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里的中国味儿

乌海日报

2021-02-09 09:51:14

【我们的节日·春节】

6-1.jpg

吉祥物里透喜庆。苏如娜 摄

6-2.jpg

红红火火过大年。苏如娜 摄

6-3.jpg

扫年货。苏如娜 摄

千百年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总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祖先要祭拜、游子要归乡、家人要团聚、旧历要翻篇儿。辞旧迎新的爆竹、大年三十儿的饺子、正月初一的祝福,将年的声音、味道、情感都烩于一炉。都说,年是一场有仪式感的盛宴,它寄托着美好的希望,牵动着人们永恒的乡愁,它在看不尽的岁月长河里点起火树银花、敲响喧天锣鼓,用红火和热闹催生春的萌芽……

然而,今年的这个年又有许多的不同。因为疫情的影响,“就地过年”成为备受热议的高频词。为了保障防疫效果,无数的游子将回家的车票退了买,买了退,准备好的行李拆了装,装了拆……虽然最终还是决定就地过年,但无论是对于在异乡漂泊的人,还是对于在故乡等候的人来说,当“回家过年”的愿望落空时,要克服的都不只是情绪和情感上的失落。

但那又如何呢?钟南山院士说,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当个人的际遇与家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牺牲”便成为最有意义的事。

中国年里有中国情怀,更有中国担当。

年有味道吗?年当然有味道。饺子的鲜香味儿,爆竹的硝烟味儿都是年的味道。

年有色彩吗?年当然有色彩。火红的灯笼,火红的对联,那都是年的色彩。

年有声音吗?年当然有声音,噼里啪啦的爆竹,相互拜年的吉祥话儿,都是年的声音。

年有情感吗?年当然有情感,牵动着的游子心情,承载着的父母期盼,勾连着的孩子笑脸,都是年的情感。

最漫长的路是回家的路

一进腊月,原籍湖南长沙的孟云就忙着抢票、采办年货、安顿猫狗,准备携妻带子回家过年。孟云的妻子周小雪也是湖南人,他们夫妻俩在乌海工作生活已经8年了。年底单位都很忙,为了回家过年,夫妻俩早早就开始了积攒调假期的模式。为此,他们几乎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同桌吃过一餐饭,每天对话超不过20句。“没办法,太多工作要做了,不是我凌晨才回来,就是她加班到半夜,有点闲暇还要收拾行李,哪有时间聊天唠嗑啊,觉都不够睡呢。”孟云说。

工作忙得差不多,回家的礼物也置办全了,但临近春节夫妻俩却把火车票都退了。“说不失落是假的,但一想到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不给家乡防疫增加负担,我们还是决定就地过年。”

跟孟云一样,原籍呼伦贝尔的周斌最近也在烦恼该不该回家。往年,抢票回家是他年底最重要的事儿,但今年他买了退,退了买,纠结了好几天,还是在腊月廿三这天决定不再回乡。这就意味着他见不到一年未见的父母,也不能跟兄弟姊妹团聚,“其实挺难受的,觉得心里没着没落。”周斌说。

游子不能回乡,父母也盼不到孩子回家。家住景泰小区的孙春兰早就用各种食物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她的大儿子在上海工作,小儿子在天津安了家,平时工作都忙,只有春节才能回家,孙春兰早就习惯了备很多年货。“今年比较特殊,想了想还是不让孩子们回来了,安全才是第一位嘛。”她说。

“都说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家乡。以前从来没有这么深刻的体会。”同样决定就地过年的李翔说,“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但今年实在是很特殊。李祥说其实他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相比起小家的团圆,疫情扩散更可怕,看看那些始终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和防疫志愿者,就会觉得,这也就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没什么可委屈的。”

正是因为从心底能理解孩子的选择,李翔的父母从家乡四川寄来了很多年货,“有腊肉腊肠腊鱼,还有糯米做的糌粑,听说今年物流不休息,爸妈又收拾了一堆给孩子的小礼物,准备陆续寄过来。”李翔的妻子霍佳佳说。

“没啥,等‘五一’天暖和了还是能回来的嘛。”刚刚学会在网上下单寄快递的孙春兰笑着说,“儿媳妇说最喜欢吃我腌的油黄瓜,我给他们寄一点,尝一口家乡味儿也是好的。”她说。

最好吃的饭是年夜的饭

年夜饭吃什么?家住蒙西B区的王爱玲从刚进腊月就开始准备上了,她一天一样,又是熬又是煮,又是炸又是炖,半成品冰箱里放不下,又花了上千块钱买了个小冰柜。

儿子喜欢吃的炸糕和油饼每年都要炸百十来个;媳妇儿爱吃她的手工酱驴肉,就算肉价再贵,也要卤上好多;外孙女最喜欢她手工做的炒米糖,她一不小心就做多了,于是又忙着给亲戚挨个打电话:“过年少买点糖,我这儿有炒米糖。”

“忙忙叨叨,不到过年那一天忙不完。”王爱玲捶着腰笑着说:“忙这么多天为啥呢,还不就是为那顿团圆饭。”

团圆饭是除夕的重头戏,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意义重大。准备了七八天,重头戏就在这一餐,看起来好像耗时耗力不值当,可每当看到亲人们围桌吃团圆饭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王爱玲的儿子刘继春说,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想吃啥就有啥,但在他的心里,最好吃的还是年夜饭。

“我家年夜饭一定有八宝饭和蒸鱼,这么些年我走南闯北地吃了那么多不同地方不同特色的八宝饭和蒸鱼,但始终觉得我妈妈做得最好吃。”他说,“不是她有什么特别的手艺,而是只有她做的才有家的味道。”

为了这一口“家的味道”,父母费力用心地准备良久,为了吃到这一口“家的味道”,游子不远万里都要回家过年。今年很多游子因为疫情的原因都回不了家,于是“家的味道”被通过快递物流寄送到天南地北……

“从腊月开始,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手工食品的订单。”某物流公司快递小哥宋磊说:“熟食居多,也有寄自己做的米酒、葡萄酒什么的,但这些寄送有规定,我们总是得一遍一遍地跟那些提着快递来寄货的

爸爸妈妈解释哪些能寄哪些不能寄,哪些寄过去可能损坏的比较严重就吃不成了。我们不觉得烦,因为这都是沉甸甸的爱。”

“遗憾今年吃不着我妈做的山东酥锅子啦。”从决定不回家过年开始就每天都要坚持跟父母视频聊天的郭雪对记者说:“我妈今天给我展示了一下他们的晚饭,就有这道菜。这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做起来还挺费事儿的,一般春节待客才做,那个锅子里有白菜、藕、海带、冻豆腐、肘子骨、鱼、花生,味道又鲜又香,我在乌海还没吃到过呢。可惜这道菜不能快递,不然我一定得让我妈做一份给我寄来。”

一道家乡菜,勾得郭雪心绪难平,好几天都念念叨叨觉得很遗憾,但她不知道的是,准备陪她过年的闺蜜张娜已经在小红书上学会了教程。“我自己已经试验了好几次了,保证做得出她想要的那个家乡味儿。”张娜悄悄告诉记者。

最想听的祝福是新春的祝福

往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家住乌达永昌佳苑的陈学良和陈君父子就要相携出门,他们老家是河北的,讲究拜早年,越早越好,最好是天一亮就去给长辈拜年,这叫早早送福,去晚了是失礼的事情。 但经历过去年疫情突然来袭的状况,陈家父子早早就收集了所有亲朋好友的作息方式,打算用电话拜年的方式来“早早送福。”

“两手准备嘛,如果今年可以串门聚会,我们就还是早早去拜年。如果像去年一样不方便上门,我们就继续打视频电话,长辈们作息习惯各有差别,我得问好了他们几点起床,几点休息。”陈君说。

这样的“隔空拜年”方式在父亲陈学良看来非常“新颖别致”。“老家讲究开门纳福,大年初一收到的祝福越多越好。前几年流行短信拜年,虽然收到的祝福很多,但毕竟只看字儿不见面儿,还是少了点什么。眼下有了智能手机,视频就顶如见面儿拜年了。”他说。

这样的拜年方式多多少少也冲淡了因为疫情不能聚会、串门的烦恼。陈君告诉记者,在父亲的带动下,家里很多长辈都学会了用智能电话。“能视频聊天,能扫码支付,还能在公共场合出示健康码,疫情

发生后,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包括老一辈人的行为和观念。”他说。

无论身在哪里,大年初一都是要开门纳福的。选择就地过年的彭小斌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苏北地区的农村,拜年的吉祥话特别丰富,是要根据主人家的情况来说的。比如:“看您家灯笼红彤彤,来年必定五谷丰登”,再比如“邻里和睦肯定顺,家宅兴旺全家安。”

而接受了祝福的主家也会道谢,说一句“同喜同乐发大财”之类的吉祥话回赠客人。

这种有趣的传统至今在很多地方都被保留着,原籍广东的肖海平就告诉记者,他们老家也特别讲究新春要说吉祥话,“拜年就像一种庄重的仪式,就好像大年初一收获的吉祥话越多,来年的日子就越如意。”他说。

总而言之,无论年怎么过,过年就是要开门纳福,人们通过互相拜年的方式来表达对别人的祝愿,也收获他人的祝福。吉祥话百听不厌,送祝福也是最好的礼物。

“90”后男孩曹勇也告诉记者,他以前最烦出门拜年,“觉得过年串亲戚挺麻烦的,但经历了庚子年的疫情,我突然有了一种别样的感受。突然重新认识了很多东西,比如生命和健康有多珍贵,亲情和陪伴有多难得。”他说。 也正是因为如此,曹勇决定今年过年一定要真诚地给亲朋好友拜个年。“我喜欢正月初一给人送祝福,我也喜欢收到同样的问候,这让我觉得可以同沾喜气和福气,感觉旧年的不如意都翻了篇儿,新的一年从美好的祝福声中开始了。”他说。

谁说不是这样呢。在国人的情愫里,拜年就是为了开门纳福,就是为了送吉祥和如意给他人,也同样收获快乐和幸福,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文化。

最永恒的印象是家乡的印象

春节7天假期,看起来是个长假,其实也没几天。但尽管如此,人们对春节的感情还是格外不同,与以往的任何一个假期都不一样,春节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人们在这个节日所能想到的,除了亲情,便是家乡,总是能勾起心里隐藏最深的那一抹乡愁。

以往,平复这抹乡愁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家。在北京工作的郭平就是如此。虽然北京离乌海只有两个小时的航程,但平时想回家仍不那么容易,于是每年春节他都要想办法多攒几天假期,好好地陪陪家人。

这几年乌海的变化很大,郭平自己家的变化也很大,“以前我卧室窗户对着的还是光秃秃的河槽,如今已经拔起一座公园,每天睡醒拉开窗帘,都能瞧见人行步道上散步遛弯的老人,奔跑玩耍的娃娃和四蹄撒欢儿的小狗。”他说。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正月初一一到,忙年就结束了,大人们会难得的清闲,父母带着我们,选一个风和日暖的午后一起出门散步,我们跑着放小鞭炮,大人就在一旁散步遛弯儿。”他说。

这样的场景无数次出现在梦里,郭平觉得这就是他印象中关于家乡永恒的记忆,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忘却,哪怕家乡早就旧貌换新颜,心底的那份回忆也像是蒙上了时光滤镜,昏黄却温暖。

已经安家落户在乌海的冉雨桐也是如此,在她的印象里,家乡哈尔滨永远是冰天雪地的,以至于偶然有一次的降雪天气都能让她不可遏制地思念家乡。年前的几场雪让滨河区的行道树银装素裹形成雾凇景观,恰与她记忆中的家乡不谋而合,“我在乌海看见了家。”这是她在朋友圈发的一则文案。

“最永恒的印象就是家乡的印象。”

在记者采访中,受访者都这样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我们心底的温情世界大抵如此。

尽管人们总是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但大多数国人都是喜欢过年的,因为春节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阳历的“跨年”,“跨年”是时间在计数,而“过年”才是中国人心目中真正的拥抱新春。

而新春到了,一切都有了欣欣向荣的开始。辛丑新春,带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感悟,载着人们新年伊始的祝福和愿望继续前行。过年的形式在时代的变革中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无论怎样变迁,过年都是一场辞旧迎新的盛宴。

再过几天,就是新年。

这新年是根植在炎黄子孙血脉深处的羁绊,也是埋藏在心底最古老的情怀。它年年常在,带着最美好的祝福;它岁岁长青,拥抱最热切的期盼;它历久弥新,始终守候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祝福中国年!(作者:韩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