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融合惠民生 兜底保障暖人心 ——海勃湾区以民生服务为抓手推动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协同发展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8-27 09:57:33

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老人“点单”,志愿者服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有效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紧扣民生保障主线,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以完善养老服务与医疗健康融合为重点,将医疗卫生服务与社会救助、养老照护等工作深度结合,通过政策创新、资源整合、服务优化,为辖区群众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构建起一张覆盖生活保障、医疗护理、养老服务的民生安全网,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温暖人心。

筑牢民生保障根基

为健康权益保驾护航

社会救助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与健康权益的第一道防线。海勃湾区通过持续提高救助标准、精准落实保障政策,为困难群体抵御疾病风险、维持基本健康提供坚实支撑。

上半年,海勃湾区低保标准从903元提升至923元,位居自治区第三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维持1700元/月,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照料护理标准从1350元/月提高至1472元/月,部分丧失自理能力标准从525元/月涨至572元/月。截至6月,全区累计为2535名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1070.28万元,为101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发放118.24万元,确保困难群体在面对疾病等突发状况时“有钱医、敢就医”。

针对因重病、残疾等导致刚性支出过大的家庭,海勃湾区将187户329名刚性支出困难人口、353户432名低保边缘家庭纳入动态监测,通过临时救助为204人次发放救助金60.14万元,及时缓解其就医及生活压力。在儿童福利领域,海勃湾区为90名残疾儿童发放两项补贴5.63万元,为8名孤儿和27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25.61万元,从基础保障层面减轻特殊儿童家庭的医疗与养育负担。

深化医养结合服务

守护老年人健康福祉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海勃湾区聚焦失能失智、高龄等特殊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将医疗服务与养老照护深度融合,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疗机构为支撑”的医养综合服务体系。

依托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海勃湾区整合多部门数据建立失能失智困难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165名失能失智困难老年人开展能力综合评估,全部完成家庭医生签约,累计接受医疗服务四百余次。针对居家重度失能老人,推进家庭病床建设,为15户失能失智困难老年人新建家庭病床15个,提供医疗服务2421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护理。

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海勃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1640名九类老人(含失能、重病、高龄等)开展7000余次专业上门服务,内容涵盖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医疗相关项目;45个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与8个健康驿站联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基础体检等服务,累计服务居民超2万人次。阳光丽舍B区老年之家在建设中同步引入凤凰岭卫生服务中心。新华西街道海达社区黄化小区老年之家正式运营后,将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场所直接对接,实现“养老不离社区、就医就在身边”。

聚焦特殊群体需求

提供精准健康服务

海勃湾区将医疗卫生服务嵌入社会救助各环节,针对失能失智、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健康照护服务,让保障更有温度。

在服务类社会救助中,海勃湾区已完成1474户困难群众入户探访,为465位特殊群体开展三千余次包含健康护理、助浴等在内的救助服务。其中,为5名分散供养失能特困老人提供27次日常看护与健康监测服务;各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探访困难老人980人次,通过“好邻里”结对帮扶开展健康陪伴百余人次。

海勃湾区还积极推动社会救助资金通过社保卡“一卡通”发放,保证低保金、特困金、护理补贴等及时到位,为困难群体健康需求提供稳定资金支持。

海勃湾区将持续深化医养结合,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和服务标准,计划与卫健委合作定制居家失能失智老人个性化签约服务套餐,并力争在2026年底建成1家智慧养老院,实现智慧照料、护理、医疗等服务落地;通过构建全周期医养综合服务体系,让医疗卫生与民生保障协同发力,为群众健康幸福生活筑牢根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