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2021-06-02 09:20:52
【老物件的故事】
图为市红色文化收藏展览馆收藏的由我市一通厂生产的“天马”牌缝纫机。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结婚流行“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1980年,我市的“六五四系统”纷纷涉足轻工业,如一通厂生产机头,工具厂生产针杆、压杆等10种零部件,木器厂生产台板,铸锻厂生产机头支架等铸件。
据时任一通厂副厂长的冯志敏回忆,生产缝纫机时没有技术资料,便到上海的各大缝纫机厂寻求技术支持,以“蜜蜂”牌缝纫机为参照样机。很快,乌海的“天马”牌缝纫机商标注册成功。1983年初,缝纫机总厂样机出厂,同年6月,产品通过自治区技术监督局的鉴定,质量达到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一级品标准,填补了边疆地区民用缝纫机的空白。此后,缝纫机总厂又建成了年产10万台缝纫机的生产线,累计生产销售“天马”牌缝纫机17803台,产品不但畅销区内,还远销山西和陕北地区。当年,用过“天马”牌缝纫机的人评价说:“能吃薄吃厚,可以轧九层布。”
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缝缝补补靠的就是缝纫机。市民张宝莲回忆,在那个年代,一台小小的缝纫机,不仅是居家过日子的必备品,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那时的缝纫机分为“平板”和“卧斗(如图)”两种类型。所谓“卧斗”,就是“大揭盖”,使用时把盖揭开,把机头拿出来,不用时把机头放进卧斗里,把盖儿盖上,缝纫机表面就变得平整起来。人们使用缝纫机时脚蹬踏板的力量要均匀,推布时两眼要紧盯针头,眼、手、脚要协调并用,才能把活儿做得又快又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通厂生产的“天马”牌缝纫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缝纫机也退出了一般家庭,如今只有在裁缝店里才能看到,但大多更换成自动化的了。 赵荣文/图
乌海日报社 | 2021-06-02 09:20:52
乌海日报社 | 2021-05-28 09:51:43
乌海日报社 | 2021-05-26 10:15:25
乌海日报社 | 2021-05-19 09: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