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古老生命长卷 ——濒危易危植物繁育记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5-15 11:11:41

本报记者 曹艺 文/图

5月,市泽汇园林育苗基地的花卉温室内早已姹紫嫣红,相较于这里,其他几座温室内的植物略显低矮,不见艳丽颜色。

乌海市泽汇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左佩禄掀开一座温室的布帘,潮湿的热气混着泥土味扑面而来。半日花、四合木、蒙古扁桃等多种珍稀植物静静扎根,蹲下细看,半日花黄色的花瓣上挂着水珠、四合木的嫩芽顶破培养土……这些“娇气包”在野外面临生存挑战,如今却在这里憋足劲儿生长。

左佩禄指着一株半日花幼苗说道:“别小瞧这个小不点儿,它的祖先和恐龙同期出现,我们正在为它们找‘水’喝。”当然,这“水”不是我们常说的水,而是让这些濒危易危植物能扎根、繁衍的法子。

半日花开:破译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的“生存密码”

半日花,古地中海孑遗植物,也就是说,其起源地是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古地中海沿岸。随着地质变迁,半日花在亚洲腹地的荒漠中幸存,在我国,仅零星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我市便是其重要分布地之一。

今年2月起,乌海市泽汇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将目光聚焦半日花这一地球环境演变的“活标本”,对其展开培育、移植和研究工作,现正处于规模化培育的探索阶段。

“我们此前已经做过多次半日花培育试验,但相较于其他植物,半日花的培育养护十分困难,除了它会呈现‘假死’状态外,温度、湿度的微小变化都能直接影响它的成活率。”乌海市泽汇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冬梅说。

培育半日花的几个月中,困难接踵而至——

其一,半日花自然繁殖能力较弱,种子极难收集,导致其种群更新困难,易陷入濒危状态。“半日花的果实属于蒴果卵形,成熟时会瞬间裂开,弹射出芝麻粒大小的种子,收集起来特别困难,成活率也较低。”刘冬梅说。

其二,半日花对环境的适应性有限,会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它植株矮小,又得名于花朵只开半日,导致野外寻找困难,保护工作较难推进。刘冬梅介绍:“半日花多生于海拔1000至1600米的石质山坡或固定沙丘,只有5到15厘米高,有时还会为了减少能量消耗而‘假死’。在野外,若非仔细辨别,它与我们常见的干树枝并无二致,若不加紧保护,或者出现人为破坏现象,其分布面积就会越来越小。”

市泽汇园林育苗基地内,几组半日花试验区正在打一场无声的“多线战役”:温室内,不同区域模拟不同温度、湿度的环境,数据差别微小,所培育的半日花长势却差别明显;在室外,半日花苗被整齐地扦插在不同沙质的土壤,它们正在经历着风沙和日晒的考验。

“这还远远不够,温室要用不同的基质,培育前期是否需要生根液,生根液的浓度是多少等问题都要考虑,逐一试验、记录,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只有通过一次次的试验结果才能判断各项参数的最佳值。”刘冬梅说。

“现在我们共培育半日花2000株,之后还会到野外进行野外驯化,要确定半日花培育、扦插的各项生长参数,至少还需要2到3年的时间。”刘冬梅轻抚半日花黄色的花瓣说,“急不得,要在四季更替的生长中慢慢摸索它的性子,再给我们2年时间,或许就能在荒漠里看到半日花开的美景。”

如此困难,为何技术人员一定要攻克半日花培育这一难关?

研究、保护半日花不仅是挽救一个物种,更是守护一段地球生命史,且半日花发达的根系可深入地下2米,能够有效固定流沙,是荒漠化治理中的“固沙勇士”,其抗旱基因也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潜在方向。

刘冬梅说:“半日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浑身都是本事,对于它的研究、培育还存在不少未知的困难,可植物的培育就是这样,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必须坚持下去、熬下去。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沉下心来,一点点攻克难关。”

不懈攻坚:上千次试验守护荒漠里的“活化石”

在乌海,分布着近10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中许多本土植物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关培育与扩繁研究也早已展开。相较于半日花,四合木、白刺、沙冬青、蒙古扁桃等沙生植物的繁育技术已较为成熟。市泽汇园林育苗基地成功培育的多种本土沙生植物已广泛应用于荒漠化治理项目,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育苗基地的四合木温室里,新培育的幼苗叶片饱满鲜亮、青翠欲滴,而一旁的移植区,四合木的枝头上都悬挂着二维码卡片。“这是电子‘身份证’。”左佩禄扫描其中一张二维码,手机屏幕上立即弹出那一株四合木的详细生长档案,“我们会对每株四合木进行二维码绑定、定位,在智慧采集系统中录入它们的初次生长数据,清晰记录植物的耐旱性和生长受到抑制情况,并根据植株长势、叶片颜色、叶片大小、新梢数量等评价不同植株的耐贫瘠性,实现数据可追溯和扩繁有依据。”

刘冬梅还记得培育四合木的艰辛:夏天钻进温度极高的温室,不消片刻就浑身湿透。技术人员经过上千次的培育试验,反复调整适宜四合木生长的激素、温度、湿度等因素,终于将苗木的扩繁量从最初的几千株提升到如今的几万株。

“四合木是我们较早开始研究的品种,光是前期试验就花了3年时间。”刘冬梅坦言,“培育四合木时压力特别大,不仅是时间成本大、试验周期长,更因为四合木、白刺等沙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市,其他地区很少分布,完全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好几年的摸索才看到成功的希望。”

为何要不惜成本培育这些本土沙生植物?拿四合木来说,其自然繁殖能力有限,但抗旱性、抗病虫害能力远超其他植物,能在极端环境下长期存活。有数据表明,本土沙生植物对于当地的适应性更强,构建的植物群落具有高度稳定性,能够长期发挥生态修复功能,且后期节水能力表现优异,防风固沙效果显著。

2024年,市泽汇园林育苗基地共培育扦插四合木10万株、白刺3万株,其中,四合木种子育苗出苗率达70%以上,野外移植成活率达85%以上。今年,基地将扩大“治沙军团”规模,计划培育沙东青10万株、白刺5万株、霸王10万株,并将持续开展荒漠化防治技术攻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当下的乌海,半日花在温室里绽放、四合木为绿色矿山建设抽枝展叶、沙冬青正为荒漠增添绿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正在它们的枝叶中生发。


相关推荐