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达桥的变迁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09 12:44:08

1995年,海勃湾区海达桥。(资料图)

如今的海勃湾区学府东桥、学府西桥。(赵荣 摄)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老照片中,拖拉机、小轿车、行人由海勃湾区海达桥进入城区,远处平房住宅连绵、工厂烟囱林立……

“海达桥一直是出入海勃湾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建成通车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市民魏先林回忆,当时通行此桥没有那么复杂,出城由东向西顺势走上国道,进城得走南侧的入口。在桥西面的国道旁,南来北往的车辆聚集,餐饮、住宿、小超市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据《海勃湾区志》记载:海勃湾区南立交桥为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的立式桥,于1992年12月开工,1993年竣工通车。桥体为三孔式,引道为“三块板”式结构,引道总长度为670米,沥青油面铺设。桥上,包兰铁路穿梭而过;桥下,连接海勃湾城区与110国道,南通乌达区、乌斯太,北达蒙西镇、临河等地。

随着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滨河新区(一期)建成,该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2008年8月,南立交桥项目建设工程开工,2010年交工通车。扩建后的新桥与旧桥相辅相成,新建南立交桥为三孔25米桥,桥面宽36米,坐落在茵茵绿草间,景色独好。该桥有效地将海勃湾城区与滨河新区相连,大大减缓道路交通压力,为市民安居宜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