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6-22 09:24:11
【乌海红色记忆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乌海包钢矿业公司组织党员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卡布其石灰石矿采区。
记者采访第一代建设者。前排左起为:和维珊、安全生、安永广、张长道;后排左起为阴开山 、马祝武。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这里流出的第一炉铁水结束了草原上寸铁不产的历史,也奠定了“草原钢城”的辉煌未来。
然而,包钢建设之初,也曾经困难重重。1958年,包钢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人们热切期望的一号高炉建设却遇到了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为此,党中央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由此在全国上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支援包钢建设的热潮。这其中,也有来自乌海地区的一分子。除了优质的煤焦炭资源,乌海的矿石也被勤劳勇敢的建设者们从荒原的土层之下挖掘出来,它们被源源不断运送到包头,投入到新中国火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之中,浓墨重彩地绘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这段光辉的岁月,乌海不会忘记,包钢不会忘记,草原儿女不会忘记,共和国更不会忘记。
无人机航拍还可以寻觅到卡布其石灰石矿宏伟的全貌。现仍在开发的石灰石采场上,一层一层叠加的都是岁月的痕迹。
从1959年拉开建设开发的序幕,光阴流转一甲子,这座矿山印证了一代又一代矿山人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光辉历史。
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鲜红的党旗一直高高飘扬在生产建设的最前线,也飘扬在建设者们的精神家园里。
红旗漫卷 共产党员是先锋队
1964年6月6日,是卡布其石灰石矿史上值得记忆的一天。石灰石矿筛粉系统全部建成正式投产,标志着矿区全面转入机械化生产。
1965年,石灰石矿制定了出矿石、运矿石、穿孔、凿岩、爆破等15种生产定额,建立起了矿石验收、设备检修、材料管理、水电管理、劳动定员定额管理、安全操作规程以及生产、技术、计划、财务等各种规章制度21项。由于加强了管理,各项生产经济技术指标有了显著提高。
到了1970年,石灰石矿已经发展到有20个车间和科室,这一年原矿石生产是建矿11年来最好水平,达到了823219吨,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每年1426吨,在1965年时,这个数字还是每人每年530吨。
曾任过汽车队队长的张长道老人今年已经89岁高龄,但这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老党员依然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非常有力儿。1971年,张长道从石拐区武装部被调派到卡布其石灰石矿工作,刚来就投入到紧张的生产建设工作中来。
那时候,运输队启动了打好“大搬运”的战役,提出来有多少车皮就要装多少车皮。从采场到站台,虽然都是下坡路,但非常陡,要急转好几个大弯才能到达现场。为了保证“输出”这最后一道工序,装卸队、运输队齐心协力大协作,用分组包车、责任到人的方式划分生产任务,由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比速度、比贡献竞赛,每天都要装几十个车皮。
1975年,石灰石矿汽车队连续9年安全行车200万公里,车辆完好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圆满完成各项运输任务,成为自治区先进单位。其事迹分别登上了当年8月18日《内蒙古日报》、8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
与此同时,北区采场也顺利建成,在当年12月召开的剪彩庆功大会上,共产党员阴开山和其他24位先进模范戴上大红花,表彰他们在开发建设矿区过程中勇于战斗的社会主义精神。
提起建设北区采场的往事,阴开山老人仍然记忆犹新。1969年初,矿区决定对北区采场挖平硐、打竖溜井,这项危险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20余名抽调出来的精壮职工完成。
1971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阴开山来到卡布其石灰石矿,立刻就投入到北区平硐的建设中。彼时,生产工具落后,没有专业的打硐技术人员,阴开山便和同事们举着百余斤的凿岩机根据地势人工开硐。
打眼穿孔极为危险,阴开山和同事们不断总结经验,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同时保证进度,山洞的每一寸延伸都是职工们用无数汗水换来的。随着平硐的深入,职工们上班进硐,一整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更见不到阳光,山壁石缝里渗出的水浇湿了他们的衣帽,放炮后的烟尘半晌都排不完。
曾专程采访并记录过这一过程的退休职工马祝武先生在报告文学《物换星移山自在,千辛写入胸怀间》中这样记述:“当时没有通风设备,为了争取时间多掘进,建设者们脱下衣服一块儿往外扇炮烟,掌子面爆破掉落的碎石堆得像小山一样,他们大口呼吸着硐内的粉尘和炮烟,汗水淌过,留下一道一道的印痕。”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建设者们硬是在石头山上挖出了一个长570米,小火车能来回跑的平硐,这其中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普通群众,为支援祖国的冶金事业发展,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平硐工程完成后,便是竖溜井,从一号井到六号井,平均直径3.7米,最深的达到113米。阴开山也是这项工程的主力军。他还记得,当时打井要分三个阶段,首先是打出一个直径0.2米以上的粗孔,这是最费时费力的一部分,当时用的还是老式的穿孔机,一字形的扁头钻宽0.2米,钻头重达两吨,全靠自重打眼,工人利用杠杆原理,用气压推拉,升高到两米自然落下……每两小时就要排一次砂浆,阴开山和同事们靠着劳动生产中总结出来的智慧自制了水桶,投下去时桶底可以向内张开,上来时则自然关闭,他们一桶一桶清理完砂浆后,换上干净的水继续打。
第二个阶段是从下往上打,要把0.2米的井口扩粗到2米以上,这是最危险的一工序。作业人员靠着卷扬机(即绞车)放索,把人吊在一个长约两米,宽约两米,晃晃悠悠的铁篮子里举着重钻打孔,然后填好炸药,爆破前要及时让绞车把工人放下来,撤离现场。由于彼时通讯不便,这个工序依靠竖井作业人员相互确认和照顾,有一次因为上下没有联系好,一班工人还没有及时撤出,爆破组就提前进场,差一点发生不敢想象的事故。
第三阶段则是将直径两米的竖井扩到3.7米,这次是从上往下打,仍然是卷扬机将工人吊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人工监护,防止落石入井,给井壁上作业的人员带来“灭顶之灾”。
就这样,经过7年的艰苦奋战,阴开山和他的同事们成功打出6个竖溜井,同时利用土法上马,完成了北区双壁路堑和1383米、1395米两个掌子面的开拓。
到1981年,开采时间长达22年的南区采场按照计划采出940万吨矿石,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全部生产线转移到北区继续生产。
到1985年,卡布其石灰石矿通过搞改革、抓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广泛调动积极性,提前12天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完成原矿石848904吨,超额28904吨,这是建矿以来完成原矿石最好水平。
踏实进取 苦乐岁月方为真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卡布其地区早已不是昔日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随着卡布其石灰石矿的发展壮大,矿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矿区有了职工食堂、医院、商店、俱乐部、招待所、学校、托儿所、家属大楼,家家户户安上了暖气,平房区解决了上下水。
矿区农场建设也颇具规模,昔日的沙漠碱滩已变成了富足的菜园。人工开荒变成机械化,蔬菜产量逐年攀升。早在1970年,农场土地面积就已达到390亩,修建了二级扬水站,连年植树,已有6.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蔬菜产量达到了138万公斤,全矿实现了蔬菜基本自给。
今年77岁的老党员、曾担任过矿山车队书记、农场场长的和维珊老人告诉记者,到1973年,农场已经实现了矿区人口蔬菜全部自给,而且还能支援兄弟单位,品种也由原来的单一大白菜增加了青椒、豆角、西红柿等20多种。
从1976年起,农场在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原则下,大力发展了畜牧业和副业生产,到1982年底,农场土地面积扩大到1050亩,建造防护林带9公里,猪羊成群、鸡鸭满院。建场20多年的时间,农场共为职工提供肉食12万多斤,鸡蛋1万多斤,粮食90多万斤,蔬菜4600多万斤。
为了解决广大家属、子女的就业问题,1970年,卡布其石灰石矿又办起了白灰厂,建起了6座焙烧窑,年产白灰3万吨。1975年,开办了“七〇砂”厂,两个厂子支援了包钢建设和生产,安排了500多名职工家属就业。
同时,卡布其石灰石矿也为社会培育了无数的人才,许许多多矿山子弟从矿区中走出,活跃在我市科教文卫各条战线。
许多已经离开卡布其石灰石矿的人们也极为怀念在此生活和学习的岁月。大山里的时光尽管艰苦朴素,但也非常极为快乐。
曾在矿区生活工作过35年的王玉文就很怀念在矿区生活的日子。王玉文的父亲是1959年随着矿区搬迁从山西到卡布其石灰石矿的第一代建设者,在王玉文的印象中,父亲从不诉说矿山的苦与累,讲起的总是那些艰苦岁月里朴素的快乐。
“父亲讲过一个故事,他说,刚建矿时,几乎什么都没有,工人们都住在帐篷里。山里的野猫很多,很胖,两只眼睛很明亮。有好几次夜里站岗执勤,父亲发现工地前面的乱石岗子里面有动静,举起枪来大喝一声,原来是野猫在打架。”王玉文说,“有一年夏天,父亲在桌子山脚下的配电站检修变压器,忽然看见一只满身黄色斑点的金钱豹走进电站的水池边喝水,大家伙大气不敢出一声。金钱豹喝完水后,又悠悠然悄无声地走了。”
这些朴素的快乐支撑着矿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在马祝武先生的回忆文章中也可见一斑。“卡布其矿区南北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绵延六七里的马路,依山而建,车水马龙,是职工们利用节假日和下班时间修成的。这条马路在晴天犹如一条东高西低的干涸河床,夏秋之际来场暴雨,滚滚山洪便会在马路上形成一条河流。卡矿人对水情有独钟,雨停后,河流仍然奔腾欢跃,人们便不约而同地跑到马路牙子上观看,说笑。”马祝武写道。
初心弥坚,历尽天华成此景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转眼,62年的时光弹指而过。经历多番改革的卡布其石灰石矿仍然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披荆斩棘,锐意前行。
2018年,公司正式更名为“乌海包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包含卡布其矿和海南矿两个生产矿区,由过去单一石灰石发展成石灰石、冶金石灰两种产品,石灰石生产能力由建矿初期的30万吨发展到现在的500万吨,冶金石灰石100万吨。
经过一甲子时光的发展,目前乌海包钢矿业公司已经从一个包钢企业的辅助原料基地,发展成今日以“内保包钢供应,外部拓展市场”经营的大型国有非金属矿山企业。公司总产值达4亿元,内部党组织的建设亦越来越好,500多名员工中,有274名共产党员。
公司综合部部长马骏告诉记者,多年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党建带动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强根铸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乌海包钢矿业公司的全体干部职工们也倍感振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经历者、传承者和创造者,我们为这段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使命重大。”乌海包钢矿业公司总经理和月星说,“我们将继续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士气、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砥砺品格,秉承老一辈矿业人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赓续‘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血脉,书写我们这一代人最精彩的时代答卷。”
(本版图片均由乌海包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作者:韩建慧)
乌海日报社 | 2021-06-22 09:24:11
乌海日报社 | 2021-06-15 09:37:24
乌海日报社 | 2021-06-11 09:16:22
乌海日报社 | 2021-06-10 1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