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养老 “银发族”生活更幸福

乌海日报

2021-06-04 09:45:5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我为群众办实事】

市职业病防治院医生为老年人按摩理疗。

照护师上门为老年人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带领老年人做早操。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让患病老人可以接受专业的照护;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人可以享受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居家照护智慧管理,服务周到,越来越“适老”……近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我市不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明确兜底性、普惠性和市场化养老服务分类布局,积极推进乌海区域养老服务模式成熟定型。

医养结合

养老看病两不误

“我这几天想吃肉了,小张啊,你帮我买点来好吗?”

“好,张姨,我下了班就去买。”

在市职业病防治院颐养科,主任张晓燕为老人张莉英检查身体。她是第一位入住这里的老人。“2017年,我刚住进来的时候,这里还没装修好。”张莉英回忆说。她因为患有脑梗导致半身不遂,儿女在外地工作无法守在她身边,她的丈夫那时也身患重病。

家里雇人照顾她,但是雇的人没有护理经验,达不到照护的效果。“人不好雇,我家那时雇的老太太比我年纪都大,扶我上厕所把我摔了一跤,特别危险。”张莉英说。此前,市职业病防治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到她家里做过家访并留了电话,她便直接打电话让医院来将她和丈夫接到了医院养老。现在,张莉英已经把市职业病防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逢年过节也不愿回家,她说:“在这里,生病可以及时医治,照护也特别到位,比在家方便多了。”

张莉英刚来时,左半身完全瘫痪。现在,她的左手和左脚都能轻轻抬起。“我的钱都是交给医生护士管理的,我想吃什么、需要什么,都可以让他们帮我买来。他们还会帮我记账,交给他们管我放心。”张莉英说着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2017年10月,市职业病防治院被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命名为“乌海市医疗养老院(康复医院)”。医院注重突出医疗养老服务特色,结合自身优势,明确服务定位,主要收住失能、失智、高龄及各种患有慢性病、肿瘤晚期疾病等需要特殊照护的老人和常见病及多发病需要治疗的老年人,以“医疗养老+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为主线,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中长期照护及安宁疗护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医院以42名医务人员组成了一支护理团队,该团队以80、90后为主,采用“多对一”的模式为入住人员提供全程无陪护的住院服务,全天候为每位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所有医务人员在对其进行生活照料的同时,可以密切观察其基础疾病的变化,也可以及时发现老人生理、心理的异常表现,尽早进行干预,给予治疗。“我院卧床老人居多,至今无一人生褥疮。”市职业病防治院院长贾宝忠说。据了解,市职业病防治院拟于今年开始建设设置500张床位的养老康复楼项目,供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入住。

目前,全市现有养老机构11家,总建筑面积67575平方米,设置床位1882张,其中:医护型床位795张,占42%;在建养老机构4家,总投资3.7亿元,总建筑面积63742平方米,设置床位1200张,其中:医护型床位942张,占78.5%。项目建成后,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5家,床位3082张,其中医护型床位1737张,占56%。

近年来,我市不断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2016年以来,为市老年养护服务中心、海南区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楼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4506万元。目前,海南区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楼、乌达区老年养护院已投入使用,市老年养护服务中心年内竣工交付使用,市职业病防治院积极推进公办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改革,医疗养老康复楼扩建项目已经立项。

养老服务站

家门口的贴心服务

5月9日,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和平社区蒙西金典花园小区内热闹极了,原来和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正式开启。前来体验的老人张秀金,在站内参观一圈后,选择使用足疗桶蒸脚按摩。“太舒服了,出家门几步路就能来这里享受各种服务,还能和其他人一起聊天、打牌,可比待在家强多了。”张秀金高兴地说道。

“我们这里刚成立,目前能提供娱乐场地以及按摩等服务,下一步我们还会添加就餐、出游等项目,服务老年人。”和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负责人刘思思说。

而在已使用1年多的凤凰岭街道新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已经十分全面。早上8点,这里已经聚集了大量的老年人。3元早餐、9元午餐,荤素搭配,让老人们吃得开心;每天上午半个小时的经络操,让老人运动起来;各种理疗设备供老人免费使用,还有医诊、茶艺课堂、公益游等各种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我几乎天天都在这里,跟他们做操、让他们帮我按摩。在这里感觉自己精神状态好,身体状态也好。”居民谷秀英说。现在,她不但自己天天来居家养老服务站,还推荐给周围的邻居、朋友,让他们也来这里享受家门口的养老。

2020年,我市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按照“城市十五分钟、农区三十分钟”养老服务圈的总体目标,合理布局养老设施功能。全市已经新建改造5个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重点设置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急、助行、助购、助乐、助聊、助学等服务和康养护理、日间托老、短期托养、老年教育等规模化、专业化服务项目,交由本地养老社会组织承接运营。全市现有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1个,农区养老服务中心9个,农区互助养老幸福院2个,共有床位772张。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共有床位385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2张,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66%,农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85%,居自治区前列。

我市不断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中央拨付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补助资金共1225万元,已全部拨付各区。全市计划安排市本级福彩公益金3000万元、市区财政预算900万元,确保三年试点期内新建改造13个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4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项目和建成后期运营补贴以及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需求,不断改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条件。

智慧化养老

足不出户享幸福

“喂,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吗?我想请你们来帮我擦擦玻璃。”近日,家住乌达区永昌佳苑一区的老人刘品拨打了12349便民为老服务热线寻求帮助。不一会,照护师张美荣便带着清洁工具来到了老人家里。她很快地帮老人擦完玻璃,看老人的头发长了,又帮他们老两口理了发才离开。

刘品和妻子都是低保户,儿子因为工作繁忙也很少能够照顾到他们,因此他们一有问题就会拨打12349找乌达区智能健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照护师帮忙。“小张一直负责我们家的服务,平常只要一打电话她就来了,帮我们收拾家、理发、按摩,还给我们过生日。有她在,感觉我们的生活便利了很多。”刘品笑着说道。

乌达区智能健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17年,以“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运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养老模式”,中心有线上客服工作人员4人,专业的照护师团队15人,为老人提供服务。

“我们主要针对乌达区60岁以上的(残疾、低保、特困、优抚、劳模、失独)老人进行服务,政府按照每人每年600元标准予以补贴,惠及1200名老人,服务内容有理发、卫生清理、擦玻璃、理疗、生日祝福、节日慰问等。”乌达区智能健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刘花说。此外,中心还是乌达区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除了这几类老人,其他有需求的老人也可以联系中心购买服务。

刘花表示,中心目前正在和部分有意向的企业沟通,希望建立起为老配送服务,老人通过12349为老服务平台下订单,专人将他们购买的东西配送到家门口,让他们享受“足不出户”的便利服务。此外,他们还将推广可穿戴的智能设备、居家看护系统,中心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如有突发情况,可第一时间赶往老人家中并通知亲属。“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让老人感受到更加人性化、亲情化的养老服务,使老人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刘花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1+3+N”养老服务模式(一个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三级平台服务、N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形成智慧养老服务生态圈。在乌达区智能健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服务的基础上,今年将新建综合性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立老人服务需求呼叫端、线下加盟商服务供应端、民政部门服务绩效监管端“三位一体”服务质量监督系统,指导线下养老服务组织完善服务功能,构建养老服务品牌化、标准化体系,推进适老化电子产品应用服务,提升“银发族”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着眼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今年,我市正在全面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全力抓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引进专业养老服务组织实施标准化服务、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实施政府为九类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等养老举措扎实落地,形成适度普惠、就近便捷、服务精准、多元供给、充满活力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格局。(张楚研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