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为百姓健康生活加码

乌海日报

2021-04-06 09:56:54

【回眸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

4-1.jpg

2020年全民健身运动会启动仪式。

“十三五”时期,我市统筹城乡、区域群众体育发展,努力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健全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使得体育健身组织日益壮大,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体育健身活动有声有色,体育健身环境持续优化,群众体育实现蓬勃发展。

展望“十四五”,我市将继续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实施体医融合行动计划,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健身设施不断完善

每天一大早,家住海勃湾景宜园春舒小区的李惠生就会来到市人民公园的空地上,踢踢腿、抻抻筋,一番热身运动过后,开始练习太极拳。

“已经10来年了,练拳已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动的活动,守着人民公园这么个运动场,锻炼身体别提多方便了。”李惠生说,“近年来,尤其近5年,改造后的人民公园变化非常大,漂亮不说,运动器材、场地也大变样,可供人们选择的运动项目很多。”

在位于公园东门的毽球场地,每天在这儿踢毽球的人多达十几拨,五彩的毽球在人们的腿脚间划出动感的弧线,这里不时传出喝彩声和欢笑声。

春日里,我市涌动健身潮。在市植物园,健步走的人群高视阔步;在法治公园,抖空竹、打羽毛球的人一拨又一拨;在市体育中心综合馆,乒乓球台前,人们屏气凝神,享受着攻守间的友谊和快乐。篮球场上,人们意气风发,感受着对抗性竞技体育的魅力;小区的健身器上,人们有的按肩揉腿,有的伸腿展臂……

“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全市体育用地面积136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10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用地面积2.43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93平方米。全市现有体育场地(馆)42个、健身路径492套、晨晚练点250处、健身气功站点30个。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足球场地104块,每万人足球场地数为1.86块,达到国家标准;有足球专业教练员108人,注册足球运动员605人。全市共有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点75个。所有室外体育场地设施均免费开放,室内场馆实行适时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每周开放时间在35小时以上,全年开放时间达到330天以上。

全市共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53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7人,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58人、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80人、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78人。2019年基本完成国民体质监测任务,达标率为90%。

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35岁的史建超酷爱长跑,也是马拉松爱好者。史建超组建了一个名为“乌海乐跑”的微信群,群里200多人全部是志同道合的“跑友”。“平时,我爱约上三五个朋友‘小跑’一下,距离不太长,八九公里的样子。周末,我们总会相约跑个‘半马’,主要是绕着人民公园或乌海湖跑,长度大约21公里。”他说。

由于喜欢跑步,史建超的身上洋溢着健康和自信的气息,这令他颇为自豪。更让他自豪的是,过去5年,他参加了我市举办的多场马拉松赛事。“我参加的马拉松赛事,有环乌海湖国际马拉松赛这样规模较大的赛事,也有一些小比赛,尽管成绩不是特别突出,但我都完成了比赛。”史建超说,“过去几年,咱们乌海的体育健身活动非常丰富,从马拉松到健身操舞再到自行车等,可以说,只要你热爱运动,乐于展现自我风采,总有一项活动适合你。”

“十三五”时期,我市努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积极打造精品赛事,把乌海湖系列赛事、沙漠系列赛事、冰雪系列赛事和地区特色项目紧密衔接,形成了环乌海湖国际马拉松赛、乌海国际帆板大赛、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全国沙滩足球锦标赛等12项全国性品牌赛事活动;加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线上推广融合,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运动会、教学与训练、居家健身知识推广和全民健身指导服务。

我市还大力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比赛,诸如门球、太极拳、网球、迷你马拉松、广场舞、游泳等40多个项目,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健身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如今,我市全民健身活动几乎“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每年有10万余人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

健身环境越来越好

在海勃湾至乌达城际快速通道上,经常可以看到一支骑行队伍。他们是骑途自行车俱乐部的成员,由喜爱户外运动、喜爱骑行的市民组成。俱乐部不定期组织骑行、徒步等活动,队伍由最初的七八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

“骑行的目的不在于你的车多好、骑得多快,而在于享受骑行的快乐。”骑途自行车俱乐部的会长乔海峰说,“骑行是一项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心肺功能,能有效减缓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好处多的是。乌海近几年城市发展变化巨大,骑行环境越来越好,这使得我们在畅快骑行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乌海湖、龙游湾湿地、凤鸣湖等美景。”

“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健身环境持续优化,依托乌海湖、甘德尔山、金沙湾、龙游湾湿地、市体育中心等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水上运动、马拉松、自行车、徒步探险、登山、低空飞行、沙漠越野等运动项目,新建了环湖风帆水岸观礼台、八片标准沙滩排球场等体育设施,每年吸引外地运动员、亲友团和体育爱好者达20余万人;积极争取自治区体彩公益金的支持,加大乌海湖水上项目、汽车摩托车户外营地、笼式足球场地、运动休闲小镇、沙漠户外(沙漠排球、沙漠足球)等体育休闲旅游设施的建设工作。以户外运动为主要特色的体育赛事、竞技表演和体育旅游休闲,大大提高了我市全民健身环境。

“十四五”给出幸福期待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继续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引导公众树立体育健康观。鼓励各级新闻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全民健身”“互联网+全民健康”等方式营造体育生活化良好氛围。

继续唱响“231”体育生活旋律。倡导公民学会2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周参加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保证1小时并以中等强度为主的健身活动,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5%;建立有效的业余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以举办全民健身系列公开赛、全民健身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多角度宣传体育休闲,营造全民健身文化氛围、创新全民健身理念。

丰富群众体育健身产品供给。我市将发展多类型建设项目,持续发展环湖健身走(跑)、键球、登山、徒步、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大力发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自行车等引领消费潮流特征的项目;扶持武术、围棋、象棋、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着力开展市民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和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群众性赛事。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继续大力推广武术、哈日靶、射弩、博克等有发展空间的民族类项目,积极打造1至2个民族传统特色品牌。支持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内容,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会组织发展,鼓励和促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活动。

继续推动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做好冰雪运动宣传,大力开展冰雪旅游节、冰雪文化节、冰雪嘉年华、赏冰乐雪季、冰雪马拉松等各级各类冰雪活动。优化完善群众冰雪健身设施,推动雪合战、雪地定向、雪地足球、雪地拔河等冬季项目进校园、进公园、进商业场所等,满足群众冰雪健身需求。

开展全民健身四季运动,针对少年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专业人士等各类群体,推出自行车、儿童游乐、门球、登山、攀岩、沙滩足球等适合四季开展的健身运动;在春季特别推出钓鱼、湿地骑马、风筝的春季健身运动项目;在夏季特别推出沙漠热气球、沙漠滑翔伞、冲浪、水上摩托、游泳、滑草等健身运动项目;在秋季特别推出骑马、沙漠越野、钓鱼等健身运动项目;在冬季特别推出滑冰、滑雪、冰球、趣味冰雪活动等健身运动项目,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强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继续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龙头,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为主体,以单项体育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组织为主线,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健身活动站(点)为基础,以学校、社区、街道(镇)为重点的健身组织,形成街道(镇)、区(县)、市级三级体育组织网络建设。通过购买服务、技能培训、评星定级等举措,加强对健身团队、公益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的支持力度,提升基层体育组织的活力,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健身活动,促进健身活动日常化、生活化。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管理,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以及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考评和服务机制,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实施体医融合行动计划。我市将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内蒙古、健康乌海战略,打造高品质运动健康城市,完善我市体医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推进体医融合的政策规划和行动计划。研究制定非医疗健康干预运动技能培训大纲和市民运动健康指导手册,逐步建立健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重点推广相关疾病的运动干预和运动康复。

建立运动处方师培训认证体系。以全科医生、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为重点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加强体医融合专门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将体质检测纳入各级医疗机构健康体检项目,在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身体素质评估,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运动健身指导。(董巍巍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