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之一 绿潮涌动 蓄势赋能 ——我市探路新能源发展新范式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5-29 09:43:33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经济发展“含绿量”明显提升。

即日起,本版策划推出“低碳·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我市在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努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上求突破、作示范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探索。

初夏时节,乌海绿能涌动。

甘德尔山深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这里,乌海抽水蓄能电站正争分夺秒建设,一颗“绿色心脏”蓄势待发;国轩工业园区绿色供电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即将进入收尾阶段,施工人员在各作业区全力冲刺;金湖独立储能电站犹如一个“大型充电宝”,源源不断地吞吐清洁电能……

从能源生产到电网输送、从工业用电到城市供电,乌海正全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而兴。

绿电布局再扩容

5月13日,乘车沿着依甘德尔山开凿的Y2号公路向乌海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驶去,车辆在山间和隧洞盘绕穿行。极目远眺,下水库“L”形的库盆内,卡车、挖掘机等工程机械紧张有序地作业。日前,电站引水系统2号下斜井导井顺利贯通,地下厂房工程已完成主厂房五层开挖支护施工。

乌海抽水蓄能电站是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和自治区“两率先”“两超过”部署要求的重点项目。电站建成后,将为内蒙古电网提供优质的调峰电力,每年消纳新能源电量约2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05万吨、减少标煤消耗35.86万吨。

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上、下水库又有何作用?

电站利用上、下水库的天然落差,于昼夜间巧妙“呼吸”,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电站利用多余电能驱动水泵,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把电能转化为水的重力势能储存起来;当电力系统负荷高峰或出现电力短缺时,上水库的水通过输水系统流向水轮机,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将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送入电网。

“电站不仅起到‘削峰填谷’、平衡电力系统供需的作用,还能为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提供配套服务,解决其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为我市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绿色能源消纳基地提供支持。”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抽水蓄能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部五级职员李彦飞说。

近日,在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轩华新能源有限公司国轩工业园区绿色供电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该项目预计今年10月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届时年发电量可达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万吨、减少标煤消耗约16万吨,在缓解传统能源需求压力的同时,还可实现治沙固土、改善生态环境等积极作用。

低碳转型,乌海破立并举。

传统能源产业升级改造蹄疾步稳、集“风光氢储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加速构建、绿电市场化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在“双碳”背景下,我市以链群思维抓项目、强产业、促转型,把新能源发展作为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张弓搭箭”的同时,我市统筹内外资源,推进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我市能源体系深层次变革,实现产业与生态共进,发展与保护共赢。

绿电消纳探新路

“253乌泥Ⅰ线成功送电。”去年底,红泥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号、2号主变试运行成功。红泥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阿电入乌”项目的主要电力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运,将满足我市多家企业的用电需求,为优化区域电网网架结构、推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何为“阿电入乌”?据了解,自治区能源局下发《关于实施200万千瓦“阿电入乌”区域互济新能源项目的通知》,旨在将我市用能需求与阿拉善盟资源特点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助力自治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低碳发展,乌海知行合一。

我市主动服务融入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大局,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全面布局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快推动能源绿色变革——市内,依托丰富的绿色能源消纳优势,布局市场化并网项目,充分挖掘绿电绿氢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消纳能力,壮大新能源产业。同时,统筹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推广“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互补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市外,以“阿电入乌”项目为示范,持续优化电网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更好服务保障地区转型发展,推动形成市内外共同发力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新格局。

在金湖独立储能电站,一个“大型充电宝”作为电网的“搬运工”,大幅增强电网调峰、调频和新能源消纳能力。

“电站40个电池舱用4个小时就能储满40‌万度电,可以在绿电高速堵电时‘大显身手’。也就是说,盈余的绿电由我们兜底,电网也更加安全稳定。”金湖独立储能电站站长马永鑫说。

据了解,金湖独立储能电站是自治区第一批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共建设100兆瓦/400兆瓦时新型储能电站,配套110千伏升压站1座。项目为打造调峰能力更强的绿色电网、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优化电网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努力打造调峰能力更强的绿色电网,为有效满足企业用电需求、更好地服务保障地区转型发展夯实能源保障。从政策引导到市场驱动、从产业升级到生态改善,以系统思维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我市绿色能源消纳基地破题起势。

转型之路,笃行不辍。在“双碳”目标下,绿色乌海答卷正续写新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