩盖的,每当王芳听到音乐,身体就会随着节奏舞动,影视作品中的舞蹈,她看一遍就能模仿下来。

远在老家的奶奶热爱戏曲,王芳会跟着奶奶去戏剧社。她跟着老师们挥舞水袖的样子让大家惊叹;没有任何功底,邻居高老师的妻子教授武术时,她也学着翻跟头,多加练习后也能翻得有模有样。

王芳上中学时,高老师得知市里有个舞蹈比赛,便去问她:“你这么喜欢跳舞,最近市里有个舞蹈比赛你要不要去参加看看?”王芳很是心动。“但那时交通实在太不方便了,父母都不大支持。我跟他们争取了很久,母亲终于答应带我去参加比赛。”王芳说,“比赛当天,风特别大,我们走了很久才走到坐车的地方。我穿着母亲的蝙蝠衫和蹬带裤,站在穿着精致而隆重的其他表演者中间,就像一个‘土豆’。但那次比赛,我出乎意料地得了第二名。”

中学毕业,王芳到七一五技校学习技工。在那里,王芳接触到了许多社团,在大家的帮助下,开始参加一些舞蹈表演。“那时我们跳《吉米,阿加》和《沙里瓦》,大家都觉得我跳《吉米,阿加》特别棒,劝说我去参加比赛。那次,我穿着花布改的衣服,得了第一名。”王芳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王芳参加了许多演出,也逐渐让许多文艺工作者记住了她。“当时市里请了外地的老师教舞蹈,我因为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没有单位为我出资去学习,幸亏认识的许多老师说我很有天赋,我才能一边帮着做些杂务,一边去蹭课。”王芳说。

一次契机,让王芳从业余舞蹈爱好者转变成为专业舞蹈演员。“当时我已经从技校毕业上班了,有个舞蹈活动,我报了一个节目,但因为上班没时间参加节目审核,等我下班赶到时,我的节目已经被刷掉了。”王芳说,“我立刻请求领导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展示一下,于是当场跳了我准备的节目——杨丽萍老师的一段舞蹈,博得了满堂彩。”

惊才绝艳的王芳随之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议:“你这么有天赋,不如去考文工团吧。”在现有的工作和舞蹈之间,王芳想了许久,最终抵不过对舞蹈的热爱,决定报考文工团。她说:“当时还不到文工团招人的时候,我只能继续跟着老师们到处演出,村子里、矿区,只要有舞台,我一定排除万难、竭尽全力去表演。”

很快,文工团的招聘考试来了。王芳凭借过人的才能,顺利成为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自知不是科班出身的王芳,只能比其他队友更刻苦地练习。逐渐地,她从后排跳到前排,又从伴舞跳到了独舞。

职业生涯对舞蹈演员的年龄要求很苛刻,尽管很热爱,可王芳再想有大的作为也不太现实。这时,她心头冒出一个想法:走出去深造进修,不适合跳舞了,但可以编舞,可以教学。

就这样,王芳毅然决然地到北京舞蹈学院脱产双修编导和教员两个专业。在进修的这一年,王芳如饥似渴汲取着专业知识,操场、公园,到处都是她的练习室。

进修回来后,王芳看到乌海当地与一线城市在舞蹈编演水准上的差异,她下定决心,每年要创作一件以乌海的人文特色为主题的作品。为了收集素材,她常常下沉到一线进行实地采风。每件作品都要反复打磨推敲,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每件作品都要经过数月甚至长达一年的创作周期,才能搬上舞台。原创作品《狮城绿韵》《俏皮奶奶》《小小书法家》《梦娃》等,都是王芳根据乌海特色创作而成,获得了不少舞蹈奖项和个人奖项,大家纷纷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王芳觉得,自己就是因为没有学习舞蹈的良好环境而被耽误,如果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家乡热爱舞蹈的孩子,是一件多么可喜可贺的事情。于是,她创办舞蹈学校,教授学生跳舞,累计将300多名学生输送到全国各地高校、专业院校和专业团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始于勇气,源于热爱”,正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坚守,才成就了今天的王芳。(张丽阳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