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课堂不靠谱 小心“理财”变“劫财”

乌海日报

2021-07-15 09:28:49

6-1.jpg

你见过这样的广告吗?“12天小白变大神,精品理财课帮你实现车房自由”“工资少?房贷重?月光族?限时0元购,教你走上人生巅峰”“想赚钱,没经验?基金大神一对一免费课堂”“普通人只会想着把钱存进银行,而富人却想着让口袋里的钱工作,学习理财就是你逆风翻盘的机会,9.9元就能报名”……

如今,在许多资讯类APP和短视频平台,类似“理财课”的推广极为泛滥,如果你点开它,会发现多是为各种财商课导流的广告,一些富有冲击力的广告词似乎表明,无论你月薪多少,只要花钱上课,就能与财务自由走得更近。但事实上,类似的“理财课”背后风险很大,理财课堂可能变成敛财课堂,授课讲师也可能化身“投资导师”,同窗同学也可能正“磨刀霍霍”,陷阱总是与诱人的利益相伴随,令人防不胜防。

问题:

广告满天飞,小白真的能变大神吗

市民张瑜刚刚参加工作,每月收入约3500元。对于花钱大手大脚的她来说,这点工资刚刚够生活,想要出去旅游还得靠父母支援,更别说买车买房,实现财务自由了。前不久,张瑜在刷某短视频平台时偶然看到了一则广告,广告中说,只需要9.9元就可以参加为期12天的理财训练营,掌握理财知识,让小钱变大钱。

张瑜当即添加了广告中的微信二维码与“助教”取得了联系,在提交了一系列的报名信息后,成功分到了学时和学号,助教给了她直播间地址,要求每天在规定的学时内用学号打卡上课,否则就会被“注销资格”。

全职宝妈刘晶也参加了类似的“理财课堂”,她的目的是自学充电,给未来重回职场做准备。对比了一些课程后,她也被理财课堂的广告所吸引,“都说现在人才的评价标准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智商和情商,财商也很重要,所以我想通过学习提升一下自己的财商。”她说。

95后受访者孙熙悦的目的更明确:“广告中说工资低没存款不要紧,月薪三千也能理财,不是钱多才理财,而是理财能让钱变多,我就是想靠理财让钱变多。”

有类似想法的还有市民周斌。周斌今年65岁,手里有一笔存款,是准备给儿子购买婚房用的。按理说周斌的年纪应该倾向“保守型”投资,但他本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下载了许多理财软件,看着各种理财项目推出的高额收益,他跃跃欲试。“存款利息有限,买理财收入高,说不定还能翻倍呢,但我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想学一学。”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许多接受免费或者低价理财训练吸引的受访者都有类似的特征:存款不算太多,花销相对较高,希望能通过快速理财实现财富增长。

套路:

免费是诱饵,卖课才是目的

想要提升“财商”,通过学习理财知识让钱从少变多当然不是错误。但各种免费的“财商思维训练”真的能达到这个目的吗?记者为此采访了多位参加过类似课程的市民。

刘晶在参加了几期不同机构组织的训练营后变得非常迷茫,她本来的目的是想提升“财商”,但遗憾的是,每个训练营都牢牢卡着门槛,打广告时全部号称“免费”,上了几次课后就发现,免费的只是一些金融方面的概念性内容,想要学习所谓的“理财知识”和“理财工具如何搭配”课,就必须报名参加“加强班”或者是“精英班”,而这些课程价格不菲,动辄数千元。“我先后报了不下十个机构的课程,前面的课大同小异,讲的都是概念性的内容,并没有实际的操作,想要获取更多的内容必须买课,所以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为了卖课吧。”她说。

而参加过类似课程的肖雨,提起学习经历更觉得哭笑不得:“我本以为这样的直播课堂应该严谨有序,结果发现就跟购物直播间似的,老师不停地让大家‘小1扣起来’或者是在屏幕上打出666,根本不符合我想象中的课堂环境。我不喜欢跟导师做这种互动,就被踢出了直播间,取消了学习资格。”

那么,有没有学员在所谓的“免费课堂”学到理财知识呢?面对这个问题,受访者们纷纷摇头。“想想也知道,广告就是广告,目的就是骗你参与,最终还是为了卖课给我们吧。”受访者曹雯雯说。曹雯雯曾抱着“虔诚”的学习态度参加了很多课堂,可并没有学到她想学的理财知识。考虑到“免费的午餐不能嫌弃菜色”,又花了2999元上了所谓的进阶班,但发现进阶班主要是在推荐风险投资,这远远超过了她的承受能力,所以只好放弃继续“进修”。

记者注意到,在不少受访者看来,如果只是以“免费”做饵,“卖课”给学员,许多真心想学习理财知识的学员还是愿意“买单”的。但事实上,不少体验过的学员都认为,部分理财课目的只是为了卖高价课、荐股或者是推销基金,还有的甚至暗藏了“杀猪盘”风险。

风险:

导师洗脑、信息泄露

高价课“不实惠”

事实上,这些售价0元、9.9元不等的“理财课”运作模式,与早年网络刚刚兴起时售卖炒股软件的套路极其类似,大多通过低价吸引学员后诱导其购买高价课程产品。但最让人担心的是,某些机构可能会诱导学员后续投资股票、保险甚至境外的非法资金盘。

记者随机体验了几个平台后发现,低价或免费的理财训练营更像是一种导流获客方式。在此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在所难免。

曾参与过免费试听的赵江杰告诉记者,他之前在某直播平台上刷到了一个名为“财富胖姐”的博主推荐的免费理财课,报名后才发现需要提交的个人信息太多了,比如说职业、个人收入、家庭人口、资产状况等,尤其是资产状况一栏中,甚至有存款几何、有几套房、有几辆车,分别价值多少等。

“这些都是很隐私的信息,为什么要收集呢?”赵江杰非常抗拒,但“助教”告诉他,这是为了评估他的抗风险能力,不填不能报名。赵江杰觉得这与一般做风险调查完全不同,于是就胡乱填写一通,结果没过几天就收到很多的垃圾短信,有卖车险的、有卖意外险的、有卖彩票的,还有推荐股票称有内部消息的,“有的销售电话打进来,一口就能说出我瞎编的那些职业和家庭状况,我知道是那个免费理财课泄露的。”他说。

赵江杰也曾购买过所谓的“精英课”,“我看课程介绍里说要讲如何搭配使用金融工具实现财富增值,就报名了,结果推荐的都是权益类基金和股票。对于我来说,这两类都超出了我的风险承担范畴。老师甚至违背投资常识,向我们这种投资小白反复灌输买股票才是普通人追求高收益的最佳工具。”赵江杰说。

受访者曹雯雯也提出了“导师洗脑”的问题,“老师一直在用假大空的励志鸡汤鼓励大家勇敢购买他推荐的一支基金,还鼓励学员用花呗或者信用卡套现买,立刻就有一些人跟着买,我分辨不出来是托儿还是真的学员,就主动退群了。”她说。退群后,她问事先承诺过“学不会包退费”的“助教”是否能退还之前交纳的报名费用时,“助教”却说是她自己主动退群,没有理由申请退费。

受访者孙霞则遭遇过“惊魂时刻”,她说:“在微信群跟学了几节课后就有自称‘助教’的人来加我,拉我进了一个五十多人的小群,听说我在学习炒股,就给我推荐炒股软件和‘荐股大师’,我在群里问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得到回复,当时我真的以为是找对了学习途径,每天都兴致勃勃地跟群友们请教。后来有一天,‘助教’推了一个网址给我,我一点开就收到了‘金钟罩’APP的预警,说我正在打开非法网站,吓了我一跳,赶紧问‘助教’是怎么回事,结果提示‘助教’的微信账号因涉嫌违法行为被冻结。”

经此一吓,孙霞再也不敢相信这些所谓的“导师”了,退出了所有的微信群,删除了这些“助教”“学员”的联系方式。“后来回想,我是不是遇到了传说中的‘杀猪盘’?虽然那个群里有五十多人,但活跃的其实只有五六个,这五六个人都特别热心,一直在给我推荐各种理财方法,得亏我那段时间因为孩子要高考,每天刷手机的时间比较短,顾不上一一看,不然可能早就着了道了。”她说。

提醒:

小心“理财课”变“劫财课”

当下,“财务自由”这样的宣传点非常契合疫情影响下部分人群对财富增长的渴望,部分培训机构还在顺势通过这些视频广告不断贩卖焦虑。尽管媒体不断曝光国内财商教育行业乱象,但各类的培训机构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加大了在各大网络平台投放广告的力度。

记者咨询了多位受访者都是从什么平台了解到所谓“理财课堂”的信息后发现,许多人都是通过常见的短视频平台刷到的,也有的是在读资讯时从内容回复中获取到了相关链接。

而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财课堂”的组织者,很多也并非专业的财商机构,而是一些注册为科技公司或者是咨询公司。在几位受访者给记者提供的广告链接中,记者也看到,部分机构的导师打着“某某大学金融教授”“专业理财师”“股界大神”等旗号,但却不提供任何师资证明,甚至网络搜索都找不到他们的相关信息。

记者在国内知名质量投诉平台“黑猫投诉”“消费保”等APP中也看到有大量在线教育类投诉,多涉及虚假宣传、退费难、服务差等方面。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能刷到这些低价或者免费财商训练营广告呢?记者也从专业人士那里找到了答案。专业从事线上广告投放的徐先生告诉记者,短视频平台上的博主推荐都只是一个获客渠道,目的都是为了后续客户转化,除了售课外,他们还会有推荐股票开户,引导购买基金产品、保险产品等获取的二次变现。“也就是说,对方只是卖产品的,卖了就拿提成,并不是教知识的,相信所谓的‘理财’博主,还不如买几本金融类书籍自学一下。”他说。

由此,记者也提醒广大读者,不要再听信所谓的“理财大师”制造的财富焦虑了。那些诸如“别让几千块钱的工资拴你一辈子”“不想穷一辈子就学理财”“别人月入三千五开宝马,你月入三千五能干什么”的广告语大多都是为了贩卖焦虑,从而让渴望财务自由的我们掉入精心设计的陷阱。      (作者:韩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